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风情交响曲1
书名:一石破天动四方 作者:闻冰轮 本章字数:2948字 发布时间:2024-06-20

造物远景中的《阿诗玛》


闻名世界的彝族撒尼人美神阿诗玛,傲然挺立于奇峰林立的石林原 野,她头戴包头身背竹篓,婀娜拔节昂首远眺。尽管隔着传说之 桥,她依然真实可信,完全没有故事人物的虚幻和缥缈。当人们沿 着史诗的轨迹去探寻阿诗玛时,亭亭玉立的石峰深深融入内心,使 人们滋生出永恒的怀想。她在传说中成长,也在传说之外成长。因 为拥有阿诗玛神一般的存在,石林从一个简单的地名得以图腾般的 升华,聚焦了全世界的眼光,获得渊远的脉络和永恒的演绎。
世代生活在石林地域上的彝家人,千百年来与石头朝夕相处、相依 相伴,产生了对岩崖的崇拜,岩崖“神斯里”成为献祭的对象,成 为被敬畏的神秘力量。对美好婚姻的憧憬,对现实状态的觉醒与抗 争,对岩神、崖神的崇拜与敬畏,沉淀出一部蜚声中外的叙事长诗 《阿诗玛》。用撒尼语创作的原生态《阿诗玛》妩媚而灵动,鲜活而 典雅,萦绕着追求爱情,渴望自由的诉求,既脆弱又充满斗志,既 婉转又富含哲理。它脍炙人口,在民间广为传唱,激活了沉睡亿万 年的石林,蕴含的文学与艺术灵魂,让石林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石林只是圭山的大门,由此盘旋而上,进到那满目苍翠的圭山深处,更是阿诗玛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地方。每一座岩石都是阿诗 玛的化身,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见到撒尼人远远地对着岩石,深 情地呼唤阿诗玛。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不管是行走在山间小道, 还是驻足于街市村寨,总会有悠悠的歌声传进耳鼓,那是撒尼人在 讴歌阿诗玛,礼仪场合就更离不开她。在《阿诗玛》的故乡,在撒 尼人的心里,阿诗玛已不是虚构的艺术形象,而是生活的伴侣,可 触可摸,呼吸与共。

作为一部博大精深的艺术作品,文字符号游刃在抒情的叙事当中, 犹如矿床在时空作用下形成社会历史内涵的富矿,等待后人进一步 采摘、挖掘。无论是从文学角度还是人文角度,依然有着可供专家 深入研究的空间。
这颗光彩四溢的明珠,是撒尼人在漫长的历史征程中,用智慧培育 出来,以心血灌注出来的。它伴随着勤劳的撒尼人一起成长,给了撒尼人以无限的滋养,如影随形般参与到了撒尼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之中。《阿诗玛》紧紧围绕着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来抒发感情,叙 述事件,从头至尾充满了深厚的感情,不但拥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更闪烁着特别的光彩。这种感情不像一般的抒情诗直接抒发,而是 凭借日常生活中具有象征性的具体事物,在叙述事件中形象地表达 出来,成功地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它在抒情、叙事中写人,在 写人时,又无处不抒情、叙事,抒情、叙事、写人,浑然一体,达 到完美的统一。对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标志着彝族叙事诗创作的 成熟。

这首叙事诗反抗压迫,歌颂劳动,歌唱自由和智慧,对当时的阶级 对立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有权有势有钱的老爷胡作非为任意抢 人,劳动人民面对野蛮压迫展开顽强斗争。在阶级对立和斗争的风 口浪尖上,两个坚强勇敢的人物脱颖而出。阿诗玛和阿黑两兄妹面 对恶霸热布巴拉,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抗和斗争。阿诗玛和阿黑的形象深深印在撒尼人民的心中,人们传颂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为 阿诗玛的不幸流泪,为阿诗玛和阿黑的斗争胜利欢欣。撒尼姑娘 说: “我们个个都是阿诗玛。”撒尼小伙子说: “我们个个都是阿 黑。”

