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8、贺铸与郑侠
书名:乱世传奇 作者:洪刘华 本章字数:5465字 发布时间:2024-11-13

诗曰:

重过阊门万事非。

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

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

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

谁复挑灯夜补衣。

——贺铸《鹧鸪天》

当词人贺铸10521125)写下这阕《鹧鸪天》的时候,他的妻子赵氏已经离世七八年。但贺铸对亡妻的怀念,以及内心巨大的孤独,依然汹涌而来。

他的妻子死在了苏州。

多年以后他重返苏州,孑然一身,像是鸳鸯失了伴。独自卧听半夜风雨声,身边再也没有那个挑灯缝补衣服的熟悉的人影了。

妻子赵氏出身大宋皇族,却毫无大小姐脾气,一辈子勤劳贤惠。过门后,跟着他潦倒半生,几乎没过过什么好日子,但她不离不弃,无怨无悔

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相濡以沫的两个人,却无法白头偕老。

史书说贺铸长相奇丑,若生在当代,他一定会唱: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

贺铸这阕很哀伤的《鹧鸪天》,与苏轼悼念夫人王氏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起,被公认为两宋悼亡词的双璧

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贺铸出生在一个世代担任武职的军人家庭。从他往上数六代人,都是武官。毫无疑问,自他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也将注定要担任朝廷的侍卫武官。

同一年,大宋名将狄青在讨伐广西侬智高叛乱中,夜袭昆仑关,一战而胜,由此升任枢密使,成为朝廷的最高武官。但朝廷和文官对他的猜忌随之而来,仅仅4年后,狄青就被罢官,不久郁郁而死,年仅49岁。

狄青的结局是大宋武官命运的缩影。宋代 开国后,吸取了唐末五代武将作乱的教训,确立了以文治天下的基本国策,武官的地位日渐边缘化。

成年后的贺铸走上父祖辈的道路他从17岁起任朝廷武职,一直到40岁,23年间在武官系统里磨勘流转,做过右班殿直、徐州宝丰监钱官、江下宝泉监钱官等低级武职大半辈子颇为苦涩。用他自己的话说,叫“三年官局冷如冰,炙手权门我未能”,他不喜欢官 场,也不愿意攀援权贵作为靠山,所以始终看不到什么希望。

妻子赵氏是皇族出身,其父可能是赵廷美的曾孙。赵光义通过“斧声烛影”夺位后,赵廷美的日子也不好过,后来被流放到房州幽悸而死。因为这层关系,赵廷美的子孙在官 场上几乎什么机会和作为。    

赵氏跟了贺铸后,不得不亲自干粗活,织布、舂米样样在行。根据贺铸的自述,由于俸禄太低,他们一家子的生活时常需要借贷度日

 

现实的窘迫,一点点磨平了贺铸的真性情。

贺铸的好友程俱说,贺铸年轻时“貌奇丑,色青黑而有英气”,人送外号“贺鬼头”。为人侠义,放荡不羁,即便是权倾一时的贵要人物,只要他看着不爽,就直接开骂。

有个贵族子弟跟贺铸是同事,那个人骄纵傲慢,目中无人。贺铸默默记下他偷盗公物的时间和次数,然后拿着棍子跟他摊牌:如果让我处罚你,我就不揭发了。那个贵族子弟脱去衣服贺铸用棍子打了几下,那个人开始求饶,贺铸便笑着将他释放了。此后那些蛮横的贵族子弟,见了贺铸都要绕着走。

但贺铸是个很矛盾的人。

他是武人,任侠豪迈,却又嗜好读书,“泛观古今,老于文学,词章议论,迥出流辈”,“诗文皆高,尤工长短句”。本质上他是个内向的文人,在一些应酬的饭局上,他拘谨得像一个未见过世面的女子这种敏感和细腻,在他创作的词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元祐七年(1092年),在李清臣、苏轼等人的推荐下,41岁的贺铸由武职改任文官。

一个年轻的豪侠之士,经过官 场和生活的双重折磨,到最后“垂头塞耳,气息奄奄,日以微矣”。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北宋文人士大夫有一种普遍的观念,认为各种文体之中,词处于鄙视链的最底端。他们只有在表达娱乐宴饮、情情爱爱的时候才会考虑词的创作;在正式的写作,尤其是在家国情怀的抒发层面,首选仍然是诗。

