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风情交响曲2
书名:一石破天动四方 作者:闻冰轮 本章字数:6202字 发布时间:2024-06-20

灵魂漫曲咏叹调1


撞击心扉的大三弦
2008 年,当彝族大三弦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时,它以抒情咏叹调的高昂姿态,定格为一个历史性时刻,永载史 册。这一刻,是世人对大三弦这种古老乐器的由衷致敬,是对民族 文化的深沉咏叹,也是对彝族人民艺术沉淀的满腔赞颂。专心致 志,侧耳聆听,屏气凝神,细细把赏,它每一次撩拨都是通往理想 主义的音阶,每一个步伐都腾跃在轻盈的生命当中。然而有谁知 晓,在历史缓慢冗长的进程当中,它历经了怎样的曲折沧桑,怎样 的颠沛磨砺,才最终成就为一朵奇葩。
抚摸这形态神奇的乐器,凝望它巧夺天工的设计,我的思绪穿越回 古老的时空隧道里。
远古时代的一天,大约是在撒尼人先民的狩猎生活时代,茫茫洪荒 世界,人与野兽的战争一直没有停止。一位英勇的武士用弓箭射死 了一只猛虎,撒尼人沸腾了!这不是一件普通意义上的事件,这是 他们氏族历史上第一次射死猛虎。他们高兴得手舞足蹈,却不知如何表达心情,如何庆祝胜利。武士手执射死猛虎的那副弓箭随意拨 弹箭弦,人们猛然听见箭弦发出丝丝缕缕从未听过的美妙声音。那 曲调似仙乐,如梦呓,似战鼓,像情话,是以前他们从未听过的旋 律。

接下来的日子里,好奇的撒尼人对着弓箭琢磨开来,不断撩拨,不 断弹奏, 日子一天又一天过去,在智慧与灵光的不断闪现中,他们 将这副弓箭不断加工改良,逐步为它加上音箱、琴杆、琴轴、琴 头、琴弦。于是,第一把“大三弦”诞生了!他们第一次拥有了自 己的乐器,自己的音乐!
除了狩猎,撒尼人迫切需要种植农作物来果腹。他们将山上的树木 砍倒晒干,将土地上残留的植被野草用火烧尽,稍作清理之后,开 始在这片火烧地上进行耕作。开始耕种的日子,人们等不及星火全 部熄灭,就忙着到地里劳动,赤足的人们被未灭的火星烫得跳来跳 去,一面发出“阿啧啧”的感叹声一面耕作。这样的劳动情景激活 了大脑皮层的灵感,也唤醒了深藏于心的艺术细胞。在一个明月清 风、星光闪烁的夜晚,撒尼人举行了一场狂欢。他们调准大三弦的 弦音之后,一字排开,模仿白天劳动耕种时的情景,翩翩起舞,放 声歌唱。
男子排好队形,在大三弦的曲调声中跳四下,蹬一次脚,左右脚分 别轮换。女子们一字排开,相互牵着手,迎上去与男子对舞。虽 然脚上的动作与男子相同,但活泼美丽的撒尼女子加上了手的动 作,跳四次蹬一次脚,拍两下巴掌。原地跳两次后,向左转一次 三百六十度的圈,然后拍两下掌。星空之下,着魔似的撒尼人沉浸 在热烈奔放的旋律中,彻夜狂欢。随后的岁月里,这舞蹈经历了反 复的模仿和艺术化的再现,年复一年,日积月累,演变成了独一无二的大三弦舞蹈。

爱一个人,是因为别人无法取代他;需要一个人,是因为他的价值 不可复制。那么,一件乐器的专属性,是否也就是衡量它价值的一 个砝码?
大三弦的制作、定音、旋律、曲调,都是为大三弦舞而量身定作。 大三弦如同一位专一而执着的情人,忠诚而笃定的伴侣。它不可能 弹奏流行歌曲,不可能弹奏其他民族的音乐,更不可能弹奏西方乐 曲。除了归属于大三弦舞蹈,别无他属,这是从诞生之日起就铭刻 在灵魂当中的坚守,注定它终生无法与其他乐器合奏。
大三弦有多种定弦法,民间一般定成硬中弦或软中弦两种,而以硬 中弦最常用。硬中弦是中弦与里弦为五度关系,外弦与里弦为八 度关系。软中弦是中弦与里弦为四度关系,外弦与里弦为八度关 系,音域一般为三个八度。三弦的音色是独特且嘹亮的,高音坚实 清脆,中音明亮圆润,低音丰满浑厚。左右手技法各异,左手技法 是板、粘、揉、扣、滑等,右手技法是弹、挑、双弹、双挑、滚、 分、扫、砸、搓等。演奏大、小三度,纯四、五度和八度等双音灵 活自如,可演奏三音组成的和弦,还可转调演奏。我认真拍摄过一 位大三弦演奏者的手法,他左手轻扶琴杆,以食指、中指、无名指 按弦,手势呈龙爪式。右手用拇指、食指持拨片或戴骨制指甲,来 弹拨琴弦发音,其余三指握于手心。也见过用五指一起弹奏的高 手。
大三弦的使命是欢庆丰收和吟唱爱情的乐器,它音质优美,曲调狂 放多变,弹奏风格独特奇秀。豪放时万马奔腾,群山共鸣不绝于 耳; 委婉时情意悠长,余音绕梁千里缠绵。

