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与他人相处的道理
1、报恩就是对给予自己好处的人进行报答。别人对我有恩,要记住人家的恩惠,并设法给予报答,有恩不报非人也。即使一时无法报答,也要铭记于怀,找机会报答。
我爸教给我为人处世的原则之一是报恩不论恩人非。什么意思?人家给了你的好处,你接受了,就应当报恩。不管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有功劳还是有罪过,你都得报答人家的恩情,尤其是在他有需要的时候更应尽力帮助,当然要在法律、道德允许范围内。
2、“亲朋莫通财,通财断往来。”这一古训告诉我们,亲朋好友不要在一起搞企业,如果搞的话,一不留神就会失之偏颇,不是重友谊谋不到利,就是为财利而失友谊。因为朋友的要义是双方友好相处,且重点在关注对方,双方之间是平等的。
合作办企业就不一样了,都得围绕一个轴心转,服从指挥。谈服从,就打破了平等关系。如果各行其是,没有个服从,又会坏事,而强调服从就使朋友的关系变了味。
朋友相处是不在利益上计较的,而办企业则以求利为目的。没有利益分配,相互间能赤诚相处,一涉及到钱,难免产生矛盾。亲兄弟为家财还淘气打架呢,何况是朋友,所以好朋友最好不要在一起搞企业。
3、社会发展到今天,利益已成了道德的基础,人际关系的实质就是利益关系,互利的原则将越来越普遍地替代淳朴的人情。这些我都懂,只不过总是摆脱不了传统道德教育的影响,习惯于义气当先、先顾朋友、情面观点。
4、人是群居动物,靠相互帮扶才能克服生活中的难题,从而生活得顺利些,好一些,更好些。帮扶是相互的,自己能帮扶人时尽心尽力地去帮扶,人心换得人心来,到自己需要人帮助时,自然也就会有人来帮自己了。设身处地地帮人之所需,就是他做人的原则之一。
5、一个真正的人就应当正确认识自己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并自觉地为社会、为他人尽自己能尽的力量,同时借用他人和社会的力量完成仅凭自己个人力量无法完成的事情。
其实帮人就是帮自己是做人与处世的准则之一,就象那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共产主义精神一样,是条真理。只可惜不少人不能明白这一点,也无形中减弱了别人帮自己的力量。
要别人顾你你得先顾别人,只顾自己的人是顾不住自己的。
6、从社会常情上悟出了一个道理:亲朋好友间互相来往时常常带上一份礼品;单位与单位之间遇上开业大典、纪念日,也常见互送礼品;国与国之间元首或其他领导出访,送礼也收礼,这些都属于正常的礼尚往来,不应归入行贿范畴内。
人主要是受感情的支配,你带着礼品去拜访,无疑会拉近双方之间感情上的距离,这样你想求得对方援手的目的也就相对容易达到了。
7、“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地之秽者多生物,水至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人之短处,要曲为弥缝,如暴而扬之,是以短攻短”,“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贤愚美恶要包容得”,“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
8、尽心尽力地工作,做到对他人有用、对社会有用,而且要保住自己的优势,让人离不开你,这才真正地站得住脚。
9、相信人没有错,但要经过考察和考验,相信不能变成轻信。
10、真正会听的人对别人的说话,不论他说的是你爱听的还是不爱听的,都要全神贯注,表现出你有兴趣听他说;不与他抢话头;不赞同的不争辩;不做与谈话无关的小动作;没听清时要请对方重说;要站在对方立场上理解对方所说的内容;不要直率地对对方的说话下结论,等等都须密切注意。
11、沟通要端正态度和目的。沟通不总是一定要说服对方,而是要寻找和建立双方的共同点。要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站在对方立场上看问题,选择有共同认识的内容去传递,即使有不同的看法,也要委婉地说出来。要建立在承认差异和深刻理解相互依存关系的基础上。
12、为人不要太直。直也要看对象、看事情,不说谎不总是好事,今天我要是一点不带谎言地直说你跟梨花的事,效果会怎样?还有今天你要是不说谎,又会怎样?一切从效果出发,该直的时候直,该弯的时候弯,只要不坑害别人就行。
13、孔夫子把守信用放在为人必备的五德之中,说是“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可是有一回他刚与人结盟,出门后就违背了约定。他的学生说:“您刚刚与人订了盟约,马上就背盟,不太好吧?”孔子说:“在被迫情况下订立的盟约,连鬼都不信,何况人呢?”他还说:“君子讲大信,不讲小信”“所守的诺言符合道义就履行”。见机行事,守经从权,这才是正道。
14、在奔向目的地的路上,有人与我们同走,不一定非要他同我们走到底,哪怕是只走一半,甚至只走几步路,也是欢迎的。只要有人为你做事,不管他出于何种目的,都不要拒绝;不管他能做多少事,都欢迎,都感谢。
15、不论做哪个人的思想工作,最有效的方法是换位思考,是设身处地。要是你处于她的境地,你将怎么做?她听了你的劝,对她有什么好处?不听你的劝,对她有什么害处?听了没好处,不听没害处,为什么要听你的?
