蜚声四海八大碗
人们在发明八大碗之前,一定对那些食材煞费苦心,异想 天开,施展各种奇思妙想,最终付诸了行动。精湛的烹调不仅 在营养搭配和外观气味上满足食欲,还为人们提供了舌尖上的
美妙体验,是千百年来不断上演的美好片段。
如果真有天堂的存在,那么在天堂的美食食谱里, 一定有“八大碗”的存在。
“八大碗”的历史要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那时经济 发达,朝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饮食文化也空前繁荣, 其中以“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的满汉全席称 霸饮食业。据《满族旗人祭礼考》记载:宴会则用五鼎、 八盏,俗称八大碗。年、节、庆典、迎、送、嫁娶富家 多以八大碗宴请,八大碗在当时集中了扒、焖、酱、烧、 炖、炒、蒸、熘等所有的烹饪手法。满汉全席中的“下 八珍”就是今天流传的八大碗。
品味、欣赏、谈论美食,是人类文化生活中一个重 要的组成部分,只要条件允许,人类对美味的追求便永 无止境。那些孜孜以求,将智慧和汗水在创造和制作美 食历程中尽情抛洒的人们,与在任何其他领域施展才华 的创造者、艺术家们一样,是值得尊敬和赞美的。
时至今日,民间各地的流水席中依然可见八大碗的 身影,只是各地不尽相同。现在,让我把自己融入至真至纯的阳宗海地区,去重新体验他们几百年来对于美食的热情,以及美食之乐对于 人类生活的原始寓意。
阳宗海八大碗主要以猪肉为主。农村中凡遇婚丧嫁娶、添丁进口、起房盖屋、 乔迁新居等红白喜事,都要请亲朋好友来祝贺一番,这一习俗由来已久。春节前后 是宴客的高峰期。在汉族中,宴请客人被称为“请八大碗”“办八大碗”,被人宴 请则称为“吃八大碗”“甩八大碗”“兜八大碗”。请八大碗不仅仅只有八大碗,其 实是以“八大碗”为主,再配上其他的时令蔬菜,还有各种饮料、酒水、瓜子花生、 水果、面点等,应有尽有。
不分年代,不分国家,不分地区,宴席之乐每天都存 在。它与其他娱乐形式相得益彰,但生命力远远超出其他娱 乐形式。
阳宗海地区的宴席上,始终不变的是八大碗。
第一碗是干糁,将猪的头、脚、尾煮熟去骨切碎后,放 入白芹菜丝、水发豆皮等,再加入姜丝、花椒、盐等作料, 用小火炒制后凸显麻、辣、香的味道。
第二碗是猪血,分为煮和炒。煮的时候,在猪血里加入 盐巴和清水,搅拌均匀后,等它凝固成块状,下锅时用勺子 舀入水中慢煮,搭配葱花、辣子面等佐料。炒的时候,用小 火慢慢地将液体猪血炒成细碎状,配以葱花、辣椒粉等。
第三碗是烧皮,将生猪皮煮到七成熟,捞出切成小块, 放入油锅炸干油脂,等到皮色变金黄时出锅,用温水发软, 接着放入筒子骨煮成的汤中,出锅时佐以葱花等,并用火烧 辣子面、盐巴加糖制成蘸水即可食用。
第四碗是碗口,共有两类四种,其中用猪脚制作成的 叫肘子,有红烧碗口、白碗口(清汤肘子)。右后腿肉制作 的叫膀,有红膀、白膀之分。红烧碗口的做法是将猪脚加少 许蜂蜜煨至七成熟,用小火将白糖加水熬制成红汤,加入草 果、八角、香块、花椒、盐巴后煨巴即可。
第五碗是凉白肉,将肥瘦搭配的五花肉切成大垛块,每 垛约半公斤,加入盐、姜块、草果等配料用文火煨熟。出锅 后切成片并佐以甜酱油、鲜酱油、蒜泥等配料。
第六碗是酥肉,属筵席乡邻不可缺少的美味。选取肥瘦 搭配的五花肉切成块状,每块大小和麻将骰子一样大,然后 将鸡蛋、小粉、面粉、盐巴、五香粉等调拌,再将肉块倒入 搅拌好的酱里。在油锅里面炸至皮发黄出锅,香酥可口,品 相俱佳。
第七碗是红烧肉,选取带皮的五花肉切成块,在油锅里榨干油脂后,倒入用白 糖熬制的汤汁中上色,再加入适量的草果、八角、姜块、盐巴和清水,用文火煨熟 即可。
第八碗是扣肉,又叫千张肉。选取带皮的五花肉,切成拳头大小的块状,加少 许蜂蜜用清水煮至八成熟,出锅沥干水分后下油锅炸至发黄时出锅。再切成片状, 放入加了甜酱油、咸酱油、红糖末、冬菜末和豆豉的小碗中,用蒸笼蒸熟。经过两 次翻碗,装在大碗中,形成肉在上、其他佐料在下的形状,便可上桌。
自古以来,人们对所能触及的可食用材料,付诸了极大的热情去加以揣摩、分 解、加热、腌制、发酵、冷藏、调配、煎、炒、煮炸、蒸、烤……可谓绞尽脑汁。 这种当初只为满足口腹之欲而进行的不懈努力,经年累月,凝聚了大量的劳动和智 慧,最终登堂入室而成为一门艺术。人们在发明“八大碗”之前,一定对这些食材煞费苦心,异想天开,施展各种奇思妙想,最终付诸了行动。烹调是一种变不可食 为可食、变难吃为好吃、进而让好吃的东西更好吃的技艺,最初始的理由显然就是 为了让它在属性、口感、味道、乃至于形态方面得到改善。精湛的烹调不仅在营养 搭配和外观气味上满足人们的食欲,还为人们提供了视觉、嗅觉上的美妙体验。
品尝美食,是全世界人类生活中,千百年来不断上演并普遍存在的美好片段。
我不禁从内心深处赞同著名法国美食家布里亚 ·萨瓦兰对美食所下的精准而意 味深长的论断:美食的意义,乃在于通过精进食物来保持我们生而为人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