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中的史迹脉络1
寓意飘飘文笔塔
文笔塔安安静静坐落于九蟠山。
苍山如海,文笔塔犹如海中灯塔傲然挺立,收留着古人的风雅, 先哲的人文,读书人的情怀。它伫立于孤独山巅俯瞰群峰,风声 是它唯一的独白,飞鸟是它唯一的伙伴。犹如深谙世事的先知, 心里装有太多的往事和未来的预知,一百多年来,大隐于斯,远离山脚之下喧嚣的市井。
塔,总是需要晨钟暮鼓萦绕左右的。若没有晨钟暮鼓,便会忘记 了时间。一直到现在,人们总认为时间是在时钟和人之间周而复 始地运转,我远远眺望着文笔塔,在春风、夏雨、秋霜、冬雪的 反复雕刻下,沐浴在晨光暮影中的塔出落成了最坚定的时钟,最 有价值的纪念品,最具时代特征的象征物。时光如风,逝水刹那, 岁月无痕,唯有钟声。历史忘记了它最初到来的时间,因不知起 始,便留下更多的空间,从而诞生出更多的神秘。神秘光影之下,很多故事由此衍生。
文笔山,山大海拔高,具有地势分水岭的作用。在我仰望塔的时 候,时间飞逝如风,坚硬如刀。“文笔山”“文笔塔”……究竟是 山因塔而得名,还是塔因山而得名;或者因塔体形状似毛笔,故名 “文笔塔”,未详其实。无论是山名还是塔名,都默默诠释着文明 与文化的渊源。文笔塔设立分水岭,犹如文化对于众生属性之分水
岭,有与无之间,天壤之别。
无论脉脉春阳下,还是凛冽冬雨里,文笔塔都巍然屹立在古树苍劲 的摇曳中,在人们的凝视中得以膜拜。它已不仅仅是一个建筑,已 然成为追求文化的象征,是石林人心中不容倒下的图腾,稳稳伫立 在一脉山巅。纵然某一天它轰然倒下,倒在即将被黑夜笼罩的黄 昏,抑或黑暗尚未退尽的黎明,文脉与精神,却不会跟随一同倒
下。
1917 年《路南县志》记载,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知州黄 玉芳及乡绅捐资重修文笔塔坍塌部分,目的在于借文笔石峰而振路 南之文风。光绪二十二年至二十五年(1896—1899 年),知州时鸿 文、弥勒虹溪富商王炽、路南众乡绅等共同筹划、捐资,经时鸿文 等知州历时四年完工,用银七百余两。塔建好后,镶碑于塔北侧而 刻有文笔赞云: “哉佩啊,斯文枢纽,秀耸巽方,光射牛斗,正直 高明,摩天峻陡,濡云汉以为章,助文人而长久,灵爽式凭,飨兹
牲酒。”
文笔塔垒叠的条石,一砖一瓦古朴大气,一石一砾自成风 流,是一 座造型独特的塔。塔的中下部呈圆柱体形如笔管,顶部呈圆椎体细 如笔尖,塔底直径十米,塔身高二十余米,全部是用精心加工过 的、大小一致的长方条石砌筑成实心塔。塔体西北面镶有一块石
刻,刻有“塔词”。塔词云:“昔人以其平衍建文笔,后人才辈出于同村,四属中文风称最焉,自坍塌后士气渐弱百余年。光绪丙
申—己亥年重修。”
一块块精心打造的条石垒起的文笔塔,承载的是文人学子潜心学 问,十年苦读,化为人中龙凤的梦想,一如这山的名字——九蟠 山。宏大的愿望潜行于文笔塔中,蛰伏在这片土地的蟠龙,终有一
天会升至九天。
作为明清以来,石林、弥勒、陆良一带比较著名的标志性历史建
筑,文笔塔是石林县尊孔崇文、重教兴邦的历史见证。
后来,由于森林茂密,交通不便,且路途远,上文笔山祭拜文笔塔 不易,文人学士要祭拜时,便来到双龙山,登魁阁,面朝文笔塔遥遥祭拜。清朝末年,塔被雷击后,富商王炽主动捐银子修复。文笔塔垒好后没几年,又被雷再次击垮。此后,再无维修。
我似在塔里做梦,梦觉难辨,却不忍从塔梦里早早隐退。梦里,文笔塔在青松古柏和蓝蓝天空的衬托下,遒劲古朴,沧桑挺拔,巨大的时空标杆在过去与现在之间跨越,绵绵延向未来。一梦醒来,却只剩下倒塌了的塔基,遍地的砾石,在流云缭绕下独自荒残地凄美着。唯有绕塔的遗风,还在不停地流转,中间似隔着幻影重重云层叠叠的远山。
倒塌了的终也倒塌了,一个又一个时代走来,没有回头的路,只有不散的情怀。
文化气场绘文庙
生命是一种状态,建筑是一种气场,人类社会的文明往往在建筑形式中得以呈现。不论金字塔、斗兽场还是大明宫、紫禁城,圣殿庙堂一旦耸立起来,人类的等级和秩序便被包裹其中,精神和信仰在其中得以宣扬。只有气场充沛才能胸胆开张,只有气场清朗,才能渊源流传。石林文庙古建筑群,就是一片文化底蕴无比鲜活的气场。