阿诗玛和阿黑,是撒尼人民千千万万同样命运的人们中的两个。撒 尼人民在细腻深刻地刻画阿诗玛和阿黑时,带着浓厚的感情,用极 大的理想和智慧,把兄妹俩塑造成为最心爱、最完美、最崇高的形 象。这两个人物形象是撒尼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少数民族民间 文学中的两个性格鲜明、光彩照人的艺术典型。阿诗玛的美丽就是 撒尼姑娘的美丽,她的聪慧就是撒尼姑娘的聪慧。疾风知劲草,烈 火炼真金。在搭救妹妹阿诗玛的一系列英勇斗争中,在与热布巴 拉父子进行一次次尖锐、激烈的较量中,阿黑这一人物性格中最 光辉、最动人的亮点尽显无疑。阿黑的力量,就是撒尼人民对自己 力量的信心,是战胜邪恶势力的最高理想。阿诗玛和阿黑的成功塑 造,标志着彝族叙事诗创作的成熟。无论是从思想,还是艺术成就 来看,《阿诗玛》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从中可以窥见彝族叙事诗 创作的成就。
十二崖子神害死阿诗玛,阿诗玛最终变成缥缈的回声萦绕于山谷溪 涧,这是一种被撒尼人精心加工而成的自然形态和社会形态。在 十二崖子神的淫威之下,阿黑兄妹以失败的悲剧告终,却换回了美 好虚幻的回声。优美回声升华为一种优美的比喻,成为不可企及的 典范和标准。崖神扮演了热布巴拉的帮凶,也是土司、奴隶主或领 主的御用神,其中深意,须细细品味方知其深刻。
《阿诗玛》中的崖神,是彝族最崇拜的社神支格阿龙,他是彝族民 众中受男性敬仰,受女性拥戴的,聚集着全民族精神因子的英雄人物。结尾处,阿诗玛融入石崖之中,预示着她嫁给了全民崇奉的男性英雄。在撒尼人民心目中,让 人倾心,让人爱慕,美貌绝伦的阿诗玛,这个集撒尼人民心灵智慧和理想于一身的艺术人物,才是 人们所期望的崖神之配偶。找到理想归宿的阿诗玛,用缥缈神秘、婉转荡漾的声音,悠悠回应着山 川大地。

这是一首反抗压迫、歌颂自由、凝聚智慧的长诗,反映出来的社会问题相当深刻,其中之味,不是 那些简单的叙事作品所能涵盖、概括得下的,主题思想之深邃,如神来之笔一般,是不可复制的优 秀作品。故事是悲剧的,阿诗玛的生命是悲情的,但她的精神永存,这是撒尼人民美丽的理想和古 朴的愿望。岩石与阿诗玛之间演绎的漫长故事,早已沉埋在不可复现的久远年代之中。促成这一演 绎的强大精神力量,穿越历史的厚厚积尘,透着星星闪烁的光芒,散发着不可抵挡的魅力,穿越历 史长河抵达每一个角落,给人们留下无尽遐思,无尽回味。
《阿诗玛》的艺术成就是斐然的,不愧是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的艺术精品,同时又是彝族文学发展 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它对彝族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继承与发展,起到了承前 启后的作用。它是少数民族民间叙事诗中最早被发掘、整理和出版的优秀诗篇,堪称中国少数民族 民间文学中的珍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文坛上所出现的艺术瑰宝,是中国杰出的民间 创作遗产。《阿诗玛》的问世,人们才惊异地发现,在中国大地上蕴藏着如此丰富的叙事长诗。

任何一个民族的民间文学,都是人民集体创作的精神财富。一部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学作品从创作到 流传,有着该民族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方式,是只属于这一个民族所独有的反映现实生 活的创作方法和手段。长篇史诗和叙事诗的创作,更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和民族特色。《阿 诗玛》作为彝族文学史上一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杰作,有着对彝族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 统的继承性,有着对神话传统的继承性与人物的传奇性特征,巧妙展现了人民的理想与人物悲剧命 运的冲突。
让我们回到石林的远古时代,回到奇峰林立的原始山野。那些石头以悲壮的、抒情的、刺破青天 的、纵横出世的、舞姿弥漫的、盛满灵魂的姿态耸立着,巨大的石峰组合成震撼世界的传颂乐章。 崇山峻岭中回荡着阿黑深情的呼唤:阿诗玛……阿诗玛……你在哪里?那呼唤吸引了全世界的焦 点,亭亭玉立的阿诗玛石峰,承载着源源不断的滋养与传唱。
阿诗玛没有消失,她活在彝族人民心中,活在世界人民的呼唤中,屹立在艺术殿堂的舞台中央。人 们仰视她,被她的美感染,被她的个性激荡。她的存在映射着自由和美好的召唤,传递着人类对浪 漫爱情的不息追求,隐喻成人类生活的永恒美学。
2006 年, 《阿诗玛》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一石破天动四方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