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必须要去的地方2
书名:一石破天动四方 作者:闻冰轮 本章字数:4481字 发布时间:2024-06-17

漫歌在人间秘境2


喷云吐雾的大叠水瀑布
“落日失去江河,河流失去两岸,鸟儿失去方向,我失去姓名 … … 在一瞬间我以为失去了整个世界,却在看见大叠水的瞬间,忽然知 道我仍然拥有我一生挚爱的故乡。”
沿山间小路,越丘陵、过村庄、穿田野,行不过数里,便听到瀑布 发出的巨大轰声。继续前行,在一片坡地的前端,呈现一个倒形深 箐,那巨大的轰鸣声,就是从这箐沟里传出的。沿坡上的之字形小 路攀藤扶石蜿蜒而下,二三百米至箐底,一片雄奇壮观的瀑布,便 呈现在眼前。隆隆水声震天颤地,如雷过顶,山谷响应,万物肃 穆。再看瀑布,从高崖顶上翻落下来,气势恢宏若从天降,那巨量 的水体轰然跌下,激起水雾阵阵,瀑下被笼罩得一片迷蒙。
这便是闻名遐迩的大叠水瀑布,云南最大的瀑布。
巴江河水流到这里时,两山夹峙,岩层骤断,悬崖壁立高达百余 米。奔腾的河水在这岩层骤断,下面悬岩壁立高达百丈,河水宛若 横空出世的骑士,在毅然决然中放弃舒缓的自由,放弃悠然的节 奏,以雷霆万钧之势纵身一跃,从悬岩奔跌而下,顿时间声震山 谷。森然的乱石垒叠着,险峻着,兀看水花奔腾。水流跳过三叠岩 石,在下落过程中又被分为几条小瀑布,再被岩石分成若干碎片, 飞流直下,如烟如雾如尘,倾入崖底的深潭之中。
大叠水瀑布壮丽的景色,前人称之为“叠水喷云”,罗光灿曾作诗 颂:“瀑布飞泉几万重,喷云吐雾豁心胸。油然出岫嘘成气,洞口 淫边密密封。”宽二十余米、高一百二十余米的大瀑布似从云层倾斜而下,似在空中奔流行走,如从仙境中突兀而来。瀑布诞生之日 起,所有的花草树木岩石生灵,都氤氲在它润泽的光辉之下,四周 林木茂盛,空山欲滴,满目苍翠。

我无语痴立,苍凉古意四面袭来,心中无缘无故滋生出一股伤乱, 忽然明白什么叫“摄人心魄”。哗哗水声传到遥远的山巅,回转到 幽深的谷底,最后又回传到我的耳畔。莫名的心境坐在秋千上轻轻 摇摆,静听风声、水声、鸟叫声、蝉鸣声,全部心神都笼罩在大自 然的怀抱。
因水头巨大,瀑布跌落时激起的阵阵轰鸣声振山谷。阳光照射之 下,水雾幻化为五彩长虹,色彩缤纷,与四周郁郁苍苍的林木交相 辉映,构成一幅叠水喷霞的绝妙图画。碰巧遇雨后初晴,山畔薄雾 残留,崖前水雾迷蒙,瀑前、山畔双双现彩,形成雨后双彩虹的奇 观。我的心境变得像那瀑布,飞洒出七彩的细碎水珠。瀑布之下形 成的深潭波光耀眼,清澈见底。各种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几乎 分不清自己是在快乐还是在茫然,是在兴奋还是在忧愁,一股眩晕 感笼罩全身。
大叠水绚丽而多彩,干旱季节,飞瀑两侧如白练下垂,中间如珠帘 遮盖。山崖四周,苍翠的大树犹如撑天巨伞,尽情绽放生命的颜 色。连风烛残年、仪态万方的老树桩,也在瀑布飞溅的滋润中顽强 地开出素雅的花朵。到了雨季,水量丰富,瀑面拓宽,水从崖顶跌 落,有如银涛直泻,万练垂空,水击岩石,若玉絮飞花,溅珠结 雾,弥漫太空化为蒙蒙细雨,飞洒在山野之间。略近瀑前河岸不需 几分钟,衣服就已潮湿,全身就已透凉。常青藤缠绕在大藤上,有 的长出几串叶子,有的开出几朵小花,阳光的酒浅浅地斟在每一朵 小野花里,瀑布悦耳的潮音在四周低低地回响。清风在树叶间穿梭,跟风一起穿梭的还有蝴蝶。