文庙,是纪念和祭祀伟大思想家、政 治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是儒教活动的重要场所。这个时期的文化发展似乎要通过庙堂化、仪式化来达到一个高峰。仪式化中的情感和信仰无比真诚,而它的民间性和娱乐性被大大削弱了。然而,多少年以后,却出现相反的情况,民间性和娱乐性大大增强,而情感和信仰却难以界说。这或许是文化的一个规律,在庙堂化和民间化之间来来回回。
站在文庙大殿前,凝视着琉璃瓦苍苔上的青草黄花在阳光里轻轻摇 曳,踯躅于庙堂间,光阴从廊柱间拂过眼角,千百年的历史回望穿 越闪回。自古圣人之道,无论多少沉浮,多少起落,亦无论多少腥 风血雨、战火纷飞、铁马冰河,依旧顽强地向前伸展。一座庙堂犹 如一棵以礼、义、廉、耻为躯干的参天大树,仁、义、礼、智、信是大树的种子,种子浩然播向四野,构成中华文明的理念。
普天之下,哪幢建筑能把一个民族的文化如此有序罗列?哪种建筑 面对无数次毁坏之后又无数次修葺如新,甚至每一次的重建愈发使 之挺立辉煌?唯有文庙。它承载着中国人的精神道德,滋养着中国 人的文化血脉,宣扬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外来的入侵者不能毁 灭它,不肖子孙不能践踏它。神州大地煌煌有之两千余座,文化渊 源泽润九州。石林文庙为其中之一,默默滋养着这片以石为林的神奇地域,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
史书地志的记载勒铭,石林文庙之沿革变迁历历在目。面对着这恢 宏壮阔的七开间大成殿,前世今生的篇章被一遍遍翻阅,门楣间穿 行跳跃的心思咀嚼着底蕴深厚的那些过往。那些看似重复的记载不是简单的重复,是要让人们记住,斯文在兹,根源在兹。
探遗访古,是想知道它的源起源涌。这些见证过历史伤口,经历过 春秋风雨的石阶梁柱,在斑斑驳驳中沉默着。那座曾经恢宏敞阔的 殿堂,那座祭祀伟大思想家、政 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建筑群,是气 宇轩昂的。高大的红墙映衬着金色的琉璃瓦,在台基柱础、丹陛 石、楼阁、亭台,牌楼、廊柱的拥戴之下,大成殿、棂星门、泮池,影壁匠心独运,道貌岸然。
能够影响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数千年的思想,往往于旷世的孤独中产生。孔夫子老迈的身躯奔波在二千五百年前的西风残阳里,踯躅于东周列国的城廓与荒野中。亡命天涯,困于陈、蔡;有心击磬,无 人知音。那是真正的艰苦卓绝,真正的望断天涯。千年之后的历 史,证明他思想的闪电照亮了中国文化的内核,独到的思想无人望其项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赢得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推崇备至。
于是,修庙祀孔成为历代的国家大事。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 195 年 十二月自淮南还途径鲁地时,亲自以太牢(猪牛羊三牲)之礼祭祀 孔子,开创了帝王祭孔的先河。后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的文化政策,尊儒家学说成为显学,在中国社会开始居于正统 地位,祭孔活动倍受统治者重视,成为国家不可缺少的常典,扩建孔庙之风随之兴起。
