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唐代以后中华文明尚武精神消失和文化的日趋保守。
为什么呢?
祖师爷说:当《易经》失去本来面目之时,自然就是中华文明尚武精神消失之日。《易经》生来就有侵略性、攻击性、杀伤性、战斗性、毁灭性。
第一节 满文化视角下分析汉代人尚武精神怎么来的?
董仲舒《春秋繁露》(灭国篇)曰:“王者,民之所往,君者,不失其群者也;故能使万民往之,而得天下之群者,无敌于天下。”董仲舒说的非常清楚,君王靠群打天下、治天下、守天下。
祖师爷说:汉代人的尚武精神源自董仲舒说的“群”。“群”来自如何用《易经》治理天下的具体做法。例如,明清北京城接地气与聚气的具体做法。这就是经典的群运算。
群运算英文和表达是:Group operation[数]。法国数学家埃瓦里斯特·伽罗瓦死后十多年,1846年《群论》开始在欧洲得到广泛认可。《群论》在欧洲兴起之时,正当大清同治年间。1860年英法联军进北京。1862年是同治元年。1874年同治帝驾崩。同治朝历经十三年。
在同治年间,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满族堪舆师到欧洲出差,意外接触到《群论》。因为祖师爷们认为《群论》有可能更加清晰地解释满族堪舆接地气与聚气的过程,所以《群论》得到祖师爷们的关注。当然他们数学水平没那么高,只能说是觉得有可能,感觉跟自己的堪舆工作很相似。
据祖师爷传说,当年大清同文馆翻译西方科技的时候,《群论》中的群、环、域的概念就是满族堪舆师依据董仲舒《春秋繁露》提出来的。满族堪舆接地气与聚气的过程就是一个由群到域的过程。例如,大清两江总督辖区在江苏、安徽和江西。这正是明孝陵“水风井”气和南昌万寿山“地为艮”气的聚气范围。例如,大清直隶总督辖区正是北京紫禁城“天山遁”气聚气范围。
第二节 什么是群和《群论》?
群用英文表达为Group。群的法文单词比英文多了一个e。群用法文表达为Groupe。
法国数学家埃瓦里斯特·伽罗瓦(1811—1832)创立《群论》。
对于咱普通老百姓来说,数学中的《群论》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在普通一本、二本大学,令大学生最头疼的莫过于高等数学。高等数学是大学里面学生挂科最多的一门课,没用之一。很多理工科大学生学的高等数学还紧紧是线性代数。
线性代数跟《群论》比,那就是弟弟中的弟弟。
在大学数学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大学四年级的时候有一门选修课叫做《群论》。
高中生学数学会知道:很多元素在一起可以组成集合。
普通理工大学生接触高等数学会知道:集合中的元素按照一定规律产生一种叫做线性代数的运算。
数学专业大学生接触《群论》会知道:在一定条件下,集合与集合之间也可以进行运算。我们称之为群运算。满足群的加减法会产生环。满足群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会产生域。
烤事儿说:打架是一门技术活
满族堪舆可以复现2000多年前汉代人打架全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描述为:通过望气结果得到的一定范围内的地德元素集合;通过接地气与聚气这样的地德集合形成一个群;通过气的变化形成域。这个域在地图上就表示成为地域或区域范围。
说到损和益的关系。“满招损,谦受益”是咱老百姓经常能提到的成语。在中国人传统文化中,“损益”与满之间有着割舍不断的特殊关系。因此,如果一个群通过群运算最终得到的域被高度概括成“山泽损”和“风雷益”的话,被称为满化群。
《易经》生来就有侵略性、攻击性、杀伤性、战斗性、毁灭性。但是,使用《易经》的人理解水平与技术水平达不到科学发展所需要的高度与深度,天天拿算命、风水、玄学糊弄人,尚武精神就是一句屁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