比贺铸大15岁的苏轼另辟蹊径,以诗入词,写出了被后人称为“豪放词”的实验作品。在当时苏轼的尝试饱受非议,讥讽他的人不少。比如李清照直说写的词压根儿不是词;陈师道说得委婉一些,说苏轼的东西不是词的“本色”。

只有贺铸接受并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

北宋中后期,除了王安石在对辽、对夏的问题上有过主动的姿态,宋神宗死后,朝廷又恢复了妥协纳贡甚至割地的政策武人出身的贺铸显然不愿看到。

党争是北宋政 治的“特色”,几乎所有知名的文人士大夫都曾卷入其中。而位卑言轻的贺铸远离党争。王安石在世时,他未参加变法的任何活动;王安石逝世后,他却写诗写词追念这名伟大的变法者。政 治风向和利弊衡量,从来不在他的计算范畴。

如果穿越到千年之前的北宋,我们将看到帝国官 场的一个边缘人,握笔如持剑,在纸面上挥洒下萧萧霜气。他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郁结于胸的词句,在历史上将有怎样的地位,但是历史终将承认,他是上接苏轼、下启辛弃疾的豪放词健将。

可惜,世人皆知“苏辛”,却不知“苏辛”中间有一个重要的贺铸——是他扛起了苏轼那面独孤的旗帜,并深刻影响了后继而起的辛弃疾。没有贺铸,大宋豪放词将失去几许光彩。

贺铸回到苏州,那是他妻子赵氏故去的地方。

十年前他辗转为官,带着妻子到苏州,三年后离开时,他的妻子已经病故。这对他是很重的打击。

他一生潦倒。赵氏的理解和支持,是他难得的精神慰藉。

宣和七年(1125年),74岁的贺铸在常州的一家寺庙中病逝后,与妻子赵氏葬在一起,再未分离。

但愿我们永远记得他的名字,他的挣扎,他的深情。

我们每个人,都曾是那个少年。

10743月,河南大地已如焦土,半年未落一滴雨水不单行,大旱后的蝗灾并没有放过这群贫苦的百姓。饿殍遍野,流民塞道,身无完衣,以致茹木食草充饥。但即便是这般景象,为生存而挣扎的百姓们依旧要向官僚们交重税。王安石要求变法的青苗、免役、方田、保甲等政策,被一群歪嘴和尚念成了平民身上的枷锁。心系百姓的郑侠心如火炼。

这位因王安石提拔重用而走上仕途的人,最终成为终结他恩人政 治生涯的第一个转折点。

嘉祐四年(1059年),郑侠的父亲任江宁酒税监。由于父亲官卑职小,郑侠的弟妹又多,家庭生活十分清贫。郑侠的唯一出路就是矢志攻读苦学成名。时王安石为江宁知府,闻其才华出众,对他十分重视。不但邀请他相见,给予嘉勉慰藉,勉励他成为国士良材

不久王安石委托门人杨骥去看望郑侠,当时正值大雪,杨郑二人开怀痛饮,最后郑侠即兴题诗一首:

浓雪暴寒斋,

寒斋岂怕哉?

漏随书卷尽,

春逐酒瓶开。

一酌招孔孟,

再斟留赐回。

醺酣入诗句,

同上玉楼台。

当王安石看到杨骥带回来的这首诗时,立马意识到这个叫郑侠的毛头小子不是一般人,将来必定高中,还发出了“真好学也!”的感慨。

有了这次互动,王安石和郑侠的交往开始频繁起来,郑侠甚至成了王安石的门生,跟随他学习。王安石被彼时尚且名不见经传的郑侠的学识和思想所惊艳,而郑侠则被这位已经名动天下的先生所折服,说二人互为知己并不过分。

治平四年郑侠在27岁时高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熙宁二年(1069年), 王安石得到宋神宗重视,担任参知政事(即宰相),实行变法。他立即提升郑侠为光州司法参军,主管光州的民、刑案件,凡是光州所有疑案,一经郑侠审讯清楚上报王安石立即按照郑侠的要求给予批复,郑侠感激地把王安石当作知己,一心要竭智尽忠为国为民