不论高居庙堂的王侯将相,还是远处江湖的平民百姓,纷至沓来, 顶礼膜拜。祭孔的仪式总是神圣而庄严的,情感无比真诚,信仰无 比坚定。仿佛在这庙堂中一旦寻到文化根源,灵魂从此便不再漂泊,精神从此便得以慰藉。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三年(489 年),在当时的首都平城(今山西大 同)建立了第一座位于京城的孔庙,然后各郡、县大力修庙祀孔。 唐朝贞观四年(630 年), 太宗下诏:“天下学皆各立周、孔庙”, 自此孔庙遍及各地。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 年), 衍圣公孔端友 奉孔子及其夫人亓官氏画像南下,宋高宗赐其安居于浙江衢州,建 立孔氏家庙,即所谓“南宗孔庙”。元朝在平定西南完成统一后, 大尊儒术,要以文来治理国家。14 世纪元世祖忽必烈下令袭历代 旧典,命人在当时的都城北京修建宣圣庙。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 年)在京师正式修建孔子庙。明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 年),朝廷 颁发“大成乐”专祀孔子。成化十三年(1477 年),增祭孔乐舞为八佾,加笾、豆为十二,扩大规格祭祀。明、清时期,祭孔活动延续不断。规模也逐步提升,达到顶峰,被称为“国之大典”。 清顺 治皇帝定都北京后,他在京师国子监立文庙,内有大成殿,专门举 行一年一度的祭孔大典,并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祀礼 规格又进化为上祀、奠帛、读祝文、三献、行三拜九叩大礼。
石林文庙始建于明朝嘉靖三十五年(1556 年),该建筑群以规模较 大,造型别致,雕刻精细,成为石林县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建 筑群。万历二十四年(1596 年)重修,万历二十五年(1597 年), 建启圣祠、文昌宫、乡贤、名宦诸祠堂。万历三十五年(1607 年) 建尊经阁。天启元年(1621 年)迁启圣祠于尊经阁后,凿泮池于 棂星门外。清嘉庆十五年(1810 年)重修文昌宫,后历经多年的 扩建,初具规模。咸丰七年(1857 年), 文庙古建筑群毁于兵燹, 文庙古建筑群几无幸免,仅遗文昌宫。光绪十六年(1890 年),知 州陈先溶重建大成殿、启圣宫等建筑,重建魁星阁于魁阁山。
大成殿在结构上采用抬梁式,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柱, 柱上架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最上层梁上产脊瓜柱,构成一组木 构架。在平等的两组木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络柱上端,并在各 层梁头和脊瓜柱上安置若干于构架成直角的檩。抬梁上为重檐歇山 顶,举架反宇,屋顶巍然高耸,檐部翼角反翘。抬梁上饰如意斗 拱,正面雕卷去纹饰,夹有腾飞龙凤。木柱组成台梁式木构架承托 双层木质雕花斗拱托承的栋梁和檐口,富有艺术性,不单具有清代 的建筑风格,还兼保留了明代的特色。
重建的文庙沿中轴线为文明坊、泮池、石牌坊,有前殿、中殿、大 成殿三院,左右有文昌宫等建筑群,为斗拱抬梁式土木结构。斗拱 是广泛运用于孔庙建筑中的建筑式样,在抬梁式结构中,斗拱运用 尤为突出,在方形座斗上用若干弓形小斗与若干文武的挑迭装而成,柱头上、柱与柱之间、角柱之上比比皆是。最初斗拱是用以承 托梁头、枋头也用于支撑出檐的重量,后来才用于构架的其他节点 上。出檐的深度越大,斗拱的层数就越多。在抬梁式结构中,作为 文庙建筑,斗拱的作用一是支撑的构件,二是表明文庙的地位,以 显示其等级。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只有宫殿、寺庙及其他高级建筑 才允许在柱和内外檐的枋安装斗拱。
