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深处的深奥坐标2
崖画构筑远古艺术
置身天地外,何羡红尘浩。
巍巍石峰藤葛相缠,仙人指路野花恣放。我漫步在鬼斧神工的石林 丛中,以最无尘的视角去观摩那些来自远古的崖画。吹面不寒的微 风萦绕身畔,真愿意一直这样走下去,峥嵘嶙峋的石峰经历岁月后 仍然宁静地俯瞰大地,犹如心境经历几番红尘颠簸之后豁然顿悟。
岩石是源于天地造化圣物,从远古时代起就被人类使用着,除了作 为劳动工具与日常用品,它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绘画材料。古人将 他们的想象和愿望磨刻和涂画在岩石上,同时描绘着日常所经历 的生活。崖画中的各种图像,以独特的表现与记录形式,构成了 文字发明以前最早的文献。崖画不仅涉及原始人类的经济、社会 和生活,还作为人类独有的精神产品,以艺术语言深入人心,传 承文明。
生活在石林的古人们创造了独属于他们的崖画,大多处于丛林石壁 上,刻画于直立、连座的石壁上,高约二十米。他们用橘黄色作为 画面底板,用紫红石粉与动物血或植物汁调合成绘制颜料,或采用 赭红色颜料绘画。这些图案丰富而多彩,包括人物、动物、星月 画、狩猎图、战争场面、杂耍,还有祭祀活动、舞蹈、女阴图、星 月、甲形图、牛马、磬等等。这些崖画的发现,顿时将自然石林的 人文内涵提升到一个高度之上,对研究石林近现代史和彝族原始宗 教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 值。
我看见一幅处于石柱底部的精美崖画,距地面高一米左右,位置隐 蔽得几乎难以发现。画是雕琢上去的,痕迹清晰而深刻,不知原本就没有涂上颜色,还是颜色被岁月的磨砺消退殆尽。画像是一只 双翅展开的燕子正在飞翔,雕刻技法原始而古拙,却丝毫不影响 这只东汉时期的燕子穿越天空缓缓飞翔到我的视线里。
很多崖画是一些相互不关联的个别图像,有动物、星月画、人头 图、佩剑人物、持棍人物、甲形图、牛马、磬等等,一个个图形的 重叠,没有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古人在这块岩石上采用了垂直投 影画法,视线与对象最富特征的面保持垂直,追求的是物体的正面 显示。绘制这幅崖画的古人在塑造平面图形时,很善于抓住物象的 基本形,没有细节刻画,人物不画五官,物体的结构简化到不能再 简的程度。狩猎图表现的动物既是被猎杀的对象,又是受敬畏的对 象,诠释出创作者对动物与人类之间关系的思考。
我退后几步,眯起眼睛去看这些粗制的图形,感受到的是无比活跃 的生命力。画作者描绘出生活的真实,动物形象尤为生动。色彩的 深浅交替,使图像产生一种跃动的感觉,这是远古时代的高超艺 术,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粗犷的艺术手法浑然一体地结合在一 起,绵延几千年之后仍然具有生命力。
这些崖画在构思上天真纯朴,使用了最简单的平面造型方法,一如 人类童年时代某种幼稚的想象和美好的愿望。它们是描绘在崖石上 的史书,珍贵无比。中国历代的书籍,往往只记载帝王的生活情 况,很少反映普通人民的日常生活。在这些崖画当中,却可以清晰 看到反映社会生产的狩猎、放牧、农业,反映宗教信仰的祖先崇 拜、祭祀仪式,反映日常生活的村落、舞蹈。崖画中的人面像题 材,揭示了古人的宗教意识,那些奇异的形象,反映了一个我所不 了解的精神世界。
我看见一些几何图形组成的抽象符号,以抽象的形式表达着某种思想,或记载着某些事件。在众多的符号图形中,有的图形比较容易 理解,如太阳符号、手印符号、脚印符号。凝望它们时,心绪回到 遥远的古代,以审美、以情趣、以情怀,与古人相互应和、相互呼 应。
崖画的艺术风格在制作手法上大体分为刻、绘两种,石林崖画大都 以红色涂绘,颜料内含较多的铁质。古人很早就知晓以赤铁矿粉调 和牛血等调和料能够让色彩稳定,经久不变。有些图案是用手指蘸 着颜料绘制的,有些较大的图形是使用羽毛或其他工具涂刷的。所 有崖画的表现手法都古拙独特,画人物都不表现五官,只通过四肢 位置以表现动作、体态和感情,画动物亦仅重点刻画出角、尾、耳 等特征部位,但一眼就可辨认出是何种动物。
