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的意味(代序)
书名:蝴蝶是怎样变成标本的 作者:海男 本章字数:3013字 发布时间:2024-06-11

丁克南
“一个生活在旧时代的女人,她生活在男人之中不如说是生活在战争之中,她生活在战争之中不如说是生活在蝴蝶之中。一个生活在期媒之中的穿中国旗袍的女人,其灵魂终究会像蝴蝶一样四处飞翔。”——题记
这可以说是对这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普桑子——命运的写照。在题记中,已然涵盖了这部小说的全部精神旨意为的是导引我们——读者——进入叙述的未开始就已“了然”结局的圈套中。但事实上,不通过阅读,我们却又什么也发现不了。但多少它给我们定了个调子,即美丽与哀愁的调子,在这样的调子中,我们很难看出灵魂与生活本身何者更重要。但只要我们听着这调子走下去,直至曲终人散,我们总会看到那美丽与哀愁的薄纱下面所隐现的女性肉体的欲 望。那么,这种欲 望的归宿是什么呢?灵魂?抑或是生活本身?普桑子的生活经历告诉我们,生活本身是简单的,而灵魂却高跟生活之上。所以,当我们试着去把握小说中女主人公普桑子的生活时,我们却从普桑子的情感圈中迷失了方向,我们找不到她生活中的实质性的事物,她就像一只蝴蝶一样,在某个春夏季节中忽飘忽闪,时隐时现;当我们试着理解并努力与普桑子沟通时,我们就会发现,作为一个女人,她自始至终都身处在灵魂的影子中,生活对于她不过是一个季节,仅仅是一个季节,一个允许蝴蝶出没的季节。就生活本身而言,或许我们只能如此理会那个年代里的普桑子。而就女人的灵魂而言,普桑子不会仅仅停留在那个年代。因为在我们这个时代里,蝴蝶会依旧飞舞,依旧会成为标本。所以,这是一部关乎女性成长和心灵体验的小说,甚至是纯粹为着女性的一部小说。
就是这样一部小说,它从普桑子的初恋开始,在那个动满混乱的年代,普桑子跟随她的同学、初恋情人耿木秋来到南方采集蝴蝶标本。在色彩艳丽种类繁多的美丽的蝴蝶包围下,在动荡混乱的战争中,刻骨铭心却又刻骨短暂的初恋被不幸的分离封存在记忆和怀念中。带着这种记忆和怀念普桑子在一个新的生活环境中——她母亲的家中,与另一个与她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男人郝仁医生遗遇了。郝仁医生是一位精神病专科医生,他在诊治普桑子的精神障碍的同时,也渴望着诊治她的肉体障碍。他爱上了令人着迷的普桑子。在与郝仁医生唯一的一次普桑子表现得极其萎顿的性爱之后,她怀上了郝仁医生的孩子。形式上的初恋结束了(初恋能够彻底结束吗?),但这新的恋情却总是因生活中不断出现的各种因素而居无定所,普桑子做不到心有所归,她看起来有点精神迷乱,为了确证耿木秋消失的永恒性,也为了寻得心灵的某种平静,为了永远不需兑现的诺言,也为了寻找一种新生活的开端,普桑子决定再一次离开故乡,奔向南方,沿着当年伴随耿木秋追索蝴蝶的道路,去寻找消失了的耿木秋。普桑子因之被困在了南方的那座小城,也就是在这座小城,她发现自己怀有了孕。尔后,带着即将分娩的孩子,普桑子回到了母亲身边。这时,普桑子的中学同学陶章出现了,这是一个不能够从普桑子的内心解读普桑子的男人,所以仍然不幸,在精神失望与肉体迷恋的交替中,当普桑子决定从陶章矿石般粗糙而又贫乏的生活中消失的时候,陶章在一次事故中丧生,这对普桑子的情感生活而言既是新的毁灭,又是开始。继之而来的另一个男人王品,他能给普桑子带来真正肉体的欢愉,但他同时也能给其他的女人带来。这时候的普桑子已经成熟了许多,她能够清醒地对待肉体和灵魂的不同要求。她走过了这场情感劫。慢慢地,隐藏在普桑子灵魂深处的耿木秋的蝴蝶的形象渐海明晰了,最后蝴蝶主宰了普桑子的全部生活,主宰了她的灵魂,给她的灵魂提供了一个平静而又充满渴望的归宿。而这种渴望喻示了一个女性真正的欲 望(某种意义上,也是真正的成熟)——飘忽不定而又平静,充满激情而又坚定完美。不管这完美是否与死亡相关。“我可以体验蝴蝶是怎样变成标本的”—普桑子最后对自己说。