文庙于民国六年(1917 年)又重修,正脊、垂脊、戗脊等均为黄 绿琉璃瓦相间,色质浑厚,鲜艳夺目。立柱荷重,檐枋穿插,檐下 柱头,转角和补间分布均置五踩重昂斗拱飞檐挑角,雕梁画栋。七 开间的大成门古建筑,为国内罕见。斗拱雄伟,檐出如翼,斗拱双 杪榆心。周施单翘双昂斗拱,里转三翘斗拱,梁架结点间用单翘斗 拱。梁架彩画,绘龙形天花板。棂星门雕刻华美精细,石质为红砂 石,其柱全部通到,或雕刻云龙纹,或立有动物,柱足抱鼓上均卧 神态各异的石狮。其门枋雕刻颇具有地方特色,如“二龙戏珠”“双 凤朝阳”“仙鹤祥云”“五蝠归真”“麒麟送书”“鱼跳龙门”“十八 学士”“五老祝寿”等戏剧故事、历史人物、动物浮雕,或深浮雕或 浅浮雕,有的还是镂空浮雕,生动传神,栩栩如生。两侧石坊额枋前 后均刻有“德配天地”“德配天地”“道冠古今”。
“文化大革 命”时,路南州文庙群遭到破坏,1967 年文明坊、棂星 门、泮池、魁星阁等建筑被毁无存,仅存大成殿五间、东西庑各七 间,前殿七间、两耳各六间,及文昌宫等古建筑。
1986 年维修大成殿。1995 年维修大成门、东庑、西庑、大成殿及 其附属建筑。现存大成殿、东庑、西庑、大成门、东耳、西耳、文 昌宫及题有“道观古今”的北偏门。
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是“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 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 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 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 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国运兴衰,关系文庙之昌隆;文庙昌隆,关系国运之兴衰。文庙 一举,石林地区人文蔚起。明清时期,曾出八名进士、一百二十余 名举人。邑人施龙光明时官至礼部侍郎,杨以成以忠义名垂青史。 时至今日,石林文庙投射出来的人文光辉,依然激励着县内莘莘学 子勤勉有为,纷纷升入到北大、复旦、上海 交 大、北师大等名校深 造,为石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忠义永存话武庙
在这样一个平常的午后,居然不经意间在鹿阜街道办事处南门街一 处不起眼之地,寻到了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 年)间的石林 武庙。这样的寻觅,这样的邂逅,是姜太公指路,岳飞托梦,还是 关羽显灵?
武庙,全称武成王庙,又称武成庙、太公庙、太公尚父庙,中国当 今武庙的前身就是武成王庙。武庙的崇拜最早流行于唐朝,始建于 唐玄宗开元年间,追尊姜太公为武成王,并设立武成王庙,历代简 称为武庙,以张良为主祀,以十哲和古今六十四名将为从祀。宋朝 时期,宋朝皇帝仍尊姜太公为武庙主神,并追谥姜太公为昭烈武成 王,并增设古今七十二名将为从祀。元朝时期,元朝皇帝继续以姜
太公为武庙主神,但从祀名将规模大减员,很多人都被剔除了,只以孙武子、张良、管仲、乐毅、诸葛亮以下十人为从祀。明朝初 期,朱元璋废除姜太公的武庙祭祀,自此武庙信仰一度消失了三百 年之久。
至明朝末期,开始追尊关羽为武庙的主神,设立关帝庙,胯下赤兔 马,手挥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成为庙中神圣,其地位 可与孔圣人并肩,明末北京城内外关帝庙至少接近百所。明朝万历 年间,关羽被明神宗封为“协天大帝”“义烈真君”“三界伏魔大 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关羽的忠、义、仁、勇得到历代 皇帝的推崇,“学尊孔孟,志在春秋,固儒教之圣人也”。再至清 朝时期,清康熙四年(1665 年),尊关羽为夫子,与孔子并称。雍 正八年(1730 年),追封关羽为武圣,以关羽为主祀的关帝庙为武 庙,与孔子的文庙并列,合称文武庙。但是关帝庙始终没有亚圣十 哲和古今七十二名将从祀,只有关兴与周仓从祀在关羽左右。
