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芸接过手稿的那一刻,仿佛承载了千钧之重。她匆匆回到自己的驻地,心中涌动着一股难以言表的激动与紧张。在那里,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等待着她的归来,那是来自她的父母——公孙皇后和大坤皇帝周昌盛的期盼与关注。
周晓芸踏入营帐,深深吸了一口气,转向公孙皇后,提出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话题:“母后,您觉得一个人能够在一天之内写下近十万字的稿子吗?”她的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仿佛是在试探一个无法想象的可能性。
公孙皇后眉头微皱,脸上露出深思的表情。她沉思片刻后,坚定地摇了摇头:“不可能。”她的声音里透露出对这件事的难以置信和对写作艰巨性的了解。
然而,周晓芸却从怀中掏出了那本沉甸甸的《三国演义》手稿,递到了公孙皇后的面前:“可是这些都是事实。”她的眼神坚定而执着,仿佛在诉说着一个真实而又令人震惊的故事。
公孙皇后接过手稿,眼中闪过一丝疑惑与惊讶。她翻开书页,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字迹,不禁心生疑虑:“难道这些都是在你离开之后,他才写出来的吗?”她的声音中带着好奇
周晓芸肯定地回答道:“我确定是这样的,这是杨梅花告诉我的。”她的声音坚定而自信,仿佛是在分享一个不可思议但又无比真实的在这一刻,整个房间都仿佛陷入了沉默之中,只有那手稿中的故事在静静地述说着自己的传奇。
周昌盛接过稿件,快速地浏览了一眼,眼神中闪过一丝疑惑,他皱了皱眉,说道:“这字体似乎有些不对劲,看起来不像是出自同一个人之手。”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严肃,显然对这个问题有着不小的关注。
周晓芸听到父亲的疑虑,立刻为李忠解释道:“父皇,今天可能是在模仿罗贯中的文风,明天又可能是化身为曹雪芹的笔下世界。字体的不同也应当视为正常之事。”她的声音轻快而坚定,透露出年轻一代的开放与包容。
公孙皇后在一旁听到他们的对话,也微微点了点头,她深知文学世界的博大精深与变化多端,于是问道:“你们提及的《红楼梦》,是否已经开启新的篇章?”她的语气中带着对文学作品的热爱与期待,仿佛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进入那个纷繁复杂而又充满情感纠葛的世界之中。
周晓芸轻叹一声,“还未曾开写呢,似乎杨梅花并不希望他继续书写下去了?”
公孙皇后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关切与焦虑。“我大老远地从京城赶来,不就是为了率先领略《红楼梦》的韵味吗?此书竟还未写,我怎能空手而归?”
周晓芸闻言,神色凝重,“母后你有所不知,他近日身体抱恙,每日挥毫泼墨,近十万字的手稿,已让他心力交瘁,累垮了身体。杨梅花看着他如此辛苦,心中或许已生悔意。”
公孙皇后忧心忡忡地说道:“日写十万字,这简直是在拼命啊。这样的强度,身体怎么吃得消?”
周晓芸深表同感,默默点头,然后坚决地说:“是的,我们不能让他这么继续下去。我想,应该去跟杨梅花聊聊。”
由于熟知杨梅花的生活习性,周晓芸如同寻觅到一朵盛开的向导花,很快就找到了杨梅花的所在之处。杨梅花站在她的面前,眼中闪过一丝难以言说的愤怒与惊讶。
“你还敢来找我?”杨梅花的声音仿佛带着雷霆之怒,回荡在周围的空气中。
周晓芸深吸一口气,平静地回应:“这不能怪我,是你给了他压力吧?每日要写十万字,你是想让他心力交瘁,甚至命悬一线吗?”她的声音里充满了担忧与责备,仿佛是一位为了朋友而奋力
此刻的杨梅花,宛如一只被激怒的凤凰,周身散发着一股炽热的气息。
周晓芸眉眼间带着无奈与疑惑,轻声细语地呼唤着:“梅花姐,你不是一直在他的身边吗?他笔下的文字,写多写少,难道不是你说了算吗?”她的声音仿佛在寻求一种共鸣,一种确认。
杨梅花似乎也被这样的问题触动,眼神中闪过一丝犀利的光芒,她微微侧过头,语气中带着些许严肃:“你说的是夫君一天的任务?那一天他需要写多少?”
周晓芸伸出一只手指,象征性地示意数字。这个简单的动作,似乎在杨梅花眼中变得极具挑衅意味。
杨梅花眉头紧皱,语气逐渐升温:“你还指望他一口气写出十万字来?这样的要求未免太过苛刻了吧。”她的语气中透露出一种被激怒的情绪,仿佛是对对方不合理要求的反感。
周晓芸轻轻摇了摇头,解释道:“不,梅花姐,你误会了。我只是说,他最多写一万字左右的内容。”她的声音柔和下来,像是在解释一个误会,又仿佛在透露一种难以言说的压力。
杨梅花:“我得守着他,看他写。”她的话语中带着几分坚定和执着,仿佛这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
周晓芸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之色,她缓缓开口:“梅花姐所言极是。我母后此次悄然来访,正是想一睹他的佳作。我们可不能让他因为我们的打扰而分心,更不能让他因此而累病了。”
杨梅花嘴角微翘,淡淡地笑道:“叫姐就不必了,周晓芸。关于李忠的写作,我已经决定在他写完这本书之后,就不再让他继续写了。”她的声音里透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
周晓芸有些不解,眉头微皱,反驳道:“这恐怕不太合适吧,杨姐姐。你看,李忠他天生就是写书的料,他的笔下世界总是那么引人入胜。我们不能就这样埋没他的才华啊。”她的语气里充满了对李忠才华的欣赏与惋惜。
杨梅花轻轻摇了摇头,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晓芸,你有所不知。写作并非想象中那般轻松,背后的艰辛与孤独,也许你们看不到。我已经不想再让他在这条路上走得那么辛苦了。”她的语气柔和却坚定,仿佛在诉说一个深藏心底的决定。
周晓芸似乎被杨梅花的决心所打动,沉默了一会儿,继续说道:“可是,杨姐姐,你有没有想过,也许正是这份热爱和坚持,让李忠在写作路上找到了自我价值和快乐呢?我们不能轻易地剥夺他的梦想。”她的声音里充满了对李忠未来的关切与期待。
杨梅花轻轻叹了口气,目光中透露出深深的思考。她知道周晓芸的话很有道理,但她也有自己的苦衷和担忧。她望向远方,缓缓开口:“我自然明白你的担忧。但每个人的路都要自己走,也许这是他必须面对的选择。我只是希望他能明白,人生并非只有写作这一条路可走。”她的声音里充满了对李忠的疼爱和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