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成长
前面说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最重要的,就像歌德说的,对孩子的教育,第一次表达出来的很可能是孩子记得最牢的。
当然,他这话肯定是指孩子听得懂话的前提下说的。
这里,我们不区分家长、父母、家人,是混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中,品德方面的教育是最早的,这里面有个隐藏的条件,是指孩子对家长有某种意义上的崇拜和依赖。
进入学校,从幼儿园开始,孩子就对老师有天然的崇拜,因为别的孩子听老师的,而别的孩子也是这么想的,主要原因是父母在孩子面前有意无意间表达了对老师的认可,这种认可使得老师在孩子那里变成了神。
因为首先来说,父母在孩子眼里就是神,而神认可另一个人,那个人就必然是比神更神的神,警察在孩子心中也具有这种更神的地位。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老师的神话形象慢慢破灭,这时,知识成了孩子崇拜的对象,不管这个孩子爱不爱学习。
这个时候,孩子已经开始了三观的建立,这会伴随着孩子的某些改变,这些改变主要是老师的言行在修正家长的言行,因为孩子能看到的老师的言行都是在公共场所,老师的言行就有了隐藏,家长在孩子面前的言行就比老师要直白,相比之下,老师更加令人肃然起敬。
但是,老师别想取代家长,因为孩子在一天天长大,很多言行在现实中不断被验证,孩子能感觉到老师讲的常常是大道理,并不实用,这虽然不影响老师的形象,但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
在小学阶段,家长已经完成了对孩子的思想造型,但孩子一天天长大了,已经知道家长的一些言行是上不得台面的,并且很难想象老师在家里也是这样干的。
不过,这时的孩子在无形当中已经被家长培养成了自己的样子,所以,孩子总体上是继承了家长的思维方式和处世法则,却表现得更愿意模仿老师,或者想模仿,但还模仿不像。
上中学后,小学老师的形象会快速崩溃,孩子是带着家长的思想影子在中学老师中快速的寻找偶像。
孩子在成长,开始慢慢具有独立的想法,开始模仿成年人的行为,但不模仿家长,因为这时孩子已经瞧不起家长了,但孩子不知道自己是站在家长的影子上在无视家长的存在。
此时的孩子都有点逆反心态,是有这个时期,算正常,就像拉•封丹寓言里的那只鸽子,世界那么大,非要去看看,结果差一点把小命给送了,然后才感叹,家才是最幸福的。
当今时代,在小学、中学期间,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引导基本是在挖坑,现在的经济条件都不错了,家长对孩子的各种需要相对来说都容易满足,甚至,家长们是在攀比,别人家孩子有的,自己孩子也要有,这就是在坑孩子,也是在坑自己。
家长要在孩子面前多装装穷,孩子一提出要求什么马上就有,这会让孩子产生过头的自信,会在某一天让孩子的心摔得很疼。
家长对孩子狠不下心,这个可以理解,这让人想到,当年,期巴达人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一定道理的,孩子不经过一定的强制过程,其人生就很难了。
不同地区的文化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亚当•斯密说:“一个经常和一些有智慧与有美德的人交往的人,即使他本人没变成有智慧或有美德的人,至少也会禁不住对智慧与美德怀有一定的敬意。一个经常和一些浪荡堕 落的人交往的人,即使他本人没变得浪荡堕 落,至少也必定会很快失去他对浪荡堕 落的行为原先感觉到的一切厌恶。”所以,有时候,孩子在什么地方生活也是一件重要的事,孟母三迁之教是有道理的,不同的城或村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影响的,不过,关键还是在于父母的引导,这才是最重要的。
