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对男女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对女人的要求更多的是美,首先要求心灵美,但外表美是首先被发现的,这使得外表美甚至成了第一美。
所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那么,世间佳丽唯美难卓。
文化暗示女人只要美就行了,而且更多的是暗示外表美,文化对女人的要求真的不太高。
而对于男人,这可就累了,对男人的要求更多的在于思想,对于一个男人,帅不是第一位的,甚至是可以忽略的,社会对一个男人的认可一定是由其他男人来给出,在男人堆里,如果只是帅,那这小子的日子是很难过的,因为纯粹的帅在男人看来是一个笑话。
正因为这样,男人所谓的征服世界实际是征服其他男人,即得到其他男人的认可,前面就说过了,人之间的竞争需要耍小聪明,也就是耍脑袋瓜儿,当年是,现代社会更是。
这样,男人和女人的社会任务就有了不同的分工,这种分工的不同导致思维方式的不同,比如,面对同一个产品,女人关心是怎么用,男人除了关心怎么用,可能还在关心怎么拆,当然,并不一定是真的要拆,这只是一种思维过程。
这个可能并没有被意识到的思维过程,实际是灵感的备份,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跳出来,能够解决某个别的问题,可能就成为创新。
创新不是空中楼阁,创新是在历史、传统下才有创新,拆掉它,了解它,以后的创新才有根,威廉•詹姆斯说:“成语接生在先前的成语上,法律接生在先前的法律上,同样,真理也接生在先前的真理上。”了解现有的,才想得出没有的。
胡塞尔说:“想象力的一般原则存在于属于人的心灵的奇特的惯性中,由于这种惯性,想象力在借助迄今以前的经验而变得习惯地活跃起来时,不能停留,而必须超出这些经验。”走出这一步就成了创新,按胡塞尔的说法,创新也无新可言,只是在原有的经验之上的从新组合,对别人可能是新的,对自己只是一种新的组合方式,当然也算是一种创新。
女人对复杂的东西似乎有着天生的反感,卢梭讲:“对于女人来说,依赖是一种符合她们本性的状态。”是的,女人确实有很强的依赖心理,我们说,依赖心理是不自由的心理状态。
当年,男人没把女人放在眼里,女人默默的承受了,真的认为自己不行,现在,女人成了女王,就觉得遇事反正有男人去解决,自己就只当女王,不用再去思考和解决那些具体问题。
女人缺乏独立性是真的,在文化上,女人用男人的钱是正当的,女人把男友当成“钱”男友,其实,这对女人是有危险的,关键是文化是在向女人暗示这是可以有的,当今的女人,其思想状态实际是将自身依然约束在当年的思想状态。
高尔基说:“老太婆对院子里发生的事情总是什么都知道,并热衷的、幸灾乐祸的加以宣扬。”这是女人年老后一贯的定位,更主要的还是年轻时就在有意无意的养成这样的生活习惯,只需要了解事物的现象就能在女人堆里赢得名声,男人则是无意间就在探究事物的本质。
所以,前面说了,女人是塑造出来的,女人是女人意识自我强化的结果,男人同样是塑造出来的,男人是男人意识自我强化的结果。
这里,研究平等与不平等其实没什么意思,不管平等还是不平等,只要这个现象存在就是有意思的,所谓平等,也许是指政 治上的平等、法律意义上的平等,对于多数人,谈政 治、法律有意思么,显得太严肃了,感情的事明显有意思多了。
在男女感情问题上从来就没有平等,这种不平等更多的是针对男人,男人在感情事件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这一点,男人已经习惯,这一被动是贯穿着男人从情窦初开到坦然面对的全过程。
