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苦难与罪恶:《悲惨世界
书名:话说《成败人生路》 作者:书呆子 本章字数:3427字 发布时间:2024-04-19

第八章苦难与罪恶:《悲惨世界》

1、一个关于苦难的故事

2、奥德修斯式的历险

 冉阿让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27岁那年为偷一块面包被判五年苦投,期间四次越狱,加刑至19年。19年的牢狱生活不仅失去了自由,也失去了善良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羞 耻心。因犯有前科,求生路上屡遭歧视。不公的审判与判决造就了一个践踏道德与法律的恶人。

受到米里主教的善待,却又偷了主教的银餐具,幸亏主教宽宏大量,才没重陷囹圄。主教的宽厚仁慈震惊了冉阿让,在他麻木的心田,温暖和善良开始复苏和生长;19年的苦役留给他的烙印实在太深,他依然走在善与恶的边缘,这一次他抢了小男孩的40个苏。不过面对儿童的无助与哭泣,他的心软了,19年来他第一次流了泪,泪水冲刷着他的灵魂,他非常鄙视自己:我是一个无赖。当晚他悄悄回到主教家门前发誓,决心痛改前非,重新做人。虽然迅速后悔,却又成了被通辑的逃犯。

冉阿让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时,已经是一个成功的工厂主了,他的名字叫马德兰。他关心平民百姓,关心社会公益,给穷人损款,建学校、托儿所,创办救济基金会,开设免费药房等。在割风爹爹遇难时,不惜冒暴露的风险,用千斤顶般的力量将老爹救了出来;商马第的被捕被当成冉阿让时,他完全可以将错就错,但他还是前去自首了。当他以逃犯冉阿让的身份站出来时,法庭上的人们都屏住了呼吸,惊愕之余是沉默:崇高的言行总是具有强大的震撼力。

料理芳汀后事,在去搭救芳汀女儿的路上再度被捕,被判终身苦役。1823年他借搭救一个水手的机会,装作失足落水,泅水逃亡;覆行对芳汀的承诺,从德纳第手中救出珂赛特,逃到巴黎;在巴黎再遇德纳第夫妇,遇敲诈勒索,幸亏警察出现,侥幸逃脱;遇到沙威的再次追捕,逃进女修道院,巧遇割风爹爹,化险为夷,却差点被闷死在棺材里;参加1832年巴黎革 命的街垒救助,放走了被抓的沙威;在战场上救出马吕斯,却被沙威堵获。沙威受感动放了他们,却良心发现而自杀,冉阿让因沙威的消失获得了自由。

玛赛特嫁给了马吕斯,为了玛赛特的幸福,他决定忍受心灵的煎熬,离群索居,销声匿迹。为彻底摆脱人生的阴影,他将真实的一生告诉玛赛特夫妇,安宁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从一个勤劳善良的人到无恶不作的恶人,从仇视社会的罪人到普救众生的天使,这就是冉阿让的传奇一生。

3、恶之花

“悲惨世界”之所以悲惨,很重要的是有一个“恶人”系列的存在,这个系列的代表人物是沙威和德纳第夫妇。

沙威是个名符其实的恶人,但又有着显而易见的美德:对法律一片赤忱,对职业一片忠心,有虔诚的责任感,干起活来一丝不苟,他的韧性、顽强与严谨都可与冉阿让媲美,连雨果也情不自禁使用忠贞、自信、坚定、果敢、坚贞、执著、坚决、严肃、铁面无私这样的字眼来形容他。

沙威不相信世界上有所谓的爱与灵魂,也不相信精神与道德的力量,他的内心只有高高在上的、绝对正确的、一成不变的社会秩序和国家机器,他被异化成无情无义的工具,失去了人类弥足珍贵的情感体系。他不承认有例外,也没有任何同情与怜悯,是那种坚持原则到僵化的人。面对分繁复杂的社会事务与人世分争,他总是快刀斩乱麻,简单明快,粗暴犀利,凡不符合政府标准的,就是十恶不赦的。对冉阿让就是明显一例。他也曾质疑过自己的行为,因为在不断的追逐与较量中,他看到了冉阿让的高尚与仁爱,但直到最后也没有彻底放弃他那种“大公无私”的变态信念。他作恶多端,但从没觉得自己是个恶魔,他是在代表法律、光明和真理,在维护社会秩序,使法律发出雷霆,他除暴安良,捍卫绝对真理。就好象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法西斯,以民族大义、爱国精神和维护真理的名义推行种族灭绝和邪恶专制,以一种高尚的、尽职的、献身的、崇高的心态,心安理得地从事着有史以来最为邪恶的罪恶行径。

恶人的另一类代表是德纳夫妇。沙威的恶来自他对法律与原则的坚定信念,没有私利诉求;德来纳夫妇完全相反,他们的恶始于本能的自私自利,损人利已,敲诈勒索、行凶抢劫、谋财害命,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这种完全没有道德底线和文化教养的赤裸裸的罪恶,其破坏性和腐蚀性也不亚于沙威的作恶。