到民国初年,关羽和岳飞都成为忠义神勇和文武双全的人物楷模, 历代官方一贯倡导并被民间所广泛接受的忠义、尚武精神,在这两 个历史人物身上得到了凝聚性与符号性的体现。民国陆海军部上 袁世凯的呈文所云: “关壮缪翊赞昭烈,岳 武穆独炳精忠。英风亮 节,同炳寰区,实足代表吾民族英武壮烈之精神。”于是民国政府 便开始推行“关岳合祀”的计划,在各地设立关岳庙,正位左祀关 圣帝君(关羽),右祀岳 武穆王(岳飞),并且以张飞、王浚、韩 擒虎、李靖、苏定方、郭子仪、曹彬、韩世忠、旭烈兀、徐达、冯 胜、戚继光等十二人左祀关羽,再以赵云、谢安、贺若弼、尉迟敬 德、李光弼、王彦章、狄青、刘琦、郭侃、常遇春、蓝玉、周遇吉 等十二人右祀岳飞,左右两厢各十二位神像均身眼北上以朝关岳, 关岳庙一共有二十四位名将左右从祀,这一点完全模仿了唐朝的太 公庙的规制。在这之后,关羽和岳飞同被尊为武圣,关岳庙也就成为民国之后的武庙。
石林武庙是一座土木结构建筑,为供祀关羽的庙宇。现存山门、息 养亭、清风亭、关圣殿、演武厅等。在关圣殿的前右侧,有一个占 地近三亩的莲花池。武庙门口两侧,两个高大的石狮子威武雄壮而 憨态怡然。穿过石狮子,跨过高宽的门槛,才能进入武庙。甬道两 侧古树参天,肃穆森然,百米外的关圣殿,红墙碧瓦,高耸啸傲。 飞檐下,十多个古代名将手绘画像,环檐卫戍,神态各异,威武庄 严。关圣殿后的演武厅,台青阶高,规模虽略小于关圣殿,却也高 门画栋,极显精致。在演武厅右后侧,一大簇三角梅攀墙越壁,璀 璨烂漫。
关羽一生征战南北,故事传遍大江南北。过五关斩六将,护送嫂夫 人秉烛待旦,刮骨疗毒举棋若定,曹操拜将封侯留他不住,挂印封 金绝尘而去 … …“当时义勇倾三国,万古祠堂遍九州 ”,信仰关 公的习俗,从达官贵族到巷陌妇孺,从政要商贾到平民百姓,群体 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关公信俗不是单纯的个人迷信,而是由历史 发展演变成一种社会群体的信仰。传播的主导载体多为民间团体举 行的祭拜、庙会、戏文演艺等活动。人们信关公已经意识化,并承 认他是忠义诚信的楷模,信奉他是财神和保护神,能给人们带来财 运和平安吉祥。“庙宇盈寰中,姓名走妇孺”,对于百姓而言,崇 拜关公之价值在于他的义气干云、坚贞不二。百姓不仅求雨有赖于 关帝,乞求生育、消灾、除病、家庭和睦等方面都有求于关公。人 们认同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是他的诞辰,关公被人们奉为发财致 富、招财进宝的武财神。
关公文化的忠义、诚信精神,成为增加社会稳定的基石,春秋一书 代表着民族精神,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关公的信仰行为构成了统治者所提倡的伦理价值的楷模:忠孝节义,神勇武威,为国捐 躯,生为人杰,死亦鬼雄。关公文化以“忠、义、仁、勇”为核 心,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崇拜,它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融合了儒 释道的伦理道德精神,有着鲜明的民族性。
后经几次翻来复去的修建,改建,翻修,重修,大殿见不到了关圣 的威仪岸然,周仓的黑面虬髯,也不见了关刀的金光闪闪。莲花池 在 20 世纪 90 年代末被填埋,一度成了年轻人的溜冰场。古色古香 的息养亭更是了无踪迹。80 年代后,政府拨款重修息养亭等建筑, 对大殿、大门等建筑进行了修缮,随后又多次实施抢救性保护修 缮。现存大门三间、大殿三间、后殿三间、息养亭等古建筑。
武庙建筑群宏伟古朴,环境幽静,对研究古建筑和祭祀文化有一定 的价值,对研究石林县古代建筑艺术和民国时期民众教育发展历史 也具有一定的价值。关公是汉蜀名将,初为汉民族所崇尚的忠义英 雄,后其忠义精神为历代统治阶层所推崇,诚信精神被商界奉为经 商信条,礼、仁、智为儒家尊为人伦典范,勇武为平民所敬仰,对 关公共同的信仰增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黄昏的太阳从武庙的瓦沟里流淌下来,时空交错,惝恍迷 离。这阳光来自远古时代,来自为周文王钓得天下的姜太公垂钩的溪边,来 自以一人之力撑起南宋江山的岳飞旌旌帅旗,来自过关斩将义薄云 天的关二爷胯下的赤兔马。
