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强调,本文可不是鼓吹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是落后的社会性质。这个毋庸置疑。
第一节 对比大宋和大明,满文化在堪舆领域更强势
第一点选都城。都城选址的水平往往代表堪舆的最高水平。中国现存有皇宫的地方包括北京,沈阳和承德。北京是完颜家选的。沈阳和承德是老爱家选的。这种堪舆选址肉眼可见的方式在一统天下的进程中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二点满化群的大量产生。明代初年满化群已经实现汉地、满洲、回疆、蒙古、藏区的全覆盖。
第三点清代用《易经》治理天下的水平空前提升,远迈汉唐。清代在13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有81处八旗驻防城。这些八旗驻防城里的兵力,有的三两千、有的两三万。例如,在乾隆时期,八旗总兵力二十余万。
计算题是:65(平方公里/人)乘以20(万人)等于1300万平方公里。
那么意味着,在乾隆年间,每个八旗兵要负责守卫65平方公里的土地。在中原地区,有的县行政辖区面积都不到65平方公里。第57回讲解《焦氏易林》在清代八旗驻防中的实际应用。这是大清用《易经》治理天下的一个缩影。满族堪舆水平是干出来的,不是吹出来的。
对比明代,大明仅在长城沿线的常备军数量就始终保持在百万以上。
据众多学者考证,八旗入关以前的满人社会处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发展时期。相关文章中国知网有的是,不一一列举,请自行查阅。例如,大明时期的黑龙江流域是传统的野人女真生活区域。那不就是原始社会状态嘛。建州女真相对发达一些,处于奴隶社会性质状态。
大金南下攻宋和大清入关之前,满人社会性质发展的落后不代表掌握的《易经》水平一定落后,相比大宋和大明,反而更具有发展优势。近千年来,满文化在堪舆领域进入强势期。这与《易经》产生与发展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有着密切关联。
第二节 《易经》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产生必然有其特殊性
就事论事,《易经》之所以会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产生,必然有些前置条件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性质相关。
在满族堪舆公理(3)中提到火眼金睛公理。堪舆作为《易经》实际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必然要满足《易经》发展的客观要求。能够传承堪舆的人,必然要拥有极高的阴阳变换领悟天赋。就像孙猴子的火眼金睛一样,只有拥有阴阳变换极高领悟天赋的人,才有可能产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客观规律进行数学模型构建的洞察力。
例如,写小说您得找那能吹的。当年残月能吹,写出来的《明吹那些事儿》是畅销小说,嘎嘎赚钱,硬把大明用《易经》治理天下的高超技艺吹成治理国家要用厚黑学,美其名曰:“治人先治心”。
《易经》产生有人方面的其特殊性。我们要重视这种特殊性。忽视《易经》产生与发展的特殊性,必然会导致唯课本的本本主义,唯圣贤的教条主义,唯资历的精英主义。
课本也有过时的一天,圣贤说的具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精英的资历不等于能力。只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才能让《易经》走向正确的轨道。我们不能无视《易经》产生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高度体现在传承《易经》的人身上。
第三节 《易经》的发展需要人的天赋
以泡菜国国旗为例,这是本人满族堪舆入学考试试题。自己当年的考试成绩一般。清代以前历代祖师爷们,天天捕鱼打猎,别说汉字,就是女真文都不会写。这种情况下,他们回答这题,都能在片刻间完成。
本人考试成绩如下:本人不才,80后从小接受的都是苏联填鸭式教学,从小没有接触过《易经》,小学、初中、高中都是普通教育,大学学的是数学。20多年前,一天《易经》没学过的情况下,用半个小时开卷考试,解读出韩国国旗上面的象形文字,文字内容是:修齐治平。
这是一种天赋。从伏羲开始,一直到大清灭亡,绝大多数正经官方选的都是有这种天赋的人。只有这种天赋才能让《易经》治理天下成为可能。
第四节 《易经》治理天下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关于《易经》治理天下人才的选拔与培养问题,孔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董仲舒在天人三策(第一策)中还特别将孔子这句话此句话强调一遍。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凤凰不降临人间,河图不呈现,我的学问白瞎了!
如何才能让“凤鸟至、河图出”?
当然得需要人呀!
据祖师爷回忆:当年大金海陵王完颜亮就分析为何孔子和董仲舒特别在意这句话。大金海陵王完颜亮得出一个结论。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说的是,他需要一种人。此类人生下来就有一种天赋。这种天赋就是之前提到过的“火眼金睛”定理。
第五节 大宋和大明缺乏具有分析阴阳天赋人的培养环境
中国人文始祖是伏羲。伏羲数千年后有炎帝和黄帝。炎黄数千年之后有尧舜禹。尧舜禹数千年后有周文王。
周朝之前中国处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炎帝连山氏发明《连山易》、黄帝轩辕氏发明《归藏易》、周文王演《周易》。《易经》三部曲全部在奴隶社会产生。奴隶主有条件强制让不相爱的两个具有分析阴阳天赋人结合,并生下后代。这种培养方式很残忍,没有人性可言。但是,显然这是成本最低的、效率最高的、见效最快的。大宋和大明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例如,在《还珠格格》中,皇帝喜欢做月老给人指婚。指婚本身是女真部落中的一种古老婚姻习俗。听祖师爷说,女真部落中德高望重的酋长给部落青年男女指婚的习俗源自海陵王完颜亮。他认为:如果把两个具有阴阳高水平理解能力天赋的青年男女指婚在一起,那么他们生出来的孩子应该具有更高的满足“火眼金睛”定理的天赋。
第六节 大宋和大明缺乏用《易经》治理天下的实践环境
用《易经》治理天下的这种想法源于伏羲,成型于炎帝和黄帝时期。炎帝号称神农氏。换句话说,从炎帝开始,中原地区开始转向种地为主。那炎帝和黄帝之前过的当然是渔猎生活了。
上回说到:满化群是两汉经学推动中华文明进步的原动力,是大清一统天下的物质基础。以旗聚气,以气驭旗,旗就是气,气就是旗,用气来围猎天下的满化群使得天下变成一盘棋。满族堪舆用千年实践证实了一件事:用《易经》治理天下的这种想法源于渔猎生产、生活和生存的实践。没有了渔猎这种社会实践环境,大宋和大明就算知道怎么干,他也干不了。
烤事儿说:《易经》的发展要重视具有分析阴阳天赋人的培养
在社会制度上和经济水平形态上,大金与大宋相比确实落后,大清与大明相比确实落后。但是,别忘了《易经》产生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
社会性质高的大宋和大明在培养拥有分析阴阳天赋的人不仅没有具备优势,反而面临着人才短缺的实际问题。大宋和大明不仅没有真正解决《易经》发展人才短缺的问题。反而将《易经》发展人才短缺的问题转嫁为《连山易》和《归藏易》失传。以两汉经学为例,董仲舒的学说高度依赖于“气”。既然依赖于“气”,自然要求有大量能够望气的人。而且还需要有这种望气人的培养环境与实践环境。这就是《易经》发展的客观规律。
因此,任何无视《易经》发展客观规律的人,忽视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体制与机制的建设,发展不起来《易经》,更发展不起来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