熙宁五年,郑侠任期满,入京述职时拜见王安石。当时朝廷颁布用考试新法的办法选举人才,考中者可以越级升为京官。郑侠目睹新法的弊端,不同意施行新法,就以不熟悉新法为借口婉辞拒绝。他曾多次谒见王安石,直陈青莆法,免役法、保甲法、市易法施行过程中给人民造成的弊端王安石没有回答郑侠离开后就不再去见他,但是依然屡次寄书给王安石,陈述新法给人民造成的危害,希望他改弦更张。但安石不可谏

其实王安石郑侠考试新法好意,并无私心,可是在性格耿直的郑侠看来便不是这么回事了。他在给王安石的道:“侠自浮光入京,本求一席地,执经丞相门下。不意丞相一旦当路,发言无非以官爵为先, 所以待士之来者,如此而已也就是说王安石读书只是为了做官。

话说到这份上,言外之意溢于言表,郑侠认为自己错看了王安石,而诚心要重用郑侠的王安石听到这话,恐怕心也凉了半截。

于是郑侠将他见到的人间炼狱用画笔描绘下来,便是《流民图》,附在奏疏里上报上级,但被拒绝。绝望之下,郑侠冒着欺君之罪,假称军情紧急,拍马直递银台司越级上报。“银台司,掌受天下奏状案牍,抄录其目进御”。

神宗正在怀忧,忽由银台司呈上急奏,当即披阅。在奏折里郑侠这样写道:

窃闻南征北伐者,皆以其胜捷之势,山川之形,为图来献,料无一人以天下之民,质妻鬻子,斩桑坏舍,遑遑不给之状上闻者。臣仅以逐日所见绘成一图,但经眼目已可涕泣,而况有甚于此者乎?如陛下行臣之言十日不雨,乞斩臣宣德门外,以正欺君之罪。

在那个没有照片的时代,绘画成为深宫中皇帝唯一了解世界的途径。只是这一次,在群臣一片皇帝英明、歌舞升平、天下太平的颂扬中,郑侠带来了一副已如焦土地狱般的王土,那平民百姓的饥馑与哀嚎,在垂拱殿中回响。

神宗赵顼决不能简单归于昏君之列,他登基时只有19而他所面对的宋王朝已显出沉沉暮气,内忧外患,官僚臃肿,军费开支与辽夏的年年岁币,令北宋难以为继,压力转嫁之下,农民也因徭役屡屡加重而揭竿而起。摆在这个青年面前的,唯有改革一途。

于是宋神宗励精图治、锐意进取,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敢拿祖宗之法开刀的皇帝。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可惜我们回望历史,大多数的改革是注定要失败的。

28岁的宋神宗人近中年,望着这份奏疏反复观图,但见图中绘著统是流民惨状,有的号寒,有的啼饥,有的嚼草根,有的茹木实,有的卖儿,有的鬻女,有的支撑不住已经奄毙道旁;另有一班悍吏尚且怒目相视,状甚凶暴。神宗瞧了这幅又瞧那幅,反复谛视,禁不住悲惨起来;当下长叹数声袖图入内,是夜辗转吁嗟竟不成寐。次日,神宗大赦天下,命地方开仓赈灾,青苗、免役、方田、保甲并行罢免。共计有十八事,并下罪己诏向天下责难自己。

那上天恰也奇怪,居然兴云作雾蔽日生风,霎时间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大雨倾盆而下,把自秋至夏的干涸气尽行涤尽,淋漓了一昼夜,顿觉川渠皆满碧浪浮天。辅臣等乘势贡谀联翩入贺,神宗道:“卿等知道此雨由来否?”大家齐声道:“这是陛下盛德格天,所以降此时雨。”神宗道:“朕不敢当此语。”说罢从袖中取出一图递示群臣道:“这是郑侠所上的流民图,民苦如此,哪得不干天怒?朕暂罢新法即得甘霖,可见这新法不宜行呢。”王安石忿不可遏竟抗声道:“郑侠欺君罔上妄献此图,臣只闻新法行后人民称便,哪有这种流离惨状呢?”神宗道:“卿且去察访底细再行核议!”安石怏怏退出。