有首诗这样写道:



云南的撒尼人人口不多, 他们可有两万多音乐家,
还有两万多舞蹈家, 还有两万多诗人,
他们有两万多农民, 还有两万多牧羊人,
可不要以为他们有十万人, 他们的人口只有两万多。


撒尼人不论男女老幼,都热爱音乐和艺术,大三弦舞的诞生,让他 们尽情施展才情,宣泄内心的奔放情感。粗犷的旋律、奔放的姿 态,构成一幅其他舞蹈无法媲美的热烈、欢乐场面。这场景已然成 为撒尼人的符号与名片,有撒尼人的地方必然有三弦舞,有三弦舞 的地方一定有撒尼人。
神话传说中讲,人类受到掌管舞蹈的女神的启发,创造出了舞蹈。 古代先民对神和人的概念的理解,并不像现代人分得那样清楚。往 往把一些具有不凡才能的人、超出一般人的智慧和力量的人,或是 对于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看成是神的化身,或是能通神的人。 各种各样的神都是人根据自己的影像为基础,经过想象而创造出来 的。是神创造了舞蹈,归根结底也就是人创造了舞蹈。
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就是舞蹈。在远古尚未产生语言以前,人们就 用动作、姿态和表情来传达各种信息,进行情感、思想的交流。以后各种声音发展成为语言和音调以后,相继产生了诗歌和音乐。在 劳动中制造工具,人的手逐渐变得灵巧起夹,又诞生了绘画和雕 刻。随着人类的进化,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的提高,曲艺、小说、 戏剧等艺术相继被创造出来。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 上古时代,它就充当了原始人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它的起源是 随着人类生产劳动而产生的,动作和节奏与劳动密切相关,不管是 哪一种劳动,人的手脚总是要活动的,手用以拍打,脚用以踩踏, 在某种动作连续重复过程中,产生出有规律的节奏,再伴以呼喊, 伴以打击石块和木棍,最原始的舞蹈就此出现。

豪迈奔放的大三弦弹起来了,撒尼人踏着优美的旋律跳起来了。大 三弦昂扬向上的弹奏,颂扬着撒尼人民勤劳致富,艰苦创业的精神 风貌,让撒尼人尽情欢庆丰收,尽情倾诉爱情。它是狂放而多变 的,独特而奇秀的,既可豪放奔腾,也可委婉悠长。
撒尼人是大度的、包容的、无私的,他们乐于将自己民族的文化、 音乐、舞蹈尽情传播出去。群居的民族骨子有着团结、友爱、互助 的元素,他们不喜欢孤独,他们喜好欢聚,他们从来不独享,他们 历来是分享。在狩猎、耕作、劳动、休憩、食物、娱乐中,他们都 乐于将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与整个族群分享。而舞蹈,则每每伴随着 这样的分享而起。每逢“火把节”,人们燃起篝火,点上火把,围 着篝火弹起大三弦载歌载舞,纵情高歌。火把犹如繁星降地,又似 火龙飞舞,眼花缭乱的快乐达到高潮,抵于极致。
早期的大三弦舞带有明显的生产劳动动作特点,音乐舞蹈节奏较 慢,男子跳舞时腰稍下弯,女子舞蹈时摆手和拍手都在自然部位。 后来,受彝族阿细支系“阿细跳月”的影响,撒尼大三弦发生了明 显的变化,其表现为音乐节奏加快,舞蹈加大了跳跃度,动作比原来夸张。男子蹬脚时小腿伸缩幅度加大,女子手上的动作从原来的 甩手,改变为挥手,从原来的胸前拍掌发展为空中击掌。伴奏的笛 子由单声部发展为中、高、低三声部,南部撒尼人的部分村寨还加 入了唢呐伴奏。无论大三弦舞,还是小三弦舞,舞蹈动作都比较简 单,弹奏也比较容易,不用专门学习,在旁边稍作观摩即能跳会 弹。大三弦舞的大众化,深受彝族人和其他民族的欢迎。一名外乡 人或外民族见到大三弦舞,马上就能融入舞蹈队伍中尽情欢乐。只 有群体性狂欢的大三弦舞,从来没有单打独奏的大三弦舞。这是绝 对的集体性舞蹈,少则三男五女,多则男女各十余人。不能独舞, 也不能独奏,独舞、独奏不是真正意义的大三弦舞蹈。

