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期间要读的书那是太多了,比高中时期要多很多,书是读不完的,只能选着读,跳着读,大学期间,不管哪个专业,像四书五经这些书都应该泛泛的读一遍。
偏文科类的专业,像《资治通鉴》以及二十四史这些书,还真是应该跳着读一读,为以后,可能是大学毕业后的精读作准备,这些书,大学期间不追求全读懂,那是穷其一生也不一定行的。
大学毕业后,多数人没有能干本专业的工作,主要是因为竞争不赢本专业的其他人,但读大学也不亏,不管干哪个行业、哪个岗位,大学里建立的自学能力和综合能力是有大用的。
毕业后,学习不能停止,事实上也没法停止,因为新方法,新结论不断的出来,仅从工作的角度而言就需要去了解、去琢磨,不然又赶不上技术潮流了。
这里说说学生的心理引导问题,主要是因为现在的孩子小心脏太脆弱了,说这是社会的责任是可以的,但这种说法不负责,根源在家长,而且与家长文化程度高低的关系并不大。
由于家长病态的在乎尊严而把孩子培养得错误的理解了尊严,前面说过,孩子应该有过被体罚的经历,但现在的家长哪里下得了手,学校和老师更是小小心心、如履薄冰,稍不注意就会被告到家长那里去,小事成了大事,屁大点事也去寻求道歉,以致于孩子以后承受不起比这稍大一点的事,甚至比这更小的事也会打碎孩子的玻璃心。
军训对学生的思想成长是重要的,不重视军训的学生是傻瓜,估计家长傻在先,总之,孩子出了问题,第一责怪家长是没错的,就像自己遇到不幸,第一责怪自己也是没错的。
这里想起巴甫洛夫说的话:“要学会做科学中的粗活。”我说:“要学会做粗活。”否则傻一辈子,大学生擦鞋,大学生跑外卖,大学生打螺丝,大学生砌砖,这些应该正常化,这些不仅是生活的手段,也是学术上能够深入的重要条件,重要的在于,认真的擦鞋,认真的跑外卖,认真的打螺丝,认真的砌砖。
这些认真是重要的思想条件,在干这些所谓粗活中,生活的规律,自然的规律,科学的规律是同一的,没有这些过程,直接去搞所谓科学研究,怕是在搞空中楼阁。
关于中国的教育方式究竟好不好的问题,我们认为,中国的教育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否则,中国连一千年都坚持不了。
西方曾经是政教合一,现在也多少有这种影响,中国则一直是政教合一,西方的教是宗教的教,中国的教是教育的教。
中国现在的学校教育方式是我认为最好的方式,再次强调,西方互动式教育不适合中国,我的意思是,不能把学校和课堂交给学生们去闹,学生始终是要被管教的。
西方的教育方式是成就少数人,这是西方丛林法则思想的一个变通,西方做不到中国这样的普及型教育公平,中国的教育方式是最大的教育公平。
很多人对中国的教育很有意见,其实,不管是哪国的教育,不用考察,先表示有意见是完全可以的,因为每个国家都有学渣,也有学霸,要找问题就去找学渣,这个很好找。
抱怨中国教育的人,要么是由于自己没有学好,要么是由于范儿级人士的思维方式,就是前面说的,因为他们知识不系统而缺乏全局观,只要你们班出了优秀的人,就不要怪老师和中国教育,遇事首先怪自己。
笛卡尔说:“我们的错误不能责怪上帝,上帝虽然没有给我们一个全知的理解,我们却万不能因此就说他是我们错误的造成者。”我们可以把这里的上帝换成有关部门或者学校、老师,也可是家庭环境,这些都是次因,主因在自己,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找自己的问题就对了。
中国的教育方式使多数中国学生的基础水平远高于多数西方学生,这个非常关键,这会使得中国所产生天才的数字会比西方高得多,连比例都高,在不久的将来,这一效应将大力的推动中国和世界的科技、文化的发展。
学习的意义
学生:学习真的比打游戏好玩吗?
辅导员:谁说的?打游戏当然更好玩。
学生:那为什么说学习更重要?
辅导员:打游戏好玩并不妨碍学习更重要这个结论。
学生:你刚才说学习更重要,得有个什么理由啊。
辅导员:你现在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为什么要学习?”
学生:对,对。
辅导员:这么说吧,你羡慕那些学问高的人吗?
学生:嗯……不羡慕,每个人都不应该生活在对别人的羡慕之中,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个性。
辅导员笑了,说道:现代哲学害死人啊。
辅导员又说:我原来也像你刚才这样回答过别人,那人觉得我很有见地,但我知道,我很羡慕那些有大学问的人。
学生笑了。
辅导员:我们其实都想成为大学问家,被别人羡慕着,不是吗?人不都这德性嘛,根本来说,是因为人有好奇心,对未知有着不可抵御的挑战心理。
人都要追求赢,学问上的赢是理性的赢,是高层次的赢,掰腕子比赛也有赢,但大家还是觉得学问上的赢更高级。
学生很专注的样子,说道:请继续讲。
辅导员:其实我已经讲得差不多了,我也就这水平,最后还有一点点,我给你说完,我都讲过好多遍了,已经记熟了。
辅导员继续道:我们下意识里是羡慕学问的,我们也想成为有学问的人,但很多人能找到懒得读书的借口,虽然说懒对年轻人也算是正常,但是,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年轻时不读书,老了是要后悔的,甚至可以说,年轻时读书是为年老后获得别人的尊重而进行的投资。
辅导员停了一下,又微笑着说道:年轻是上点年龄后的回忆资本,上点年龄才可以吃老本。
学生也笑了:关键是什么样的老本。
辅导员马上接过话:对,年轻时不好好读书,老了就难以获得别人真正意义上的尊重。
辅导员停了一下:我们现在这个年龄好像都无法理解这个说法。
学生在思考,辅导员继续道:其实每个人都想成为大师,这只能是少数,而如果你不抓紧时间学习,就永远成不了大师。
如果有人非要强调说自己不羡慕这些,那你就不要和这人一起混,小心自己混成渣,果戈里说:“有时,傻瓜的话不管多么傻,却足以把一个聪明人变得愚蠢。”
学生在思考,眼神里透着呆滞的迹象,又或者是在希望辅导员继续说。
辅导员:我也就这水平,我背完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学生叹了一声,说道:是啊,学习很重要,心里是想好好学习,有时还真的挺难,同学们不是还在传一首叫《冬困》的诗嘛,算是一种调侃。
冬困
满城细雨寒意浓,
窗隙听声正西风,
捧起诗书才开卷,
掩卷春困在严冬。
辅导员:大冬天的就春困啊,还真是冬困。
学生:实际上是一年四季都困。
两人都笑起来。
辅导员:我也听他们在传一首叫《回笼觉》的诗,差不多也是这类意思。
回笼觉
腊月天寒雨滴滴,
窗外行人扰睡意,
朦朦胧胧朦胧眼,
定神一想正假期。
猛然翻身寻寻觅,
掀开被子找手机,
瑟瑟之中细搜索,
却在枕旁咫尺距。
重回故里被窝里,
被窝已是寒意起,
冷床无妨回笼觉,
攻书待到下周七。
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