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成长与选择:《西游记》
1、一个降妖伏魔的故事。
2、是历险记,也是成长史。路途远,万里余;时间长,十四年;困难多,八十一难。其实这些灾难都根源于人的内心,如书中所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只要你下定决心去冒险去奋斗,种种灾难都会被克服。而这“下定决心”就是心在受磨炼。所以《西游记》是历险记,也是成长史。
3、成长,不可复制。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相同的两个人,各人的出生背景、成长经历、个性气质都不同,这就决定了成长之路不可复制。在人生路上,我们可以有引路人,有导师,有榜样,却找不到现成的成长路径、现成的成长秘诀。齐白石老人说得好:“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真理。
唐僧师徒四人是个取经团队,从组队第一天起,矛盾与冲突就没有停止过。四人的性格、个性、气质都不同,入组的动机各异,将他们放在取经路上的生死抉择面前,对他们的思想行为都是一番严峻的考验与锤炼。唐僧论能力,即便是白马也比他强;凡人的生理局限和人性缺陷他都有,他算不上勇敢和坚决,面对灾难凶险也张皇失措;但他有着圣人的成人成己的理想、慈悲为怀的大德,有神圣的使命感,始终坚定信念,不改初衷,所以才能带领团队完成任务。孙悟空天生反骨,不服从、不屈从、不顺从是他性格的重要特征,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人生路要比别人曲折。他本事大,但有一颗不肯安分守己的心,到处去闹,既是英雄,也是反叛者,还兼有妖魔鬼怪的某些特性,集善恶于一身,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这恰恰是对人性的概括,人性如同璞玉,有闪光的部分,也有杂质和污点,因此需要改善,英雄也是需要锻造和磨炼的。从第十四回开始他踏上了取经之路,他的粗野骄傲的性格,他不懂规矩,缺乏教养;心高气傲,不可一世;好卖弄,喜欢捉弄人;残忍轻率,动不动就大开杀戒;还与师傅争论不休、闹过不停,抱怨师傅“忒不济”“胆小”“不识时务”,导致师徒之间冲突频繁。但共同的事业追求还是将大家聚集在一起,在不断的冲突以及冲突解决中,彼此逐渐认识了、接近了,理解了,甚至互相欣赏了。同时他也在战斗中不断发现自己的新价值,认识到自己对取经不可或缺的作用,甚至渐渐体会到取经事业的伟大。在反复冲突中,他与师傅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不仅成了师傅的得力助手,还成了师傅的贴心人和对话者。面对这位顽劣又聪慧的徒弟,唐僧也在不断地修正态度,逐渐接近了这位个性极强的弟子,欣赏他,为他骄傲,越来越信任他、依靠他,甚至还感激他。尽管紧箍咒还时不时地念,但两人从互相提防、嘲讽、敌视,到逐渐信任,甚至互相引为知音,说明悟空渐渐进入了“悟佛”的境界,他在成长。唐僧和孙悟空各自走过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路。同样是取经,同样是成佛,两个人的人生却全然不同。
4、唐僧不辱使命。取经事业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有个伟大团队,作为团队的领袖唐僧的作用是独一无二的。他身上最具感召力的就是百折不挠的信念。他将取经看作是实现自我价值的神圣方式,是拯救坠落人间的手段,是造福国家的伟大事业,而其他人,包括白龙马却只想通过取经来赎罪自救,至于取经为什么,他们不去考虑,他们都处在人生的最沉沦与失意的时候,唐僧要带领这些乌合之众完成取经大业,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正是在他坚定的信念感召下,在他的人格魅力的的感化下,才使徒儿们放弃杂念,杜绝邪念,完成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人生转换。与徒弟们比,他不会武功,没有法宝,不懂法术,作为领袖也没有胜人一筹的智慧和谋略,有的只是虔诚的向佛之心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永不言弃的信念和执著。
5、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要成长,既要面向外部世界,借助环境的各种资源,从中获得智慧与力量;又要面向内部世界,直面内心,认识自我,战胜欲望与杂念,促进精神的飞跃与升华。环境是客观存在,善恶并存,美丑俱在的。在环境面前,人应该保持自己的主体地位,而不能为外物所役使。取经路上总是刀光剑影,惊心动魂,步步维艰。若从修成正果的角度看,这些磨难与挫折又何尝不是他们成长的资源?正是在与各种邪恶势力斗争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自我,认识了自我,战胜了人性的弱点,激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三打白骨精中的情节说明了白骨精不可怕,内心的妖魔才可怕。这内心的妖魔就是人性的弱点和性格的缺陷。悟空的被逐与八戒的谗言直接相关,但是八戒的谗言也不是没有缘由的。这与悟空的自负、生性促狭、爱捉弄人有很大关系。悟空本来就瞧不起两个小老弟,尤其喜欢捉弄和嘲讽八戒,现在有了幸灾乐祸、落井下石的机会,岂肯放过?事情搞成这个样子,与唐僧表面懦弱而内心甚为自尊和骄傲的性格也不无关系。两个人说起来是师徒,但在能力上两人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这让唐僧很尴尬;悟空毫不在意唐僧的感受,脾气火爆而言语尖刻,唐僧更加难以接受。从某种角度看,唐僧何尝不是意气用事,借机泄愤,将错就错?
人的内心是多面和多层的,而非单一和固定的,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种种矛盾与冲突,悟空也不例外。一方面他渴望报答师傅、建功立业、得到社会的承认,因而尊重师傅、认真取经;另一方面,他天马行空,向来自以为是,现在却要委曲求全,怎会不郁闷难耐?他赤胆忠心却屡遭误会与咒骂,加上八戒的挑拨和风言风语,心里早已郁积了很多不平与怨气,只是碍于大义和先前的承诺,才一忍再忍。所以真假美猴王的战斗不如看作是悟空的内心斗争。最终假猴王死了,意味着那个为所欲为的妖怪死了,一个肩负着取经重任的护法战士终于诞生了。
6、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享受成长。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渴望追求成功。追求成功是人的天性。所谓成功,是在强烈的主体意志推动下,经过自我的努力,终于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或结果。本书的结局是圆满的:历经八十一难,取回了真经,修成正果,就连驮经的白马也受封为八部天龙马。一切付出都有了回报,它具有强烈的励志意味。
人究竟是什么?按照萨特的说法,人不外乎是自己所造成的那个东西。生命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自我。人在这个过程中,按照自己的设计,不断地向前。成长就是对自我的寻找和发现,唐僧的成长就是这样。悟空的成长还有一层含义:成长就是不断地超越自我,突破自我。一只毛猴子当上了猴王,突破了生死关,要凌驾于一切权力之上,结果被镇压;取经过程中又开始了新的一轮的求索和建设,他告别了早年的极富破坏性的奋斗,将自己融入社会,融入团体,融入更富道德色彩的取经事业。这样,一个天不服地不服的猴子变成了斗战胜佛。一个成熟的人格终于呈现在我们面前。既不丧失自我的初心,又不失自我超越的力量,这就是成长的真谛。
有了紧箍咒,孙悟空才知道敬畏,才知道受敛,才知道约束。成长是一个过程, 不断的寻找与超越中,人会不断地走向自主、走向自由。在这个过程中,外界环境从支配和控制人的力量,渐渐成为主体支配和控制的对象;那些艰难困苦,也渐渐从不可逾越的障碍,转变成生命的磨刀石和人生推进器;奋斗中让你崩溃与绝望的异己力量,也会成为你自信与力量的源泉。成长就是不断走向自由。
《西游记》确是一部杰出的小说,对人的作用也是有的,但与《成败人生路》比,您觉得哪一本对人作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