历史由一串串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故事组合而成,故事中的人与 事在后人的传唱演义中,被放大、被夸张、被铭记,最终升华成为 一种象征,一种图腾,乃至成为民族与国家的精神根基。武庙文化 便是如此,顶礼膜拜,由侯而王,而帝,而君,而圣,最终演变为 威震华夏的武圣。关公信俗文化具有民族特性,是由汉民族性演化 而来的整个华夏民族性,继而演变为整个华夏民族的精神认同。
刻铭勒石愤遗臭
石头,持重、敦实而无言,一但刻上文字,立刻被冠以铭刻诉说永 恒,纵使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历历在目,言之凿凿。
石林县文化馆武庙后墙上,有石碑一块。立碑的日子是于 1944 年 1 月 10 日。岁月轮流,天行有常,可石林县的那一天却极不平常。 一块石碑,将民众受尽欺凌压抑之后淤积于心的积怨怒火,酣畅淋 漓地爆发出来。
此碑名为“贪 官许良安遗臭碑”。碑高 1.71 米、宽 0.73 米、厚 0.11 米,长方形,无碑额, 白石灰石质。碑立起来的那一刻,劣迹斑 斑,声名狼藉的路南县贪 官许良安,被牢牢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碑文曰:
古无有为贪 官立碑者,有之, 自路南始,夫流芳遗臭,皆自人为, 分道扬镳,亦各有别,其人而为流芳之,则碑从而芳也;其人而为遗臭也,则碑从而臭之。其碑同,其所以利民害民者则各异。路南 县长许良安者,实我县空前绝后之贪 官,去不有迹,何以惩前,臭 既永遗,允堪毖后。该贪 官自到任后巧取豪夺,恣意挟持,窒息民 生,籍端敲磕。到县甫及半载,搜括已达数百万金。下乡流连二 月,受害尽遍十三乡镇。除旅费供张极端摊派外,其虎狼爪牙李国 钧、许恒安,驱膻鹰犬满云程、魏光祖、逐臭蚊蝇潘小巫等,复为 之推波助浪,聚敛苛罚,如违收酒税、勒索旅费、鲸吞田赋碾余, 种种贪赃枉法事实,指不胜屈。复于去岁十一月二十三日,亲率武 装政警蹂 躏县中,诬捕教员。学生以士可杀不可辱,情深师长,同 至县府请愿,竟被杀伤至十余人之多。其摧残教育、杀害青年、实 属丧心病狂,不复知世间有羞 耻事。殊知,物极必反,不平则鸣。 吾乡民风古朴,夙安耕作,从未有控官之恶习。兹迫于贪 官淫威之 下,忍无可忍,不得已而激成全县一致之控告。其赃证查有实据 者,已达四十八件之多。兹幸上峰洞悉民隐,委员到县详查,该贪 官所括赃款确实无虚,特予以撤换。然其在县一切卑污阴险劣迹, 实有足以遗臭万年者,若不为之刊碑勒石,使垂永久,何以抒众愤 而戒后人也。爰为之记。
刻铭勒石,古往今来为的是记载垂名千古的重大事件,或为类拔萃 之辈的丰功伟绩歌功 颂德。而眼前此碑从设立之日起,却注定千夫 所指,遗臭万年。十八行六百三十余字的碑文,记录了 1943 年路 南县县长许良安镇压路南(今石林)中学师生爱国民 主运动、贪 污 公款、残暴乡里的种种罪行。
抗战初期,为避免日本飞机的轰炸,云大附中于 1938 年 9 月从昆 明疏散到路南,在文庙和原来的路南中学合署办学。积极的、奋发 的、民 主的、自觉的、社会的、现实的“附中精神”,也随着云大 附中的到来和附中师生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石林人民,使原本封闭的社会风气逐渐开化,民 主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在此 期间,李公朴、闻一多、楚图南、杨春洲等大批进步人士纷纷来到 石林各地进行社会调查,教唱抗 日救亡歌曲,发表进步演讲,并搜 集整理了一批重要的彝族文化遗产。就在云大附中迁回昆明之前, 也就是 1943 年的元旦,云大附中和路中的师生一起,用悲壮低沉、 慷慨激昂的歌声,在云南第一次唱响了从延安传来的革 命歌曲—— 《黄河大合唱》。此后不久,云大附中迁回昆明,民 主进步的思想和 革 命的火种,却留在了路中,留在了石林人民的心里。和云大附中 一起离开的,还有成立了石林公园建设委员会,并拟定了《石林公 园初步建设计划》的县长罗人吉。