不同种类的艺术,虽然都是精神的产品,都是当时人们审美观念的 体现,但各自要有一个界定过的具体内容,也要有一种与其他艺术 不同的专门表现形式。崖画就是一种与其他艺术不同表现形式的特 殊艺术。它虽然是平面的,只有两度空间,但与其所凭借的石壁联 系起来看,却是立体的,具有三度空间的。刻在深褐色的岩石上, 崖画的纹路和岩石的色彩既一致又有微妙的变化,斑驳、稚拙、粗 犷、简洁、浑然而多变。
崖画是介于绘画和雕刻之间的艺术,因此它具有绘画和雕刻的双重 特点,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除描绘动物、 狩猎外,还表现采集、房屋、村落、宗教仪式等。中期图像与彝族 原始宗教有关,反映了石林彝族撒尼人的原始崇拜、古代生产、生 活、祭祀场景。画中的类人面像与各地出土的彩陶、陶塑和骨雕中 的类人面像得以相互印证,从总体特征上可分列出它们相似的轮廓 类型、相似的年代,又从相似的特征中考证人类远古文化的滋生、衍化过程及制作原始艺术品的文化动机。 历史的长河一瞬间被缩短了距离。
寻访一座城池的古往今来
回忆是没有地址的一封信,是一枚模糊的印章,是偶尔闪烁的篝 火,是一个不动的沙漏,永远找不到它的完整。所有的寻找都茫然 四顾,所有的追踪都使万物变得更加沉默。
先贤们,将书斋里的沉思,将他们对高山流水的探访,逐字逐句记 录下来,昼夜比照,每日思考,将目光投向地球表面曲率的尽头。 现代科学家和学者们,前赴后继,永不言弃,挖掘探访而来的古迹 出现在故乡田野的尽头,一丝一缕显示出故乡历史的多重性,某种 灵巧和诡谲的路径,许多巨大的历史信息,从视线之外的隐藏渐渐 显现出来。
顺着历史流淌过的脉络,梳理一番石林。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 池,中国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专家在这里发现旧石器文化遗址,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在这里出土。路南与滇池地区的古滇人一道 创造出了辉煌的青铜器文化,社会也随之步入了有阶级的部落奴隶 制社会。
石林县古称谈稿县,自西汉置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人类 在此生息繁衍的历史却要早得多。境内板桥、鹿阜、西街口等乡镇 发现的旧、新石器文化遗址,被中国古代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的专家们认为,迄今约七千年前,石林已散居着大大小小的原始氏
族部落。境内板桥、圭山、尾则、西街口等乡出土的青铜器证明,在春秋战国时期,石林先民们已在此聚邑,并运用较先进的技术进 行狩猎和农耕。
秦代以后,汉文化被中原移民不断传到祖国西南边疆,促进了当地 经济、文化的发展。公元前 111 年,汉武帝在路南设立谈稿县,已 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南昭、大理国时期,世代生活在路南的落蒙部 得到发展壮大,成为三十七部中的强大力量。元初置为落蒙万户 府,其辖地达弥勒、陆良、师宗等地。1276 年(元至元十三年), 元政府设立云南行省调整政区之机,将落蒙万户府削弱为州,并命 名为路南州,下辖邑市、弥沙二县,隶属于澄江路。1287 年(元 至元二十四年), 并弥沙入邑市县,路南州领邑市县。明因元制, 仍设路南州,隶属于澄江府。1490 年(明弘治三年)废县入州。 清代仍袭明制。
1913 年(民国二年)废州设县,始称路南县。先隶滇中道,后废道 隶于省,1948 年(民国三十七年)又隶于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0 年属宜良专区,1954 年属曲靖专区。1956 年成立路南彝族自 治县,至 1958 年被裁并入宜良,1964 年始恢复路南彝族自治县建 制,仍隶属于曲靖专区。1984 年路南彝族自治县划归昆明市管辖。 1998 年 10 月 8 日,经国务院批准,将路南彝族自治县更名为石林 彝族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