大三弦,因音律而横空出世,因乐声而飘扬四海。它不仅仅是一种 乐器,一个舞蹈,同时也是一项高价值、多功能的体育运动项目, 更是民族文化力与凝聚力的象征。坚韧的琴弦弹奏着漫漫时光里的 绵长与悠扬,灵动的舞步被时间浸润于历史的叙事曲中。狂放中包 含着通往心灵花园的符号,热烈中如音鼓荡起美好的旋律。在漫漫 历史轮回当中,一遍又一遍演绎精彩的乐章,唤醒最深处的灵魂乐 感。

彝族刺绣之传韵
一幅美丽的画卷悬挂在天际,有个陌生的声音在轻轻呼唤。仿佛飞 越了很远的路途,来到我这里时声音被拉长了,然后像绒毛一样飘 落下去。我环顾四周,分辨不清呼唤来自哪个方向,眼前被一团锦 簇照得目眩神迷。
锦簇徐徐摊开,同时摊开了各种抽象的几何图案:三弦花、八角花、八瓣花、太阳花、羊角花、蝴蝶花、四瓣花、八瓣花、狗齿 纹、火焰纹、跳脚纹、石榴纹、青蛙纹、树纹、蕨草纹……待我再 凝眸细看,还有菱形、三角形、条纹图案。有细腻柔和的写实性花 卉山茶花、杜鹃花、石榴花、荷花;还有镂空贴花,那是粗犷的抽 象云纹、波浪纹。这些图案与花色或飘逸或鲜活,带着年代久远的 神秘气息,以纤巧灵秀的身姿摇曳在风影里,遐思弥漫。锦簇的底 子是黑色、深蓝色或白色的,夹杂少量黄、橙、红等色块,以黑、 黄、绿、红、蓝、白、青等颜色的绣花线,交错搭配得色彩明快, 对比强烈。或者用某种单一的颜色,在深或浅色度的底色上挑起清 晰突出的纹样,借助色相明暗对比作用,纹样纹理显得如此突出, 如此素雅,如此简洁。

黑色的底布是刺绣艺术的舞台,这个舞台由撒尼妇女自己织麻、纺 线、织布造就而成。尽管机织布料的服装早已进入彝家生活,但撒 尼人依然在使用古老的织布机织布,用最原始的传统工艺制作服 饰,撒尼村寨里家家会纺麻、织布麻褂。每当托起一帛精美的刺 绣,手便已搭上撒尼妇女的灵气之穴,源于大自然的简单模仿逐步 演变为匠心独运的艺术创作,细密的针脚彩线当中,包含着博大深 奥的历史传承,独特的要素产生出了独特的旋律。
当人类进步产生出各色丝线之后,梦一般的色素使撒尼人的舞台开 满缤纷的花朵,彝族刺绣的辉煌历程宣告开始。他们经历的故事被 飞舞的针脚记录下来,他们对美的定义被飞舞的针脚诠释出来,逝 去的年代在这里重新复苏。用麻布、丝线、色彩以及细针密线造就 的艺术品被一双纤纤玉手展开,如同一道幔帘,只掀开一条缝隙, 就看见明亮的蓝、块状的红、稻谷的黄。再掀开一点,有了晚霞的 橙、鲜叶的绿、云朵的白。

和谐生动的配色及巧夺天工的针法,全凭彝族妇 女对美的把握与领悟, 自觉地、随意地组合搭 配。那些图纹恣意横生,充满离奇的想象。翩翩 起舞的蝴蝶落在马缨花上,翅膀上长着树枝,树 枝上连着果实,果实上连着梅花,梅花上停着喜 鹊。物象的摄取完全不受常规思维的约束,只把 她们认为美好吉祥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一切都是 为了心中认定的好看和美。正是这种自由自在、 超越时空的创作,构成了彝族服饰的特殊魅力。