在这样一个静谧且不受打扰的仙境里,所有的生灵都沉浸在柔和的 喜悦里。


画布上的石头寨
一步踏入糯黑村石头寨,便从此进入一个奇幻的石头世界,之前仍 有的红尘烦扰,凄惶呓语,迷离惝恍,茕茕寂寥,一旦遁入石头世 界,顿时便有了释然。
清一色的石板路面,青一色的石板房,清一色的石板瓦顶。房屋样 式与排布格局,或稳重端庄,或飘逸灵动,或热情奔放,或安宁静 谧,如同表现主义大师的画卷,勇敢挥洒,无拘无束。建造者的即 兴才情,以闪亮的姿态彰显在老圭山的山麓。
石板的山墙,石板的门风,石板的烤烟房。石块搭建的牛圈,石块 垒砌的围墙。石碾、石磨、石刻虎像,石础、石门、石怪兽、石卷 草、石怪兽、石花草线脚……它们即是自发性的、自我表现的,又 是超现实主义的,具有情感强度的。
石头寨的横空出世,造就了一个画意盎然的世界,石头的脉络筑起 一道旷世的风景,描绘在糯黑这块巨大的画布上。
我屏住呼吸,放缓脚步,慢慢步入这禅意的境界。
悠悠青山立在一侧,巍巍山影倒映在一潭绿水之中,四周青山环绕 的石头寨就卧在灵秀的碧水之畔,与著名的老圭山遥遥相望。“糯 黑”为彝语,“糯”意为“猿猴”,“黑”是水塘。这座古朴的村落 始建于清朝嘉庆二十一年(1816 年),曾是泸西通往省城昆明的马帮古驿道。因为地处岩溶喀斯特地貌发育区,附近的群山多为石山,古 老的村民在平整的地方凿石,倚山建寨,挖地基时挖出的石头就够盖 一间房子。于是,有上百年历史的石板房,唯一只存在于糯黑村。

军阀混战时期,盗匪横行,为保村宅安宁,村民门筑起石墙维护村 落,开寨门设炮楼,植藤刺棚于墙上。人们上山采石,依照石头的 纹理层次开采,改制成大小不等的石条、石板,用来建造封闭式石 木建筑。撒尼语将石头称为“路玛”,路玛宿命一般成为糯黑建筑 的标志性符号。人们用上过紫红油漆的木材做梁架、门窗,外墙用 石板、石块垒砌,内墙用石灰粉刷,屋顶铺扁瓦盖筒瓦。民居布局 为楼上楼下两层,三间正方、两间耳房。
岁月荏苒,石头垒筑的寨子成为建造史上的一个经典,一段传奇, 任何人来到这里,立刻就能感知到它持久的意境,感知到砖木建筑 不可能拥有的传世力量,感知石头造就的奇迹。人们来到这里,伸 出精神的触角去探访每一幢建筑和每一块石头的音律与节拍,感应 什么是家园、情爱、神灵,在这天造地设的际遇中彼此交汇。
糯黑人是敬畏神灵、敬畏天地的,他们的每一块石头上都写满了神 谕,每一个日子都有着灵犀的注释。在农历十一月至三月这段农活 不忙的时间段,人们选择属猪属狗的日子,带上小锤和凿子,到周 围采石,凿取厚薄长短不一的石板来建造房子。同样选一个属猪属 狗的日子,请木工师傅上山砍伐建造房屋需要的最大的柱子,选择 好坐西朝东的地基,便正式开始建造新房了。聪慧的糯黑祖先创造 了一楼一底,三间两耳的房屋样式,规定两面山墙和背墙必须为石 板砌筑,剩下的一面墙可用石板垒成,可用土夯成,也可用泥巴糊 成。他们天性里的豁达奔放,让外观石板之间并不整齐划一。错落 有致的石头纹理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不同的高低、凹凸和前后关系,别致的光影造就出迷人的韵律。仔细看那些石头的垒筑,缝隙 之间或干净利落,或有少量碎石填充,无拘无束,随性自然。房内 的墙缝间,用少量线泥填充,这不是随性而为,其中蕴含着祖先的 智慧与经验,因为这一结构成就了石板房冬暖夏凉的终极特点。

房外墙面与屋顶都是石板,筑造时大石在下,小石铺上。屋内的 梁、柱、檐、楼板都是木料的,由植物枝条或木板编制成窗户。尾 脊和门上的石刻虎像是撒尼人永恒不变的图腾,在尾檐、挑拱、垂 花柱、梁枋和拱架之上,以精美的牛羊头角或鸟兽花草线脚作为装 饰,石础、石门上雕刻着栩栩如生的怪兽、卷草、人物,是令人的 感官和想象都充满美感的生灵,是鲜活的生活画卷,是撒尼人如影 随形的图腾伙伴。

