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极而衰盼辉煌——云南滇剧4
书名:非遗绝唱 作者:闻冰轮 本章字数:2317字 发布时间:2024-06-19

繁复曲折的脉络

发端于明末清初,孕育于乾嘉之际,形成于道光年间,成长于同光之时,变革于辛亥前后,兴盛于抗战之前……滇剧一直以守望者的形象观望着朝代更迭。纵观滇剧的全部历史,虽然千头万绪,错综复杂,但仍有其轨迹可循。
它的兴衰起落,与当时云南的政治形势、经济情况、社会习尚、观众审美情趣的变化、以及其它因素密切相关。“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滇剧见证了一个又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它的发展和变革,无不受时代风气和客观形势的影响。
清初的云南,与外地山川阻隔,交通不便,为什么会有诸腔的传入?这与当时云南地方当局招徕外省商民来滇开矿是分不开的。由于优惠政策的吸引,各省商帮源源而来,矿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兴旺和城市的繁荣。各地戏班当时随商帮一道进入云南,诸腔汇集,为滇剧声腔音乐的构成准备了外部条件。
由于资本主义因素的增长,工商业逐渐兴盛,城市人口骤增,为滇剧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并促使戏曲演出趋于活跃。在这样的情势之下,外地声腔受到当地观众的欢迎,有了群众基础,经过长期的酝酿与孕育,滇剧也就随之应运而生了。
外来声腔地方化的过程,是一个自发地继承与革新的过程。组成滇剧的三大声腔,不惟来源产地不同,就是音乐性格也各不相同,后来能够逐渐同处于一个整体之中,是经过历代艺人加工改造的结果。他们多年演唱,世代相传,把云南的地方语音甚至民歌旋律都融合在原先的声腔曲调里,对其音乐性格有所变异,使得高昂激越的丝弦调、委婉曲折的胡琴调和明亮潇洒的襄阳调能够刚柔相济地长期共存,由多样的变化走向和谐统一。
尽管这些曲调的板头、定弦、旋律、行弦等,都还保存着原有曲调的某些痕迹,但它们已羽化为规范化的滇剧曲调了。这种变革的过程是自发性的,却又遵循着继承与革新的客观艺术规律,在继承的基础上革新,在革新中又不抛弃传统,纵向继承和横向借鉴并行而不悖,凝聚着前辈滇剧艺人进行艺术改革的心血和经验。


历史悠久沧桑轮回

所有伟大的艺术都是在漫长的积淀中完成的。滇剧饱受着沧桑,同时也目睹或见证着人生的生死轮回,记录下云南版图发生的一次又一次历史性事件。
历史悠久、多声腔、风格统一的滇剧来源于云南的包容接纳。外地戏班和声腔纷纷入滇,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大量剧目,经过历代滇剧艺人移植改编,并在舞台演唱中加以发展创造,逐渐演变成为富有云南地方色彩的传统剧目。这些剧目数量可观,题材内容从古至今皆备,逐步成为一个古老剧种相当成熟的标志,也沉淀为一笔颇为丰富的艺术遗产。

一,唐三千、宋八百,还有列国和三国

历经几个朝代变迁的滇剧,剧目富饶繁多,但究竟有多少,一时很难以说清。很多剧目,在过去只是口传心授,师徒相传,怀珍自秘,不轻示人。在封建社会里,文人学士看不起这些东西,更无人编集刻印,纵有一些手抄本辗转相传,流失当已不少。老艺人相继谢世,人死艺终,他们所演出的剧本,多数都未能记录下来,缺少成文的资料统计。提到滇剧的剧目,艺人就只能说出“唐三千、宋八百,还有列国和三国”之类的估计数字。
尽管滇剧一直以翘首的姿态融入在云南历史的最深处,但是据《滇剧初探》记载:建国以后,先后开过三次全国性的剧目工作会议。组织艺人发掘记录,老艺人又献出了大批珍藏秘本,使流散资料得以初步集中。当时据老艺人张子谦、罗香圃、周少林、赵中华、高俊峰、梅雪艳等回忆,由黎方记录整理,按剧目起首一字笔划排列,初步搜集得一千O五十多出。后来滇剧剧目工作组又再加增补整理,共得一千0九十七出,但录有剧本者只有五百七十三出,占百分之五十二点二,可见有目无书的散失情况相当严重。后再行增补,其总数当为一千六百五十一出(包括折子)。
在这当中,留有剧本者仅只五百七十三出,这是一九六二年的统计。后经十年浩劫,所藏原有手抄本和历次记录本又大部被窃被焚,及今所存者已十分可怜,这是一个无可补偿的重大损失。

二,追溯来龙去脉

我不知道那些名称相同,故事亦同,甚至连唱词都有些相同的传统剧种究竟萦绕了几千百回。追溯每一个滇剧传统剧目的来龙去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滇剧同各地方剧种早已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
从上古神话到民间传说,从帝王将相到凡夫俗子……滇剧剧目涉及的题材是那样广阔,内容丰富,无奇不有。它们来自各种声腔,又经历代滇剧艺人的创造和发挥,已不同于原来的面目。其中有出自正史野史的,有出自当时时事的,有出自唐宋传奇的,有出自云南民间故事的,有出自宋金杂剧的,有出自道经佛典的,有出自宋元话本的……
究其故事内容,渊源于旧小说、说唱文学、民间传说,还渊源于宋元明清杂剧传奇等。
要查清剧作者的情况,更是困难。元明杂剧与传奇作品,大多数都有作者可考。然而从乱弹、皮黄剧到地方剧种的剧作,绝大部分未署作者姓名,有关其作者的身世,也就很难查考。推其原因,这些戏文本为民间产物,几经改动的人手很多,其剧本又是师徒相传,用于演出的,故无人搜集刻版刊行。且剧作者在封建时代的社会地位低下,文人怕影响功名,多不染指,即使参与编写也不愿意署名,因而对这批无名氏剧作家也就无从加以评述。
自明代以来,云南有过一些剧作。在辛亥革 命前后,还出现过一大批反映反清革命的新剧。
清末以来,昆明有些知名文人曾编写过一些滇剧剧本,或对某些剧本的唱词作过修饰。
民初以来,云南各地出现了一些滇剧新作和整理改编的剧目,为数可观,剧本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也超过前期,且大多数剧本都已演出或发表过。群舞合时期也编过一些新本,遗憾的是演过就算,多已失传。这些剧本的作者,系清末革命党人、留日学生、文人票友或前清官员。
滇剧并非孤寂落寞地存在于小众的内心,它是一个伟大的剧种,荟渊前尘旧事于一体,云集各种唱腔精髓于一身,综宏伟明亮婉转清扬于一路,理应有着更加远大的前景。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非遗绝唱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