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明确满族堪舆中气具体是什么?必须要知道满族堪舆干嘛的。
第一节:满族堪舆干什么的?
满族堪舆不研究风水,不算命,不涉及阴阳宅,更与玄学不沾边。任何一门学问是建立在实践与实验的基础之上的。满族堪舆是为两汉经学服务的,是两汉经学社会实践与学说实验的具体执行载体。两汉经学包含很多内容,其中最具有突出特色的就是公孙弘、董仲舒提出来的春秋公羊学。
例如,第71回详细阐述东亚某泡菜国的国旗的来源。它是满族堪舆在清末设计出来的图片形式的谶语。如果说清末的离我们太远,烤事儿给你弄个当代标准两汉经学设计的谶语。第91回可以给你换个地方应用两汉经学把北京明清皇城望气结果给您转换成标准的两汉经学谶语形式。
满族堪舆是用来解释中国古代如何用《易经》治理天下的一个实验窗口。满族堪舆强调用实践和实验来推动中华文明的发展。
众所周知,春秋公羊学最擅长的是谶纬。例如,在《史记》中记载的“公孙病已立”。“公孙病已立”跟“白山黑水”一样是两汉经学构建春秋大一统的堪舆标准。
虽然“公孙病已立”这句谶语已经距离我们2100多年。但是,烤事儿2022年到新疆依然可以用望气、聚气和接地气解释汉代在西域构建春秋大一统的具体实践。
“气”是解读中华文明的关键,更是让中华文明走向正确发展道路的关键。不管过多少年,中华文明不走样。这就叫做“传承”。保证中华文明传承不走样的基础是“气”。
第二节:“气”相当于西方微积分中的无穷小量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强调:“气”是两汉经学的基础。那么执行春秋大一统的过程中,不能光用抽象的概念。只有具体说明“气”到底是什么,才能知道具体的活应该怎么干。
听祖师爷说:当年雍正爷学习西方微积分的时候,他老人家认为气相当于西方微积分中的无穷小量。当然,这是一个从重要程度角度做的比喻。
第三节:东西方文明的非友好交流的1840至1911
1840年,随着大清打开大门与西方文明全面交锋,大清让望气、聚气和接地气的中华文明走向西洋和东洋。从各旗和内务府抽调的满族堪舆师陆续走向欧洲、非洲、美洲以及不太友好的邻居小日子。同治年间,他们发现了一个更好的描述“气”的数学工具。这个数学工具就是法国数学家伽罗瓦发明的《群论》。
《群论》确实很难、很复杂。20多年前,烤事儿本人在福建泉州华侨大学数学系上学。烤事儿大四选修课中有一门课叫《群论》。所以,很多普通理工科大学生接触不到群论。
用咱老百姓能听得懂的话描述群论基本概念可以描述为:
其一,集合。多个元素组成一个集合A。
其二,群。集合A中的元素在遵从封闭性、结合律、单位元、逆元的情况下形成群。
其三,环。在群运算中,满足加减法的群运算形成环。
其四,域。在群运算中,满足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群形成域。
第四节:用《群论》对满族堪舆望气、聚气、接地气进行数学建模
第92回中从高等数学《群论》角度对满族堪舆中“满化”进行定义。满化不等于满族化。在《群论》视角下,满化的过程可以描述为如下三步:
第一步,运用两汉经学将一些选定的地德形成集合A。
第二步,通过接地气、聚气、阴阳变换等方式,将集合A中的元素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形成2阶(两仪)、4阶(四象)、8阶(先天八卦)、64阶(伏羲先天64卦)Abel循环群。
第三步,通过加减群运算,形成抽象代数中的“环”。例如,第90回中,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聚“天火同人”气的过程就是一个标准的加减群运算形成环的过程。北京一环的大致范围与“天火同人”气所聚的环范围是一致的。北京二环基本上是明清九门所聚“天山遁”气环的范围。
第四步,通过加减乘除群运算,形成抽象代数中的“域”。这个域可以用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
京师同文馆是恭亲王奕訢和文祥于1861年1月(咸丰十年十二月)奏请开办,并于1862年8月24号正式开办。《群论》诞生于1832年的法国。1870年前后,群论在西方得到广泛认可。据祖师爷回忆,同时期,同治年间法国传过来的《群论》中群、环、域的术语,京师同文馆是按照满族堪舆望气、聚气、接地气的理解翻译过来的。
第五节:单位元群运算实例
单位元这个估计大家不好理解,举个祖师爷传说的大清同治年间堪舆往事做例子。如果把大清与列强的文化战比喻成一项工程建设项目。大清依据董仲舒《春秋繁露·盟会要第十》提出“如何除天下之患”的思路,对列强实施满化。在小日子四国岛做满化群的过程中,遇到过观之观单位元群运算的实际情况。
在《焦氏易林》中,一开始那句话就是单位元的群运算的工程近似值。例如,在小日子四国岛有个某地A望气结果“风地观”。在a聚气的过程中,需要观之观的聚气过程。观之观的林词为:“历山之下,虞舜所处,躬耕致孝,名闻四海。”这就是一个经典的单位元群运算的工程近似过程。
同治年间,中国数学与西方确实有差距,中国数学家没法证明《易经》与群论具体的内在联系。满族堪舆师虽然没法用数学语言严谨地证明群环域。至少,通过阅读西方数学理念,可以明确地知道满族堪舆可以用《群论》描述。
后来,薛学潜提出的科学易、近现代数学家提出的宇宙代数学、近现代中国数学家对《易经》拓扑群结构的相关研究让满族堪舆对于“气”的研究有了坚实的数学基础。例如,中国数学家就已经证明出:四象、八卦和六十四卦的符号系统具有完整的拓扑群结构(曹红军等,1995)。
烤事儿说:要捍卫“气”在中华文明中的核心地位
在西方科技中,没有无穷小量就没有微积分,没有群论就有没有量子力学。同样的道理,没有“气”就没有满族堪舆,没有“气”就没有《易经》。“气”在,中华文明是活的;没“气”,中华文明必然死亡。因此,要捍卫“气”在中华文明中的核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