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堪舆中的满化现象
何为满化?咱先说满化现象。如果有人去内蒙、东北等地旅游经常会遇到这个旗、那个旗的地名。例如,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满文化源于渔猎文明。说白了,满族堪舆师是一群中国东北地区捕鱼打猎的。用气来围猎天下则成为满族堪舆的核心目标。什么阴宅呀,阳宅呀,风水呀,算命呀,满族堪舆统统不研究。满族堪舆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通过满化让天下变成一盘棋。
本文开篇明义,在第1回说的很明确:“旗就是气,气就是旗”。以清代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的旗盟为例,旗盟是东北这帮打猎的读完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盟会要第十》后的具体做法。在《盟会要》篇中,董仲舒结合春秋时期中原地区诸侯会盟利与弊,谈“如何除天下之患”的问题。
当年东北这帮打猎的受董仲舒的启发,在旗盟堪舆设计过程中,一个具体的旗是通过64阶Abel群加减乘除的群运算形成的域。这个域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以“地域(区域)”的方式体现出来。例如,内蒙古四王子旗形成了一个区域,也是一级行政区划。
在满族堪舆视角下,一个具体的盟就是一个具体的群。四王子旗、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右翼中旗等相关域通过群运算的方式被高度概括成“风雷益”气和“山泽损”气,进而形成乌兰察布盟。
第二节 地德与高等数学中的《群论》
在满族堪舆中,某个具体地块望气结果被视为地德。具体的地德用具体的伏羲六十四卦进行描述。例如,北京紫禁城地德为“天山遁”。满族堪舆通过谶语、纬语、建筑设计、八旗城防布局等接地气与聚气的方式固定地德。例如,东亚某国国旗就是标准的满族堪舆用两汉经学设计出来的图片形式谶语。例如,老北京九门走九车就是标准的满族堪舆用两汉经学设计出来的纬语。
王新华在《易经哲学的数学原理》定理1中提出,先天八卦和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对应的二进制数组,对其右进位加法构成Abel群及阶数分别是8阶和64阶的循环群。在高等数学《群论》中,集合在一定规则下形成群。群在特定加减乘除法四则运算的规则下形成域。
固定下来的地德用集合元素e来表示。因为分散在相关位置固定下来的众多地德作为元素形成一个集合A,且满足A={e|e1、e2、e3....}。又因为具体的地德可以用具体的伏羲六十四卦进行描述。所以,这样的集合可以构成64阶Abel群,且是一个循环群。
第三节 满化的定义
所谓满化,是指用《青囊经》中化始(阴和阳)、化机(阴和阳)、化成(阴和阳)等六种阴阳变化法则,用《连山易》或《归藏易》或《周易》做“气”,用南北星斗聚合做“数”或“天干地支”做数,将一些固定下来的地德形成的集合,通过群运算,高度概括成“风雷益”气和“山泽损”气。“风雷益”气和“山泽损”气像人体血液循环中的动脉和静脉关系一样,互为依靠,不可分割。因此,满化是将天下高度概括成“风雷益”气和“山泽损”气的过程。
祖师爷说:“损”和“益”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满”。例如,咱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水满则溢”。同时,咱中国有句成语叫做“满招损,谦受益”。
特别强调:满化不等于满族化
满化不等于满族化。满化是两汉经学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两汉经学高度为大一统政治服务。既然要构建春秋大一统,自然要用堪舆技术手段实现天下一盘棋,让地方在思想上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某地具体的旗是具体聚气的结果。无论是在北国聚气,例如,清代鄂温克旗、索伦三旗,还是在江南聚气,例如明代南京明外郭聚明孝陵的井气都是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的具体实施过程。具体来说,“天”与“人”之间隔着“损之蒙”和“益之屯”,“蒙之某”,“屯之某”,“某之某”等众多群运算环节。
例如,清代鄂温克老百姓找萨满在某内蒙名山祈求外出打猎平平安安。此名山实地聚气结果“需之泰”。同时,在江南南直隶某土地庙,一个内地老百姓在土地庙祈求家族平安。此土地庙实地聚气结果“家人之泰”。在同一时间且相隔千里的不同地域,不管是鄂温克老百姓还是内地老百姓,面对的都是“地天泰”气。前者崇拜萨满,后者崇拜神仙。他们生活方式相互之间不重合、不影响,但是祈求的结果是一致的,那就是“泰”。
满化是在关内沉寂千年的两汉经学在东北兴盛的历史遗迹,是数千年来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过程中民族团结进步的历史见证,对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满族堪舆设计理念传承的是祖师爷汉代丞相公孙弘“和”的思想,追求的是“和而不同”,故而满化不等于满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