第305章 大唐帝国买官卖官那些事(3)
公元633年 十月二十六 晴
其实呢?说这种话的人,肯定是闭着眼睛说的。因为随便拉出一个人,坐在相关的位置上,也可以判断出各种官职的大致价格。因为,相关的价格,是受市场行情决定的,关键是,大家都会找你报价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咱主管某人事调动,现在有几个官职空缺,你说这些官职的空缺,都值多少银子?这个不由咱决定,而是由市场决定。而咱很容易判断出它到底值多少银子,因为大家都会找咱报价的。
毫不夸张的说,只要咱能左右相关的人事调动,相关的竞争者,都会通过各种关系,各种渠道,和咱套近乎。而且呢?在此过程中,总会适当的露出一些口风,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他们愿意出多少多少银子。
假如一个官职,一个人愿意出二百两银子,另一个人愿意出二百五十两银子,第三个人愿意出三百两银子。这本身就证明,这个官职的价格,就值二三百两银子。一切是显然的,如果大家都觉得这个官职就值二三百两银子。相关的竞争者,绝不会报出一两百银子的价格,因为报了也白报,白报你还报个屁啊?当然了,相关竞争者也不会报出四百两银子的价,因为这不划算,不划算你还出这个价啊?吃错药了?
也许有人会说了,没有人找咱套近乎,咱就无法判断了。问题是,没有人套近乎,就是那谁谁谁坐在那里,他也无法进行相关的判断啊?
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假如没有人找你套近乎,通常会有这三种原因。
第一、这个官位的何去何从,并不是你可以决定的。所以大家在竞争这个官位的饿时候,自然不会和你套近乎了。
第二、这个官职是一件苦差事,在有资格竞争者的眼中,它就一文不值,甚至是唯恐避之而不及。
第三、现在的相关竞争,不但公开而且透明,你根本没有暗箱操作的机会。
不管是因为哪种原因,面对这种情景,你只能当一个廉洁的官员了。因为在这种背景下,咱还一门心思的卖官,只能说想进牢房了。
大家都争着给主管官员花黑银子,本身证明大家都认可这种行为。在这种背景下,如愿以偿的人,自然不会乱说的;没有如愿以偿的人,也不会乱说的。官员在这种背景下收受贿赂,自然没有多大风险。
问题是,竞争开始了,却没有人跟主管套近乎,更没有人向主管报价。主管官员还敢去收黑银子,那麻烦可大去了。
因为这就好像,你拿着一根萝卜,非让人家用人参的价格去买。也就好像,你在你在大马路上立了个‘此路是咱开,此树是咱栽’的牌子(也可能占山为王习惯了,长时间不占山为王受不了了,跑到大马口路上来练手了。)事情已经弄到这种地步了,你被朝廷法办时,还要高呼不公平,那就只能证明你的智商有问题了。什么叫大家都收黑银子没事,就你有事?靠,你这叫收黑银子吗?你这是公然勒索啊!
从上面的分析中,人们大约可以看出来。卖官卖官的形成,并不是某个官员想收银子,就能实现的。更不是某个官员,想收多少就能收多少的。这一切,是受制于市场行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