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科
民科的说法早就流行起来了,更多的是指贬义,不管是指民间科技还是指民间科技工作者,当然,现在还有民哲等说法,反正感觉不怎么好听。
之所以有贬义,是因为这些民间科技工作者一般都没有正统的大学学习经历,他们掌握的科学知识很可能是间断的,不是一个连续的体系,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可能存在不科学的地方,就如同有人理解“前科”这个词,说这是指这人以前干过科学研究。
说来,有没有经过严格的学校培训并不是能不能搞科研的判断标准,问题在于民科们太想赢了,他们知道自己是民科,也知道自己说的话在社会上没几个人听,于是,找专业人士或专业机构来认可自己的研究结论就成了他们努力的一个方向。
这就坏事了,民科的称呼就是从这个过程中传出来的,由于刚才所说的原因,不系统的知识结构所导致的结论很可能是有问题的,民科们得出过很多这样的惊人结论。
但是,有很多民科人士没有意识到自己结论是错误的,却强行要求专业人士承认这些结论,民科的名声就越来越不好听了。
有些民科人士,明眼人还真不好直接指出其错误所在,毕竟,人家研究这个已经有些年头了,经济投入也是惊人的,如果直接指出其犯了一个如此的低级错误,这种打击说不定是要出大事情的,当然,更可能是民科听不进任何打击的说法。
民科需要摆正心态,过分的、主动的去要求别人来帮自己证明这些结论是正确的,这个心态有问题,民科要有信心和耐心,少去主动打扰专家们,多验证、多实践,多干少说,让专家们来打扰你,让非民科的专家们不得不主动重视你的成就,否则不是好民科。
民科要正视自己的科技游击队性质,正规军当然是瞧不起游击队的,另一方面,科技界也要摆正思想,西方科技的早期都是民科,民科需要繁荣,否则,该民族就站不上科技的高地,民科也是科学的群众基础,要更多的鼓励民科自娱自乐,真正有价值的结论一定会得到认可的。
民科对科学的促进作用,这和艺术的发展有点类似,艺术不经过人民的把玩就不能发展,科学是一个道理,科学不普及这对科学的发展是极为不为不利的,而科学的普及工作做得好不好,就可以看民科的影响力大不大,防范民科和支持民科两手都要硬。
一般来说,从窗户进来的人不是好人,敲窗户玻璃的人也不是好人,在学术上,那些总是从大门进来的人肯定瞧不起总是在窗户边捣鼓的人。
其实,做学问不在乎这个,为什么一定要从大门进呢,窗户有问题的话,就敲了它,从新做一个窗户岂不更好。
科学不应该、也不可能关起门来自己玩,当年只有少数人玩科学,结果出现了大石头比小石头下落得快的结论,奇怪的是,这个结论居然“正确”了上千年。
如果那个时候民科发达,这个结果可能早就被推翻了。
后来,还是靠学医的伽利略给纠正过来,看来,伽利略对物理学也是民科,数学天才阿贝尔和伽罗华就是民科,发明家爱迪生就是民科,物理学家法拉第是民科。
如果民科太有水平,同时代的科学家有可能看不懂,历史上就出现过这样的事,民科伽罗华的群论手稿,当时的顶级科学家们就没看懂。
所以,要正确看待和对待民科,民科也要低调一些才好,急功近利的思想要不得。
当然,对民科不好的印象是少量民科折腾出来的,大多数民科是好样的,所以,对民科要以鼓励和引导为主,少数烦人的民科是使社会丰富多彩的重要力量,总之,民科不能一竿子全打死,和谐社会得有民科。
---科技人员
现在谈谈科技人员,科技人员之间的比拼要比普通人之间的竞争激烈得多,每个结论,乃至每个符号都不能让别人抓住把柄。
科技人员的严谨既是对待科学的态度,也是对待自己的态度,最后成了生活的态度,钱成了不可缺少的身外之物,不真正具备这种思想就成不了优秀的科技工作者。
说当年搞导弹的干不过卖茶叶蛋的,直到现在,类似问题仍然多少存在,这个很正常,对于真正的人才,科研经费比个人收入更重要。
老板们可以试一下,告诉科研人员,这次给项目拨点款,个人先不考虑,大家先忍一忍,然后就静观其变。
凡有意见的,表现出明显抵触情绪的,不好好干活的科研人员,这肯定属于学术水平不高的那种,肯定,直接开了,影响不大,但对于一些小项目,还真得让这帮不好好干的人来干,这个时候,只要个人待遇上去就能搞成。
那些算是有点水平的人才,一般不太满足于这种小项目,一有大项目就被骗走了,剩下的那帮人,只要有钱是可以干点事的。
关于这个说法,我觉得有必要再重复说一遍,真正的人才,没有太多时间去思考钱的事,前面说了,知识分子想的是顺便挣钱。
所以,对大老板们,提高科技人员的待遇是重要的,其实可以放弃一些技术人员,那些对待遇话题有持续兴趣的技术人员,包括对其他公司技术人员的待遇表示向往的次数过多,甚至对本行业人员待遇的话题过多,这些人员都算在可以放弃之列。
倒是第一线生产人员可以大张旗鼓的谈论这些待遇问题,这是他们保持正常心理状态的重要因素,只要制度完善就能保证正常生产。
