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野心与尊严:《红与黑》
1、一个野心家的故事。
2、野心笼罩人生。
《红与黑》写的是一个人,要反映的却是一个时代。那是一个动荡、混乱的时代,一个革 命与复辟反复交战的时代,是一个催生野心和繁育野心的时代,也是一个孕育和培植野心家的时代。无钱无势也无贵族血统的于连总想冲破藩篱,打破限制,寻求自我的突破与发展。他的心从来没有安分过:政 治上他想当一个贵族人士,爱情上他想贵族的女人爱上他。他追求贵族美女除了正逢青春期他对感情有着强烈的愿望,更重要的是这些贵族女人不但是他实现政 治野心的最便捷的工具,也是他走向成功的重要标志和点缀。
《红与黑》的主要情节就是他与两个贵族女人的感情纠葛。他知道除了才智别无长物,后来发现爱情就是他最便捷、最经济、最丰富也是他最善于驾驭的资源,于是他利用这一武器向德.莱纳夫人和玛蒂尔德小姐发起了进攻,他获得了成功。对德.莱纳夫人的爱让他获益丰厚。这个从没享受过爱情就做了母亲的贵夫人,在发现自己坠入情网后就毅然抛弃了物质利益、血统、身份等一切身外之物,一心一意爱于连,在那个时代这样的爱情显得特别高贵。对玛蒂尔德的爱情攻势就更使他得心趁手了。他已不满足于仅征服一个贵族女人了,他处心积虑,算计名利,算计地位,不惜以爱情和婚姻为手段,逼侯爵步步退让,终于得到他要得到的地位和家产,还让玛蒂尔德爱他爱得服服帖帖。他成功了。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不可能超脱这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当时的社会没有给他这样的年轻人提供一个正常的上升通道,又不断地将一个污浊的社会呈现在眼前,他抵抗不了,一脚踏进滚滚红尘中。从维里埃到贝藏松到巴黎,到处都是争权、斗富、阴谋、倾轧、陷害、欺骗、贿赂、收买、结党拉派,要想在社会上站住脚,只有用野心这个利器与社会抗争,他就是这样获得成功的。于连的悲剧也是这个社会的罪恶造成的,夫人的信是教士利用她的忏悔编写并逼她抄写而出现的;死刑的判决也是各派勾心斗角的结果。一个普普通通的案件,上自元帅夫人、主教大人、部长和省长,下至各派政 治力量和教士都卷了进来,一下子出庭了36个陪审官,成了各派政 治力量斗争的焦点。于连深知生或死都无关他本人,他只不过是个工具,他在辩词中说:“即便我的罪行不这么严重,我看到有些人也不会因为我年轻值得可怜而就此步,他们仍想通过我来惩罚一个阶级的年轻人,因为他们虽然出身于卑贱的阶级,可以说受到贫穷的压 迫,却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敢于厕身在骄傲的有钱人所谓的上流社会之中。这就是我的罪行。”于连是个野心家,最终却是死在野心家们的角逐中。
3、自卑与自尊。
于连出身平民,他极端自卑却又极端自尊。初涉人世时极其自卑,而离开人世时却昂着高贵的头颅,他那波澜起伏的生命历程就是自卑与自尊反复交战的过程。他的自尊源于内心深深的自卑,他处处维护自己的尊严,却是为了摆脱卑微出身给他带来的困扰。他向市长声明他不愿当佣人,不愿与佣人一起吃饭,他常宣称“我离了您也能活。”在趾高气昂的贵族面前,他非但不低三下四,卑躬屈膝,反而以更高傲的姿态来声张自己的尊严。到侯爵府,他已经学会了察言观色、顺水推舟,学会了伪装与虚饰,将自卑与嫉恨深深地隐藏起来,靠心机与努力来提升自己的地位,弥合他与贵族间的差距,也显现了更多的自信。他学会了贵族的那一套,得心应手地为侯爵效劳,赢得了侯爵对他的宠爱。他对玛蒂尔德小姐的挑 逗与征服,更是一个战胜和超越自卑以获得尊严的过程,他说“一切功劳归于我自己。我知道如何让这骄傲的恶魔爱我……她父亲没有她不能活,她没有我不能活。”他体验的不是爱情的幸福与安宁,而是战胜的快 感与征服的快乐。在名利与尊严之间,他始终将尊严放在第一位。于连处在极端自卑和极端自尊的两极,所以他敏感、脆弱、虚伪、善变。