普桑子就是这样在朝朝起舞的蝴蝶中成长着。一个女人她感受到了生命的缺陷,犹如蝴蝶之完美也存在着缺陷一生之蝴蝶直接指向美丽的事物,而蝴蝶标本则意味着死亡。蝴蝶由场蜕变而来,这是一个简单的完美的意象,是成熟之美的必然过程。而蝴蝶奔向花丛中的动作,却是对永恒完美的渴望。事实上,生命之完美是不存在的。完美就是死亡,就是追寻死亡的过程。美丽的事物总是用死亡成就永恒的,也许只有死亡可以到达纯粹的完美。所以,生之缺陷是任何女人都无法回避的,而且是永无懊悔的美丽的悲伤。普桑子对蝴蝶变成标本的体验过程,也就是对女性完美的追求过程,当她意识到生命完美的局限时,她才开始变得真正成熟起来。
所以,在这部小说中,蝴蝶的意味其实就是一种诗化的和哲学化的女性人生的双重注脚,它用美丽、自由和专注自我作为女性成熟和完美的象征。一个成熟的女性,其自身的美丽就如蝴蝶,她是由涌蜕变而来。当她变成蝴蝶的时候——开始自由飞翔,也就喻示了她的成熟。当她投入到这一自由翻飞的生活中时,也就开始了展示自己美丽的一面。所以,如同普桑子,一个成熟的女人她不是为男人而活着,她为自由活着,她只为自己而活着。这是蝴蝶的一重哲学注脚。蝴蝶的诗化意味在于,美丽是不能被束缚的,它永远飘忽不定,但它终归要走向对灵魂的渴望,对永恒完美的追求。所以,这不可避免地遭遇了死亡的命题。因为死亡与美丽是事物完美本质的两极,互为存在的两极,也是平等的两极。飞舞的蝴蝶——在其成为标本之前,它永远都是轻盈而美丽的,只有对灵魂的永无休止的探求,才能使它归宿为标本。肉体的完美是不存在的,也是无法到达的,而灵魂的完美是能够获得的,但灵魂的降生需要以打碎肉体为代价。任何一种美丽的事物,它的内核都隐含着灵魂的跳动。当生命不为人知的时候,灵魂的意味才会出现,在本书中,也就是蝴蝶变成标本的时候。
在蝴蝶的隐喻中,事实上包含了对人的精神价值的关照,一种仁慈的关照。表面上这种关照是一种深深的恐惧,对生活本身的恐惧(所以才渴望成为标本),其内里,是生命自身对自由与纯粹精神的渴望。我们看到,在蝴蝶的全部意象中,都突出地表达着对精神自由的追逐——这是灵魂的美丽,仅仅表明灵魂的美丽。这种美丽的终级指向一种平静,一种安心。就像伟大的作家博尔赫斯说过的那样,“岁月的流逝使我安心”,普桑子最终也获得了这种安心。
可以说,海男是一位为着女性而写作的作家。海男对小说人物的挖掘,事实上也是她心灵生活的反馈。海男的小说创作如同她的诗一样,总是不停地关注完美与死亡这一理念和意境。也许在她看来,只有完美和死亡才是对人的精神自由最好的诠释,才能传达灵魂的美丽。也因此,她总是专注于自己的内心,她只为自己的内心需要而写作。
海男素有“语言巫女”之称,她笔下的主人公总是充满着引人幻想的魅力。在这部小说中依旧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这种“巫气”和魅力。同时,海男又是一个对故事题材与叙事形式不停探索的作家。海男是独特的,其独特的创作源自她那种不甘雷同和平庸、力求不同凡响的强烈个性(亦是作品个性),这使她在叙事形式与题材上皆有独特的创新。在本书中,她一方面强调叙事语言的独特性,一方面又不放弃传统叙事的故事性情节,为小说艺术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因此,她的小说艺术便有了试图独步古今的境界。她的坚持其独特性的勇气同样也表现在题材的新颖与广泛上,服装模特、当代新女性角色、女医生和病人,乃至这本书中的旧时代的穿中式旗袍的女性,都是她潜心挖据才表现出的各类女性角色,无一不是至美。
就像作者在小说结尾说的那样,“……这是一桩幸福的情,一只蝴蝶在空中飞翔总比一个人在地上行走着要美丽得多…”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