对男人来说,动不动就寻求帮助是很没有面子的事,得不到别人真正意义上的尊重,但这对女人却是一种有力的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女人愿意作为弱者出现,在男人帮助自己的过程中,女人享受到了赢的乐趣。
对爱情而言,这本就是女人擅长的领域,女人天生是要扑向爱情的,男人天生是在回避爱情的,对于爱情,男人本就不懂,本就是天真而纯洁的,男人实际是被爱情拽着走,男人才存在被爱情所捕获。
女人似乎是想通过控制一个强大的男人来表达对爱情的胜利,或者说是对爱情的掌控,女人的想法是站在圆的中心,男人就是圆规的那条划圈的腿,再怎么跑,不能跑出圆的半径。
对这种思想,在这里不说对错,只是觉得多少带有点偷懒的想法,这个想法对女人可能是一个陷阱,但是,可以肯定的说,即使是一个陷阱,女人也不会改变这一想法,这是大自然的安排,是人类社会的规则,林语堂说得对:“男人懂得人生哲学,女人却懂得人生。”实际是女人懂得男人。
读尼采关于女人的论述,我开始是吃惊,后来我有点想明白了,尼采应该是在女人那里吃过大亏才对女人产生那么偏激的态度,他甚至指出,女人想独立,这是欧洲最丑陋、最糟糕的进步。
总之,在尼采那里,其标准用语是,“女人堕 落了,堕 落,堕 落,堕 落,重要的事说三遍。”其实,“女人堕 落了”这个结论是自相矛盾的,在尼采看来,女人原本就处于堕 落后的状态,由此想到,资深光棍们可能都读过尼采吧,不然哪来如此坚强而持久的要做光棍的激 情。
我脑子里反映出尼采愤怒的样子,我去拍拍尼采的后背,他转过身来,我就问他为什么如此愤怒,他应该会反问我:我为什么如此愤怒?我刚才很愤怒吗?为什么呀?我为什么而愤怒?我愤怒的时候依然带着哲学家的理性吗?我失态了吗?还具有老康德那样的严肃吗?然后,他可能会抓紧我的衣服,逼我说出什么叫愤怒,然后,像亲 吻路边的一个陌生人一样亲 吻了我一下,再然后,他自己小声说了句:对牛弹琴。
遂转身又去欣赏墙上那个惊艳的美女去了。
唉,女人为什么要去得罪尼采呢,这下子好了,尼采口无遮拦的啥话都说,全世界都知道了,不过,女人并不太在意这些,反正男人总要上钩,就像高尔基在书中说的,女人有一种魔力,连上帝本人也被她骗了。
刁蛮女友和野蛮女友的文化把女人骗得很惨,这种爱情能持续的时间比吃青春饭还短,吃完就没,爱情需要思想的平等,调情永远不是爱情的主题,就像前面说的,民主只是集权的味精一样。
一年刁蛮一两次的女友也许更能得到男友的真爱,次数多了,男友基本会突然放弃,就像前面说的,只需要一个小小的触发就将迎来游戏结束,此时女人根本搞不懂为什么。
这里想起毛姆说的:“女人除了爱情什么也不懂,所以她们把爱情看得非常重要。”对于爱情,女人唯一不懂的是爱情失败的原因。
这里可以提到情 人节,以前,元宵节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情 人节,这个说法也有道理,古时,元宵节这天,灯火通宵明,花千树开,花似树,树似花,人心更似数千花,关键是这一天女孩也有充足的理由走出家门去逛街。
女孩们一出动,小伙子们就有逛街的热情了,慢慢的,元宵节就有了今天情 人节的意味,但是,元宵节是全体人们的节日,不能让小青年们独占,少数人终究干不过多数人,这样,元宵节的情 人节成分慢慢消退了,以致于现在人们根本就不把元宵节和情 人节联系起来。
其实,中国没有情 人节的习俗,中国文化对于把爱人当情 人的说法不习惯,中国文化对情 人的理解要么是有情 人,要么是第三者,当然,文化是在发展的,语言也是在发展的,如果要说中国有情 人节,那就理应是三月三,那才是春心萌动的自然节律。
至于七夕,那是分居两地的两口子节,小青年们是找个理由,有节就过,那就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