有一种说法,说世界的发展是因为下一代人不听上一代的话,这话说得确实有道理,细细一想,其实说得很没水平,对于多数人,不相信这话比相信这话要好。
天才本就会有突破,就会表现出不听上一代人的话的现象,多数人不要总是梦想自己是天才,推动社会的发展是由于多数人在任劳任怨的干平常事,少数人在引领着非凡。
进入大学,就是人生的分水岭,一部分同学开始广泛的进行融入社会前的各种准备,一部分同学静得下来,在读死书,死读书。
这些都和性格有关,而性格是家长之前就给你注入了的,老师进行了一些修正,最关键还是你自己怎样选择性的接受。
毕业后,就想到要找工作,一般来说,性格决定职业,不管学什么专业,最后你几乎一定走到与你性格吻合的职业或岗位上,祝你尽快找到心仪的岗位。
---教师
大学更主要在于自学,老师有不同的讲法其实是开阔学生的眼界,当然,有一些教授还真就需要讲出一种不好懂的效果,这成了他们的职业习惯,试想,一讲就懂,那讲的是什么呀,需得着你来讲么,这就成了饭碗问题。
一些老师确实有故意绕的成分在里面,特别是文科专业,这个也没多大问题,大学老师已经不再是讲某种知识,而是讲某种观点或方法,对于爱动脑筋的学生肯定会读不同的教材,以及各种参考资料,老师讲的也可以作为一种参考。
真正要把人讲懂,最基本的是两个因素,一是语文水平,二是哲学水平。
这里需要专门提到老师的三观,老师的三观要正,应按照上级的政 治导向来教学生,即使你不同意,你也得这样来引导学生,这属于职业道德问题,其实是一个伦理问题。
在政 治导向方面,非要想传播不同的想法,应该先辞职,否则,又拿着国家的工资又不按国家的要求来,这还真就和道德有关了。
课堂是学校的课堂,往大的说是国家的课堂,不是某个人的课堂,课堂上的自由是指学术自由,不是指政 治观点的自由,这玩意儿自由了,国家就乱套了,学生又不懂这些,觉得越乱越好玩。
不要在这里提西方为什么没有乱套,前面已经说很多了,西方的慢药正在慢慢发挥药效,最后,西方就是个死。
中国只能按中国文化来,对这个问题不能理解,做不到顺应,那就真的成了老师的个人能力问题,这个类似于康德说的那个意思,这点道理都不能理解,就不要读哲学书。
同样,这点道理都不理解,就不要当老师。
学生对社会建立起的某些观点只能由学生自己去认识或者是由家长传授,有些方面,老师无权传授,所以,这里考察的更是家长的能力问题,家长的无能对学生的影响常常比老师的无能对学生的影响要大很多。
这里甚至可以这么说,学生学得好,那是老师教得好,学生学坏了,那就直接怪罪家长,太多的家长有把孩子交给学校、交给老师就万事大吉的心态,绝大多数家长对一个老师能力的考察在于课本知识方面教得好不好,很少有家长考察这个老师的政 治观点和政 治能力。
前面就表达了,这不是当年那个内忧外患、国土沦丧的时代,那时,包括老师在内的知识分子在不遗余力的传播政 治观点是值得称赞的,放在今天,这样的老师有点搞笑。
还是前面说的那个意思,这是太平盛世下人们的幸福所在,我们不应该打击人们的政 治热情,但绝对要打击老师私自对学生展开的政 治攻势,前面说了,当官要讲究官商,对于老师,还要讲政商,老师的政商比智商和情商更重要,否则既可能是在给学生挖坑,也可能是在给自己挖坑。
这里还需要提到一个现象,现在,国内外有一些学术领域,不管是哲学、经济、法律、艺术,还是理工科方面都有一群人,他们在狭窄的领域里搞学术封锁。
这有可能是他们思想的平庸所致,更可能是他们需要这种状态来保持他们所谓稳稳的幸福,除了少数特殊情况,学术需要开放,要见得人,要敢于见人,这一点,中国肯定比西方做得好,因为语言问题,西方的学术隔阂比中国严重得多,更容易搞学术霸权。
这一自然段信息量很大,在这里不便展开,也懒得展了,懂的都懂,不懂的也没有什么损失,只要自己能方便的学习想学的知识就都是幸福的,所以,这里讲的也算是小事一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