16、想人家之所想,帮人家之所需,推动大家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是我们要想达到目标的最重要的方法。
17、人们的言行通常都是受感情支配,其次才受理智的控制。没有几个人具有逻辑性的思考。我们多数人都犯有武断、偏见的毛病,都具有固执、嫉妒、恐惧和傲慢的缺点。我们有时会毫无根据地形成自己的想法,有时又会在毫无抗拒或被热情包围中改变自己的想法。
如果感情上跟你融洽,哪怕你的意见没有道理,也可能会赞同;如果不愿被你说服,哪怕你的理由百分之百地正确,你的事实也千真万确是真的,他也会用最不上道儿的理由来驳斥你。他就是不服,你没有办法。所以你不能指望通过辩论来取胜。
18、为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并不总是不损人利己的。大的方面说战争,小的方面说三角恋爱,生意场中的竞争等等,完全不损人利己是不怎么可能的,关键在于怎么个损人利己?
当然能不损人则更好,万不得以也应尽量减少损害。
19、世上事不总是以理服人的,很多时候不是晓之以理,而是晓之以利,以利动人。
20、《自由的基因》以大量的事实揭示了一个真理: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也印证了恩格斯的推断:“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与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
既然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他们的变脸也就可以理解了,我不是他们的长辈或领导,不负有教育他们的责任,也不具备这种资格,所以只好顺其自然,并从人性基因这一层面上理解他们。同时就如我在诗中说的“人来源于动物界,兽性脱尽一个无。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切勿疏。”
21、心理学家认为:人本质上是自私的、忘恩负义的,多数人之所以没有忘恩负义,不是不想,而是受有关因素的制约而不敢。
22 、“正确对待他人”之五的观点就是“有怨淡出交际圈”。
他认为“他人有怨仇予我的,要分清是非。主要责任应由自己负的,要谅解人家,并设法补过,化干戈为玉帛。
主要责任不在自己,而且对方还伤害了你的,如果没有触及法律,就忘掉他,离他远一点儿,只当不认识他。也不要耿耿于怀,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对方之所以伤害你,自有他的道理,是非本无定论嘛,各站在各的立场上罢了,要理解他。诚然理解不等于赞同,因为即使认为有理也不该伤害他人。有意伤害他人就表明此人的人品有问题,不值得交往。
伤害既已形成,记怀也没有用,只能增加自己的烦恼,所以应当淡化,忘掉他,将他淡出你的交际圈。”
23、人心自有一杆秤。所谓的好人,就是丈夫的好妻子,妻子的好丈夫,子女的好父母,父母的好子女,邻居的好邻居,领导的好下级,下级的好领导......,其评价是要由对方作出的。
24、他说别说自己不是领导人,即便是领导,也要有人追随,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如果只是带着自己的主张跑到太前面,把其他人远远地抛在后面,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现在已得到这样的结果算是不错的了,见好就收吧。前些时的三人险些被扒掉,眼下老耿的已被扒掉,特别是当他写给书记的信竟没人帮送去的时候,终于明白群体抗争力量孱弱这一关,他是跨不过去了,至少在目前。如果不顺应时务,很可能与不少天才有相同的命运:始于独立独行,终于惨败潦倒,又何必呢?(“扒掉”是指去掉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