4、三种活法。《红与黑》也可看作是一部人生教科书。好的文学作品,都在人生与生命的意义上有着“镜子”的价值,可以“照”出生活的诸多色彩。于连、德.莱纳夫人与玛蒂尔德小姐上演了一场足以震撼人心和冲击灵魂的悲剧。他们对人生的理解和追求不同,彼此的命运纠结在一起,他们各自的人生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与面貌。于连依靠冷酷的理智活着,尊重的是功利原则,追求的是野心与权势;德.莱纳夫人依靠的是情感的引导,尊重的是内心的真实,看重的是灵魂的交融;玛蒂尔德依靠想象活着,尊重的是浪漫原则,渴望人生带有强烈的浪漫而虚幻的色彩。
于连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做任何事都有自己的规划。他打定主意要握住夫人的手,就鼓足勇气握住了夫人的手;他决定与夫人幽会,就战胜懦弱,半夜上了夫人的床,他将这场游戏看作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完成它们,不单是出于爱情和激 情,更需要用冒险行动来证明自己。在贝藏松学院,他想既然到处是伪善,到处是欺诈,为什么不拿出勇气去伪装自己,作为抗争的武器呢?对这个污浊的环境,他略加适应就如鱼得水,甚至找到让自己“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在与玛蒂尔德的爱情游戏中,他掌控本能与感情的高明已达到幻化自如、炉火纯青的地步。他把人生看作一场战斗,算计着、谋划着,悲喜着,他的冷酷与理智让人胆寒。
德.莱纳夫人的单纯与她的年龄和身份极不相称。于连的到来,唤醒了她沉睡的感情,她对于连的自尊与纯洁,对他的慷慨和高傲,跟周围人相比,很是惊喜,逐渐形成了同情,并产生了爱情。她知道她是错了,这种爱不为社会所容忍,是伤风败俗的,是一种“罪”,但又知道爱上于连是命中注定的,无可逃避,她尊重内心的感受,听从情感的召唤,依照爱的指引往前走。正是夫人的真挚与深刻的爱,最终唤醒了于连那颗坠落和混浊的心灵,在监狱中两人度过了一段甜蜜的日子,于连死后三天,夫人也随着于连而去。
玛蒂尔德天生反叛、高傲,渴望与众不同。她向往那些侠肝义胆的英雄行为,鄙视循规蹈矩的懦弱与平庸。她的反叛首先是对贵族圈里流行的爱情模式与婚姻传统的反叛。她的祖先博尼法斯敢作敢为,为了救出朋友而被斩首,他的情 人玛格利特王后竟然不顾一切,派人向刽子手要情 人的脑袋,并亲手安葬了他。在她看来这样的爱情才是合乎贵族身份的爱情。出身卑微却高傲的于连恰好满足了她的想象与虚构。“敢于爱一个社会地位距我如此之远的人,这已经有其伟大和勇敢了。”于连的头脑聪明、学识出色,还没有丝毫的卑躬屈膝,没有丝毫的奴才相,她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一直渴望和追求的英雄气质:敢于蔑视权贵,敢于拥有和表现自己的思想,富有激 情和胆量。她之所以疯狂地爱上了他,其实是因为于连是博尼法斯的投射物,她爱的是她自己。就连最后埋葬情 人的头颅也是仿照玛格丽特王后的。
5、幸福在哪里。
幸福在哪里?按说于连征服了玛蒂尔德,又有了贵族身份,当上中尉后,对于他这个平民出身的人来说应当获得幸福了,可是“他奇怪怎么一点儿幸福感也没有,最后,他为了有所感,就求助予理智。他看到自己受到这个女孩子的敬重,而她是那么高傲,从不无保留地称赞人;如此这般,他终于感到一种自尊心得到满足的幸福。”如果幸福还要理智来论证,这样的幸福还是幸福吗?在监狱中他与夫人冰释前嫌后,“于连的兴奋和幸福向她证明了他已完全原谅了她。他还从未爱得这么疯狂”他对德.莱纳夫人说:“如果您不来监狱看我,我死了还不知道什么是幸福呢。”卸下了长期的人格伪装,他终于找到幸福的所在,原来纯真与宁静才是幸福的归宿。
6、尊严是生命最后的屏障。
于连死了,既是邪恶社会强加给他的判决,也是他顿悟后的主动选择。他选择死亡,是因为对人生的绝望,更是出于真心的忏悔。他忏悔的不仅是枪杀情 人的具体事件,更是他的人生选择。死亡是于连最后的反抗,这是他的精神与性格决定的。他是一个不服输的人,是一个视尊严如同生命的人。他拒绝上诉,拒绝做临终祷告,在他看来,丝毫的懦弱和乞求都将有损于他高贵的尊严;对于法庭、教会以及庸俗的公众,他没有任何值得忏悔的地方。他可以出卖一切,唯独不愿出卖尊严。为了尊严,他选择了死亡。尊严是他生命的最后一道屏障。
说到对人的作用,能与《成败人生路》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