越是底层越是要讲制度,让制度管人,越是高层,特别是技术层,就越是要少讲制度,人治有利于高层的优化。
我们这里是谈技术人员的问题,这已经不是钱不钱的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只有学术水平不太够的时候才会过多的提及待遇问题,学术水平足够高的时候,只是在来不来,走不走的时候才思考钱的问题,其他时间没有时间思考这个问题,对待遇问题有瘾的那类技术人员,大老板们可以找个机会将其开掉,不会对项目有多大个影响。
对小老板们,钱可以砸出项目,指的是用钱砸人,小项目在钱上面砸大钱属于被技术人员给骗了,当然,有可能被我骗了,所以,以上经验仅供参考。
知识分子之间,特别是文理科知识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思想斗争,相互都不服气,尤其是一些搞理科的人对此火气还挺大,他们说,自己能看懂文科人的论文,文科人看不懂自己的论文。
有这种想法是理科人的悲哀,带着这种心态去和文科人辩,怕是很不利,文科人就是干辩论的,这不撞到枪口上么。
理科人说看得懂文科的论文,可能是没有看到过看不懂的文科论文,当然,可能每个字都认识,也不一定,文科论文里的字不好认。
这些都是次要的,关键是心态,科学是漏洞百出的,这才是科学,科学常常被问得哑口无言,要不就是以这个问题现在还在研究中为挡箭牌,这很正常,完全不影响科学的重要性,只是在辩论时很不利。
文科才是根本,一般来说,文人的理工科素养比理工人的文科素养要高一些,因为具备理工素养比具备文科素养更为容易,记几个公式对文科人和理科人都是容易的,对于理科人,对这些公式没有做到文科般的理解,最多就是个解题机器,是难以深入的。
不过,文科人不要太得意,从就业形势上看,理工人的路子更宽,很多理工科的毕业生可以干文科的事,很少有文科毕业生能干理工科的事,这下子,文科生就剩耍嘴皮子了。
人们一直对有学问的人多少表示一种仰视态度,是的,人们对学问总还是有几分尊重的,其实,普通人都能做到专家、科学家那样的水平,这个不是说着玩。
马克思说:“搬运工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这段话中的“原始”两个字很重要,不要相信存在超级智商的婴儿,大家的脑儿花结构是一样的,重要的在于后天的努力。
仅从智力上而言,菜市场的小贩也是可以设计核反应堆的,关键是得一直为此而努力,如果说机遇,也许有一点,同样的条件下,有人在读书,在思考与现实毫不匹配的问题,而另一些人则被现实折磨得没时间学习和思考。
差就差在这里,这种差别既有主动成分导致的,也有被动成分在里面,其实,外界条件导致所谓没有时间学习,这是一种借口,这种借口的长期作用就导致有的人设计核反应堆,有的人卖小菜。
加缪说:“但凡伟大的行动,但凡伟大的思想,都有一个不起眼的开端,伟大的作品往往诞生在一条街的拐角,或者一家餐馆的小厅。”伟大的人伟大之前都是平凡的人,不停的学习才可能铸就伟大。
罗素说:“某些人不能够忍受一些琐碎的烦恼……这种人在小的烦恼上所花的精力假如用在别处的话,足以建造帝国或者是推翻帝国。”亚里士多德说:“在奥林匹克比赛中,赢得桂冠的并不是最健壮的人,而是那些参加比赛的人,因为获奖者是从这些参赛者中产生出来的。”人与人的差别,天资占少量成分,主要在于思想态度的不同,最终会落实到每个人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实,价值观没多大意思,一个人对外界的看法和对自身的看法就是整个人生,价值观是这个人的表象。
具体来说,一个人只要合理的看待世界和自身,就一定会抓紧时间,当然,抓紧时间的人不一定有合理的三观,最终,对时间的态度决定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人人都可以成为数学家、物理学家,只是人人不一定都可以成为优秀的数学家、物理学家,这与每个人的个性,生活经历,生活环境等有关,人人都有自己的高光时刻,就像果戈里说的,一个人在一生中总有几分钟的时间变成诗人。
所谓聪明人,其实是越学越聪明,关键是你得去学,不管是在学校学还是自学,智力上不成问题的,没有哪一门学问是多数人不能理解的,读死书,死读书,去学习,去思考,就行了。
萨特说:“一个知识分子需要有某种他持之不懈的东西。”其实也没有什么诀窍,但手熟耳,名校出名人的说法是有道理的,也不要太相信这个道理,关键靠自己,花朵的鲜艳不在于花钵的名贵,关于名校,能上则上,不能上就藐视名校。
科学
生命人为尊,
好奇手还灵,
能说又会写,
方有科学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