接替罗人吉担任县长的,正是墨江人许良安。1943 年 4 月,国民 党党 棍、军统特务,担任过龙绳武(龙云的大儿子)靖卫旅政 治部 主任的许良安,弃武从政,兴冲冲地踏上了石林的地。那时的石 林,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春风得意的许良安万万没有想到,他将 成为某块石头的主人,并与这块沉默千万年的石头一起,遗臭千 古。
新官上任三把火。上任之后的许良安,并没有表现出要把前任制定 的《石林公园初步建设计划》接着实施下去的兴致。他只用了两把 火,就引发了石林民众的义愤和满腔怒火。第一把火是大肆搜敛钱 财,极尽损公肥私之能事。他弃民族大义于不顾,侵吞抗战田赋, 巧立名目违征酒税,甚至以下乡巡查为名,向全县十三乡征收旅 费,而民众稍有反抗,即用手中的武装警察予以镇压。
1943 年是一个久旱无雨的年份,离县城仅五里的大乐台旧和东海 子两村民众因干旱无法插秧,不得已将普家坝加高用以蓄水。5 月 13 日,许良安到普家坝“踏勘”,不问情由,立命挖坝五尺,于是与群众发生纠纷。次日,许良安派政警抓走了八名群众,经多方邀 恳,保释四人,另外四人则受酷刑拷打,加镣,求乞之下,许县长 厚颜无耻地索贿五万元方准保释,交钱后却又出尔反尔地拒不放 人。
不到半年时间,许良安就以贪污、乱收费、乱罚款等手段将国币 150 余万元装进自己的腰包。这个数目,约为当时县财政收入的一 半
许良安的第二把火是打击民 主进步力量。1943 年 11 月 23 日,许良 安率政警闯入路中,撕毁学生墙报,抄查爱国书刊,抓捕进步教师 刘桂武、张孝昌(共 产 党员),妄图一举推倒这座民 主堡垒。看着 心爱的老师被抓走,路中的师生被激怒了。他们结队尾随许良安, 索要被抓教师。师生们一路走一路喊: “路南县人民团结起来,打 倒贪 官许良安。”一路上歌声、口号声响彻夜空,震动了整个县 城。群众闻讯赶来声援,人数瞬时增至近千人。国民 党县党部书 记 见势不妙,偷偷溜走了。
许良安置群众呼声于不顾,将教师抓进县衙后,在县衙门口加岗加 哨,派兵把守,并指使政警队长许恒安打伤学生 11 人。学生和群 众被激怒了,拼死冲进县衙门,夺下许恒安手中武器,并痛殴许恒 安。许良安见势不妙,借着夜色偷偷躲进防空洞。随后被群众揪 出,并从其宿舍内查到了他的鸦片烟具和赌具。当夜,学生和上千 群众在县府内举行公审大会,控诉许良安纵容烟赌、贪赃枉法、贩 卖壮丁、摧残教师,破坏教育等罪行。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但整个县城都沸腾了。
此后,在路中校长杨一波的主持下,人们及时往四乡宣传和赴昆明控告,使抗暴风潮迅速席卷全县,震惊省垣。伪省政府被迫于 12 月下令撤换了路南县长。许良安两次潜逃,均未得逞,后在深夜化 装出逃,群众分两路追赶,许良安如丧家之犬,狼狈遁去。一个在 民族危亡时刻明目张胆横征暴敛、大肆侵吞抗战田赋的贪 官,竟然 只是免职了事,人民怎能任他一跑了之? 1944 年 1 月 10 日,由石 林名儒李权之先生撰文,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块昭揭贪 官污吏罪行 的石碑“贪 官许良安遗臭碑”立了起来!人可以逃跑,罪恶却不可 解脱,遗臭碑将他牢牢锁定。
许良安万万没想到,他的一生只是他生命中的一个次要部分,他 最重要的生命存在,竟然以这种特别的方式,夹杂着浊重陈腐的气 息,在一块石碑的记载之中存留下来,遗臭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