4、 冉阿让的爱

《悲惨世界》除了善与恶的对抗,还有一个主题就是爱与恨的转化。

冉阿让出于对外甥的爱,偷面包犯了法;苦役生活扼杀了他的爱,是米里哀主教的嘉言懿行消除了他的仇恨,重新点燃了爱的火焰,使他也成了爱的源泉,促使他将这种爱施于芳汀、割风爹爹以及工人们身上,在市长任上又广施厚爱于市民,营造了一个理想的“蒙特伊乐土”。如果说他付出这些爱,还是为了赎买自己的罪过,求得心灵的平衡;那么在解救和抚养玛赛特的过程中,爱就已经上升为冉阿让生命的第一需要了,两人相互了解后,彼此都意识到相互的需求,于是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当他发现玛赛特爱上马吕斯后,决心帮助和成全这对情投意合的恋人。在街垒战中,他始终悄悄保护着马吕斯;马吕斯负伤昏迷后,他扛着马吕斯钻进下水道,历尽艰险,耗尽力气,他把污浊、黑暗、恐惧抛到身后,把希望给了玛赛特。这一切都是他自愿的牺牲。马吕斯得救后,他绝口不提此事。促成了玛赛特与马吕斯的婚姻,他有一种功德圆满的感觉。冉阿让临去世前将两支银烛台留给了玛赛特,他希望米里哀主教的精神传给她。这个精神就是博爱和仁慈。

冉阿让对沙威的态度也许最能体现“爱能消除恨”的仁爱法则。冉阿让对沙威的宽容可与米里哀主教对他的宽容相提并论,虽然沙威没能彻底熔化,但这块“花岗石”在冉阿让的仁爱面前已开始熔化了。

5、良知

良知,简单地说就是人内心的善念。大千世界善恶并存,美丑俱在,但在孟子看来,每个人都天生有善的萌芽。冉阿让的生命中自然有良知存在与价值。经过19年的牢狱之灾,他的人生空间已经非常狭小。在遭到一系列歧视以后,他选择了自暴自弃。是米里哀主教宽恕了他,也是主教点燃了他内心的良知之火,一点一点驱走了他内心的黑暗。抢劫通烟囱的小孩一事成了他生命的转折点。他马上后悔了,并采取多种措施补救,这个从不流泪的汉子哭了。这眼泪意味着人性的复苏、良知的归来,他开始了自我救赎。

割风爹爹身陷泥潭中,救是不救?救则需冒被暴露的风险,不救,见死不救,良知何在?芳汀母女落在绝境,帮是不帮?尤其是商马第被诬,是躲还是去自首?市长的地位、优越的生活、受人尊敬的名声,当然还有刻骨铭心的土伦监狱的记忆,这些都涌上心头,抑制了他最初的慷慨与献身的决心,他陷入了矛盾中。求福远祸是人的本能,何况此刻享受的是靠自己的劳动得来的荣华富贵,而那即将忍受的罪,他已忍受了19年。小说用很多篇幅描写他的内心活动,恰恰就是要说明,良知不仅仅是一种本能,更是人对道德与善的选择。

6、在苦难中呼唤

如果我们把人生所面临的各种不幸与祸患称为灾难,那么,《悲惨世界》写尽了人间的灾难。面对灾难,我们该往何处去?

冉阿让的一生充满了灾难,但在经历了米里哀主教的教化之后,他对灾难的理解和态度发生了变化。19年的苦役让他不能承受,所以极力逃避;出狱后的世态炎凉让他陪感愤懑。他对主教下手,是他对社会的忍耐与抗拒已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但自主教的教化后,面对同样的灾难,他的心理与态度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初他一无所有,为一块面包服了19年的苦役;如今,他已当上市长,却又重新沦落为野狗似的逃犯和终身苦役犯,从灾难强度上看难分伯仲,但他所表现的主见、镇定、乐观和坚强,与先前“野兽”般的他简直判若两人。为什么?

精神力量!在遇见米里哀主教前,冉阿让在人生旋涡中是个被动者,没有自己的信仰和主心骨,一旦沦落,便随波逐流;受到主教感化后,他有了自己的精神支柱,他成了一个内心力量无比强大的主体。从此,不是生活在选择和淘汰他,而是他在选择生活,选择道路。作为被选择者,任何不顺和乖蹇都让他苦不堪言;而一旦做了生活的主人,那些不顺就成了挑战的对象和战斗的对手。在他的后半生,灾难往往是他自己选择的:他可以避免,可以选择走轻巧的人生路,但他却迎难而上,激流勇进。如果说冉阿让最后取得了人生的圆满,那么这些灾难已不再是他的灾难,而是他的磨砺和财富。在灾难中显示的是精神的力量,是信仰的力量,是爱的力量。灾难依旧,苦难不再。

文学真正的关注只是“人”。雨果也关注制度的改造、法律的完善,但他真正在意的,还是人的精神、心灵、灵魂、信仰等问题,即人性与人心。这就是艺术家的使命。

应该承认,在苦难面前,中国文化总体上缺乏冉阿让式的自我忏悔与反思精神。苛求社会与苛求自我,哪个站在道德的高地上?

这是一部对人作用很大的小说,我看了很受感动。您觉得与《成败人生路》比作用究竟哪个大呢?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