糯黑村依山而建的石板房一排排延展,井然有序。在后墙的夹缝中 插着木棍,用来晾晒麻秆、辣椒、豆角。乙家使用甲家的背墙晾 晒,丙家则使用乙家的背墙,以此类推,常年以来形成村民认可的 传统,也成为摄影师取景框里的一道盎然景致。道路是石材面板和 部分裸露的天然石块,青石板路把一间间石板房连成一体,连成一 片,太阳的光影被房屋的形状和石头的凹凸不规则地投射在地上, 形成奇幻感十足的剪影效果。
我庆幸找到了这个绝无仅有的石头村寨。沿着一条只能容纳两个人 并排的小路前行,一幢幢独具匠心的石头房屋依次呈现。几乎家家 户户的屋后都有几棵百年老树,妙曼的枝干形态各异,细而密的枝 叶伸展在石板房上。房前大都栽有一蓬蓬金竹,种着月季、剑麻、小灌木,竹影婆娑出弥弥诗意。有些房屋直接顺路而建以路为院, 农具随意地摆放在屋前路边,别有一番民族风味。有的房屋中规中 矩围合成院落,石头垒起一圈围墙,百年老树的华盖之下,青枝藤 蔓盘错其上。沿主路旁伸的小道漫步走入,被引入一个没有门的院 落。会飞的土鸡腾跃在树枝间和围墙上,猫咪蜷在台阶下打盹,狗 儿悠然自在晒着太阳,看见生人进来也毫不理会。墙角石缝中伸展 出柔弱的野花,兀自顽强地绽放着。上过紫红油漆的梁架和门窗嵌 在粗粝的石块中,窗户是木板或植物枝条编制而成的。透过一扇开 启的窗棂望进去,是一间厨房。在空间区划上糯黑人的日常饮食无 厨房、餐厅划分,在火塘边摆放一张桌子,就完成了厨房和餐厅的 混用。

沿一条斜坡的石板路走下去,赫然看见一个四四方方的石头建筑, 大约两层楼高,大青石砌筑的整齐外墙,筒子瓦歇山顶,没有门, 没有窗,最低矮处有个带檐口的洞口,却被严密地封堵着。一棵扁 柏树斜斜从地面延伸到屋顶,柏树上横伸的枝丫如楼梯的一级级台 阶,一直延伸到这建筑唯一的入口,从那个空间可以有入口进入到 这幢堡垒似的建筑里。这是朱丽叶的阳台吗?蒙太古家族的罗密 欧,避开有着不共戴天世仇的开普莱特家族的警戒,沿着爬满青藤 的石墙进入心上人的房间,与美丽的朱丽叶私定终身 … …
直到陪同我的当地朋友告诉我这是糯黑村独有的烤烟房,我才从满 脑袋关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场景中惊醒过来,忍不住窃窃地笑了。 那棵斜斜而上的扁柏实在太抒情,太有画面感,我忍不住亲自攀爬 了一回。是要体验烤烟人如何工作呢,还是要将自己重新代入莎士 比亚的美丽悲情当中。
走在这田园牧歌似的村庄里,抬头一片蓝天,放眼葱葱郁郁,青绿蓝三色交映出撒尼人生活的悠然天地,恍惚中竟有穿越之感。盘江 日报社旧址藏匿在一个山穷水复疑无路的犄角旮旯,进入之后才惊 觉竟是个幽深阔达的庞大院落。斑驳的石墙印刻着当年血雨腥风的 惊魂记忆,屋前的蓄水池已然干涸,几十种叫不出名字的野草疯长 着侵占了整个空间。褪了色的老门板老窗棂,还摇曳着昔日紧张忙 碌的身影,秘密印刷好的一份份报刊藏匿在石板伪装的暗洞里,待 风声平静时转移出去送进城里。

在村口有一块空地,村民在空地中间用石头垒高出一个圆形的舞 台,遇到节日庆典或者农闲的时候,村里的文艺团队就会穿上传统 的民族服饰,在这里表演传统的撒尼舞蹈。据当地老者介绍,在糯 黑村口密枝林入口处池塘前,本有两块勒碑立于左右两边,用彝汉 文分别记述了村寨的历史,但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毁灭。老者 指着村中一间石屋说:“这就是当年边纵司令朱家璧住过十五天的地 方。”村寨深处还有一间石屋,云南省委领导下的第一张报纸《路南 报》就在这里诞生,这间石屋就是当年“边纵”部队驻扎在糯黑村时 的临时新闻单位。据老者说,糯黑还有很多屋子和历史有关。
除了岁月留下的残痕,从外观上已看不出这些石屋的历史遗迹。步 行其间,摩挲着粗糙的石头,听着老人们口述的故事,能够嗅出石 逢间飘出的阵阵历史陈香。
糯黑村是个路不拾遗、没有偷窃的村落,民风淳朴,古意盎然。 糯黑村有丰饶的游览资源,漫布的小水塘、“边纵”司令部旧址、 猴子塘、王家大院、密枝林、民俗博物馆、刺绣品展示点、杜鹃 山……艺术学院的师生到此写生一住就是数月,激情澎湃的诗人夜 夜把酒临风,文人墨客相约小客栈会友神侃,小资们一杯咖啡怅然 发呆。

若假我以时日,定寻一家僻静客栈驻扎下来,一把古琴,一壶普 洱,一台电脑,一个人,将那些酝酿许久的情怀尽情抒发。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一石破天动四方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