吕惠卿、邓绾入白神宗,请仍行新法。神宗沉吟未答,吕惠卿道:“陛下近数年来废餐忘寝成此美政,天下方讴歌帝泽,一旦信狂夫言,罢废殆尽,岂不可惜。”言罢涕泣不止。邓绾亦陪着下泪。神宗又不禁软下心肠,顿时俯允,两人领旨而出扬眉吐气,饬内外仍行新法,于是苛虐如故。

太皇太后曹氏也有所闻,因神宗入问起居,乘间与语道:“祖宗法度不宜轻改,从前先帝在日,我有闻必告,先帝无不察行,今亦当效法先帝方免祸乱。”神宗道:“现在没有他事。”太皇太后道:“青苗、免役各法,民间很是痛苦,何不一并罢除?”神宗道:“这是利民,并非苦民。”太皇太后道:“恐怕未必。我闻各种新法作自安石,安石虽有才学,但违民行政终致民怨,如果爱惜安石,不如暂令外调,较为保全。”神宗道:“群臣中惟有安石一人能任国事,不应令去。”太皇太后尚思驳斥,忽一人进来道:“太皇太后的慈训,皇上不可不思!”神宗正在懊恼,听了这语连忙回顾,来人乃是胞弟昌王赵颢,当下勃然大怒道:“是我败坏国事么?他日待汝自为可否?”赵颢不禁涕泣道:“国事不妨共议,颢并没有什么异心,何至猜嫌若此?”太皇太后也为不欢,神宗自去。过了数日,神宗又复入谒,太皇太后竟流涕道:“王安石必乱天下,奈何?”神宗道:“且俟择人代相,把他外调便了。”

却说王安石自郑侠上疏,已求去位。神宗令荐贤自代,王安石举了两人,一个是前相韩绛,一个乃是曲意迎合的吕惠卿。神宗乃令王安石出知江宁府,命韩绛为同平章事,吕惠卿为参知政事。韩、吕两人感安石恩,确守王氏法度不敢少违,时人号韩绛为传法沙门,吕惠卿为护法善神。 

御史们接着以郑侠擅自动用马匹传递奏章理由治的罪。郑侠流放福建汀州吕惠卿想放过这个小人物,他试图再次加以死罪,神宗皇帝说:侠所言非为身也,忠诚亦可嘉,岂宜深罪。移徙英州也就是在的广东英德。

百姓并没有忘记他们的代言人,即便在广东,郑侠也受到当地人的尊敬,争相令自己的子弟向其求学,并为他修建了一所房屋。 

 神宗去世后哲宗上台,在苏轼等人的力主下,郑侠重回官 场,前往泉州担任地方官。徽宗时被蔡京上书夺取了官位,自此回到老家安度晚年,至七十九岁时去世。

回望历史,郑侠只是那浩瀚史书中的一朵小火花。但他以一副《流民图》为万民请愿,成为少有的直接参与政 治斗争的中国画。它承载着对统治者不满与抗议,即便这种情绪极为隐忍与谨慎。而这也为后世画家们提供了一个范本每当国有难、百姓流离失所时,总会有艺术家将自己的目光投向无助的贫苦百姓们,这也是他们直接对统治者表达自己的情绪之时。

 纵观郑侠一生,确实是耿介绝俗名高天下。他情系生民以民为本,关心弱体群体利益,为小民奔走呼号,不诱于利禄,不动于私情,虽屡遭打击而矢志不移。虽官卑职小,而能以俭素清廉自持。自言无功于国,无德于民,若华衣美食,与盗无异。罢官回乡时行装中惟有一拂。邑人仰慕其廉洁,将县城主要街道名为一拂街以示纪念,还在利桥街建郑公坊以颂德,又将其故居改为一拂先生祠百年后的明朝内阁首辅叶向高为郑侠一拂先生祠撰联:

“谏草累千言,终信丹青能悟主;

归装惟一拂,始知琴鹤也妨人”。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乱世传奇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