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囚徒困境,除了上述所说的在商业、管理上降低成本的作用外,在很多场合,还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解决棘手的难题。
春秋时楚国杰出的军事家伍子胥,性格十分刚强,青少年时即好文习武,勇而多谋。伍子胥祖父伍举、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都是楚国忠臣。周景王二十三年,楚平王怀疑太子“外交诸侯,将人为乱”,于是迁怒于太子太傅伍奢,将伍奢和伍尚骗到郢都杀害,伍子胥只身逃往吴国。
在逃亡中,伍子胥在边境上被守关的斥候抓住了。斥候对他说:“你是逃犯,我必须将你抓去面见楚王!”
伍子胥说:“楚王确实正在抓我。但是你知道楚王为什么要抓我吗?”
斥候冷冷地说:“我没必要知道,你是逃犯,我就可以抓你去领功取赏。”
伍子胥从容自若地说:“不,你需要知道。因为有人跟楚王告密,说我有一颗价值连城的宝珠。楚王一心想得到我的宝珠,可我的宝珠已经丢失了。楚王不相信,以为我在欺骗他。我没有办法了,只好逃跑。”
斥候冷笑,说:“宝珠丢了,至少我还抓住了人,我想楚王还是有打赏的。”
伍子胥摇头,说:“你又错了,现在你抓住了我,还要把我交给楚王,那我会在楚王面前说是你夺去了我的宝珠,并吞到肚子里去了。楚王为了得到宝珠就一定会先把你杀掉,并且还会剖开你的肚子,把你的肠子一寸一寸地剪断来寻找宝珠。这样我活不成,而你会死得更惨。”
斥候信以为真,非常恐惧,觉得没必要以命相搏去换取那一丁点的打赏,于是赶紧把伍子胥放了。伍子胥终于脱险,逃出了楚国。
面对可能出现的潜在的危机,人总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以保证自己能够免于陷入困境。由此,伍子胥应用囚徒困境,三言两语就改变了自己的境。
在西方,同样有聪明者制造囚徒困境的假象,解决了商品销售的难题。
话说美国有兄弟俩开了个服装店,由于店的门面不大,哥哥就在外面推销衣服,弟弟在店的另一头负责结账。顾客买衣服的时候,都要讨价还价,让来让去,每当顾客和这个哥哥砍价的时候,哥哥就会要顾客去柜台那边结账,而弟弟又得跟哥哥桷认这衣服最后砍到多少钱了。于是弟弟就大声对哥哥喊着问衣服价钱,哥哥就在另一头喊着告诉他。顾客不解,便问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大声地喊。弟弟说,因为他的耳朵听力不好,所以需要大声问哥哥好几遍。这位顾客在他们互相问价的中间发现,弟弟结账时收的钱都要比哥哥告诉他的要少一些,这位顾客还以为自己捡了个便宜,赶快付完款卷起衣服就走了,生怕弟弟再问。之后一传十,十传百,兄弟俩耳背卖衣服的事就传开了。好多顾客都到这家店来买衣服,发现还真是这样,每次弟弟结账的时候,和哥哥传递的消息总是发生错误,每次价格都比原来听到的低,于是到这家店里买衣服的人是越来越多。
这个经典的假借囚徒困境打开销路的案例,后来被复制和改良,催生出了另外一个经典的案例:
费城西区有两个互为敌手的商店——纽约廉价品商店和美国廉价品商店。他们正好紧挨着,两家店的老板是死敌,他们一直进行着没完没了的价格战:
“出售爱尔兰亚麻床单,甚至连有鹰一般眼睛的贝蒂·瑞珀女士都不能找出任何疵点,不信请问她;而这床单的价格又低得可笑,只需6.5美元。”
当一个店的橱窗里出现这样的手写告示时每位顾客都会习惯地等另一家廉价品商店的回音。
果然,大约过了两小时,另一家商店的橱窗里出现了这样的告示:“瑞珀女士该配副近视眼镜了,我的床单质量一流,只需5.95美元。”
除了贴告示以外,两店的老板还总是站在店外尖声对骂,经常发展到拳脚相加。最后总有一方的老板在这场价格战中停止争斗,价格不再下降,骂对方是疯子,这就意味着对方胜利了。
这时,围观的、路过的,还有附近每一个人都会拥入获胜的廉价品商店,将床单和其他物品抢购一空。在这个地区,这两个店的争吵是最激烈的,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因此竟很有名声,住在附近的每个人都从他们的争斗中获益不少,买到了各式各样的“精美”商品。
突然有一天,一家店的老板死了,几天以后,另一家店的老板声称去外地办货,这两家商店都停业了。过了几个星期,两店分别来了新老板。他们各自对前任老板的财产进行了详细调查。一天,他们发现两家店之间有条秘密通道,并且在两家店的楼上两个老板住过的套房里发现了一扇连接两套房子的门。新老板很奇怪,后来一了解才知道,这两个死对头竟是兄弟俩。
原来,所有的诅咒、谩骂、威胁及一切相互间的人身攻击全是在演戏,每场价格战都是装出来的,不管谁战胜谁,最后还是把另一位的一切库存商品与自己的一起卖给顾客。真是绝妙的骗局。
囚徒困境被如此灵活地应用,是博弈理论在生活中的巨大的贡献,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