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节、再胜阳平关
书名:风云起蜀口 作者:道生昀武 本章字数:2069字 发布时间:2024-06-15

八十四节、再胜阳平关
    这股败军向北狂逃,在凤州城外遇上了阔端的先锋汪世显,汪世显新投蒙军便得到‘重视’,正意气风发,想要拿个投名状,得知对手是曹友闻,既兴奋又感到无奈。
    而曹友闻部一直处于高强度行军作战中,已十分疲劳,播州军、思州军又是长途行军赶来的,也是十分疲惫,需要作短暂的休整,与蒙军的初战所取得的胜利,也多少有些取巧的成分。
    短暂的休整后,他们等到了带人急速赶来的蒋承宗、杨遥。几方情报一汇总,对比,大家一致认为,蒙军的大队会在即将杀到,青野原无险可守,不利于宋军防守,要想北上抢关恐怕已经来不及了。又加上赵彦呐已被吓出病来了,坚持要求曹友闻部收缩防守,最后只能决定,由杨价率播州军和思州军退防阳平关,曹友闻则率所部退防大安军。
    越彦呐自己则一拍屁股跑到兴元府城去了,这家伙打的如意算盘是如果战事不利,他可以翻过米仓山跑到达州、巴州去。
    汪世显为表现归顺蒙军诚意,率本部主力五万余众,一路轻装前进,不顾一切地要找曹友闻决战,他率军攻取石门,渡过嘉陵江,直趋大安军、前锋直指阳平关。
    曹友闻知道蒙军势大,而大安军军城破败不堪,除阳平关和鸡冠隘外,其它地方几乎无险可守,与杨巨流商量后,决定派杨遥、蒋承宗率西和民兵利用沿途地形和他们擅长于山林行动的特点,骚扰阻遏蒙军的行军速度,以赢得他从容部署防务的时间,同时派摧锋军统制王资和踏白军统制白再兴,率部防守鸡冠隘。再派左军统制王进领兵协防阳平关以确保阳平关万无一失,并要求,在蒙军进攻时,由杨价守关,王进则机动出击。曹友闻则在背嵬军及杨巨流的护卫下,在鸡冠隘和阳平关之间的溪岭上用五方旗指挥。

汪世显本是金国名将,作战经验十分丰富,沿途虽受蒋承宗和杨遥所率西和民兵袭扰,他根本不与民兵纠缠,利用骑兵机动性强的优势,挥兵直取阳平关。
    此时的阳平关可不是三国时的阳平关。阳平关这地名,历朝历代有不同的说法,东汉末年张鲁据汉中时的阳平关是扼守住褒斜道、金牛道、陈仓道通往汉中的重要关口,军事价值极高,位置十分重要。刘备攻取汉中,击败曹操后,阳平关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从兵家必争的关隘变成一个军事要冲,一个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于是诸葛亮就将阳平关从山上迁到了山下,便于军事调动,物资调运。魏延作汉中太守时,在汉中屯田,又建关城储备物资,慢慢地关城也被叫成了阳平关。
    到唐朝的时候,关城又被用作了三泉的县城,阳平关又往南移,那时有关无关已无关紧要了。
    本朝建炎南渡后,与金国在秦岭一线争得你死我活,蜀口地区一直作为西部与金国战争的前沿,阳平关的关隘作用又突显出来了,于是又在三泉城往南通往利州的紧要官道上扩强了关隘,并在嘉陵江对岸也建了一座关城,让其成为一个重要的军事关隘体系。
    自宝庆三年以来,蒙军几次南下,关内设施已经破坏得不成样子了,曹友闻花了大力气,重整了阳平关防务,虽然关内的居住设施还没有完全恢复,关防却已经稳固了。
    严格地说,此时的阳平关从广义上来讲,已不是一道关隘而是一个关防体系,紧紧地扼守在嘉陵江河谷与金牛道交汇处,挡住了南下利州的必经之路。整个关防体系跨嘉陵江两岸和鸡冠山、擂鼓台及从嘉陵江边直到沔水河谷这一要地。汪世显只要攻占阳平关,向南则可直取利州,向东则可取兴元府。
    这几天风雪已停,空气能见度特好,曹友闻在溪岭上看到阳平关外被蒙古大军骑兵践踏而杨起的雪雾,知道蒙军已到阳平关前,面对强敌,曹友闻当机立断,用旗语指挥王进和原驻守阳平关的游奕军将领王刚出击,趁蒙军长途奔袭,立足未稳时打他一个措手不及。自己则与杨巨流率背嵬军攻击其侧翼,曹部用神臂弓一阵狂射,两面夹击,蒙军大乱,死伤惨重,曹友闻因有杨巨流在身边护卫,更是亲自冲锋在前,宋军已休整几天,挟青野原大胜的余威,士气正旺,将蒙军击退了二十余里。
    正当将士们想松口气时,作为主帅的曹友闻却异常清醒,他判断敌军在阳平关受挫,一定会认为曹友闻主力在阳平关,鸡冠隘防守一定薄弱,必然会转攻鸡冠隘,以便在夺取鸡冠隘立足后占领鸡冠山,与阳平关的宋军形成对峙之势,然后将阳平关守军牵制在此地。在阳平关和兴元府的西县之间插上一颗钉子,等待阔端的大军到来,再集中力量歼灭之。于是他命令忠义军总管陈庚和时当可立即率本部人马去鸡冠隘增援,并面授如何布阵及与蒙军作战的重要事宜,然后再次登上溪岭用五方旗指挥。
    陈庚和时当可到达鸡冠山外围时,从阳平关败退下来的敌军,纠集了一万多还能作战骑兵已到鸡冠隘下,陈庚和时当可立即按曹友闻的部署,由陈庚率五百多骑兵从正面冲杀,诱敌,而时当可则率步兵埋伏在两侧,还是采取在青野原的战术,曹友闻则在溪岭上用五方旗指挥王资、白再兴领兵杀出,全力向蒙军进攻,蒙军哪里抵挡得住,且战且退,宋军则穷追不舍,以期全歼这股骑兵。
    汪世显见势不对,立即率残兵接应,也阻挡不了败势,曹友闻再指挥阳平关的宋军杀出,且亲率背嵬军追击。汪世显遭受了平身第一次大败,要不是阔端率主力赶到了,扎住大营,用营垒阻住了汪世显的败势,汪世显部极有可能被打散。曹友闻自知兵力有限,不及蒙军,既然蒙军大队已到,自己的将士都已疲惫不堪,只好见好就收,率部撤到回阳平关和鸡冠隘。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风云起蜀口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