彝族的绣花技法千变万化,挑花、贴花、锁花、穿花、盘花、滚 花、补花、刺花、纳花、纤花、平绣、链子扣、镂空……如此繁复 众多的手法,在撒尼人的刺绣中全部得以应用,而且其中不乏独具 匠心的创造性发挥。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众多刺绣技法中的“挑 花”技艺在撒尼民间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和普及,刺绣图案更加夸 张,愈发抽象,形成了“重挑轻刺”的特殊风格,形成自己独有的 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直至现在,撒尼挑花仍保持着浓厚的地域特 色和明显的民族风格,图案绣在姑娘的包头、衣襟、袖口上,绣在 中老年妇女的围腰、飘带、披风、伞套、鞋面上,复制着撒尼人的 审美观念,滋养着他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早在明、清时期,刺绣就在石林彝族撒尼妇女中盛行,传统民族服 装总是绚丽而多彩。农事之余,妇女们纺线、织麻布、飞针走线, 挑花绣朵,缝制自己喜欢的阿诗玛服装,从少年时代就练出娴熟的 刺绣技艺。她们在刺绣时总是胸有成竹的,不描样、不画线,凭借 聪明的头脑和丰富的想象力,灵巧的手指便能刺绣出多姿多彩的图 案。独具特色的山川地貌、风物特产,生活中常见的花鸟鱼虫、飞 禽走兽,经过她们的模拟、提炼、概括而得以升华,一番精心构思 和巧妙布局之下,幻化为色彩繁复、鲜艳夺目的图案。美雨花、太 阳花、八角花,代表着撒尼人爱美的心理及祈福意味。小小的、生 气勃勃的虎,是撒尼人的图腾标志。撒尼男子身穿麻布缝制的对襟 式无袖短褂,图案式花纹缀以蓝色或其他色布的衣边,大方、朴素 而健美。女子头戴的五彩花帽由各种颜色的条带拼镶而成,顶端与 双耳垂直的地方,插有一对三角形绣花的角,当姑娘有了心爱的 人,就会把它们取下来,作为信物送给他。帽檐上下两端用银泡、 白珠或贝壳来装饰,数串小珠串系于双耳边,一直垂到胸前,走起 路来叮当作响。撒尼女子上衣为右开襟高领长衫,领口和袖口用彩色花布或精美的刺绣的镶边,腰间系一块红色或黑色的围腰,围腰 上绣着各种彩色花纹图案,下着彩带镶边的蓝色、 白色、黑色长 裤,穿绣花布鞋。

在时光的旅途中,彝族刺绣沐浴着喀斯特地区的晨光暮霭,越来越 灵动地演绎传承。在一袭华美的彝族刺绣面前,时光的节奏越来越 慢,回到公元 200 多年前,那时每家的女子都会刺绣,所有的彝族 都穿刺绣服装,所有人都认识彝族刺绣。如同山花之绚烂,如同仙 鹤之逍遥,每一袭刺绣构造着一幅图景,每一幅图景营造出一份美 学。若想深入探究彝族的民族感情、民族意识,以及审美心理,不 妨认真研究把玩一番他们的刺绣。
总的来说“黑、红、青、黄、白”构成了彝族服饰中的主要色彩。 其中首服多黑底,装饰配色大量使用红、黄、蓝、白等色,其中以 红色为主。彝族首服大多选用黑、青色布料为基色,装饰的镶嵌色 布和刺绣花边、图案,多选用红、黄、蓝等颜色。除了绿色之外, 很少用别的过渡性中间色。经过精心调配的色调鲜艳而且和谐,有 着别具一格的美感。
撒尼人传统挑花图案大体上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以十字绣为主 的、具有一定抽象性的几何图案,比如三弦花、八角花、八瓣花、 太阳花、羊角花、蝴蝶花、四瓣花、八瓣花、狗齿纹、火焰纹、跳 脚纹、石榴纹、青蛙纹、树纹、蕨草纹,以及一些简单的菱形、三 角形、条纹等。第二类,以平绣为主的,较为细腻柔和的写实性花 卉图案,取材于现实生活环境中的花草纹样,如山茶花、杜鹃花、 石榴花、荷花等。第三类,镂空贴花为主的,较为粗犷的抽象性图 案,主要有云纹、波浪纹等。
独立且完整的三弦花或八角花图案,是撒尼挑花的主要图案,各种条纹、羊角纹、菱形纹装点在周围,形成或方或圆的整体图案,工 整对称,简洁明快。另一种形式是由若干相同的图案花纹并排相 连,拼接组合成具有相当宽度的长条状挑花图案,并在 上下 两侧加 以各种条纹的简单装饰,整体图案具有循环往复、连续不断的视觉 效果。他们在胸襟、环肩、围腰、背披上,多运用同一色系的线,如 大红、红、玫红、暗红、浅红,绿、深绿、暗绿、浅绿等,利用色彩 的明暗深浅组合成图案,花瓣纹以不同色彩的运用,自然形成花瓣 间的层次感,既统一又有变化,图案惟妙惟肖,多姿多彩。对比色是 彝族妇女常用的配色方式,如红配绿、黄配紫等,主花与次花色彩不 一,对比强烈,之间用一些中和色过渡,整个图案布局繁褥而不紊 乱,华丽而不轻佻。

2008 年,彝族撒尼挑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其实,我并不希望彝族撒尼挑花迅速壮大成为规模产业,更不希望 它变成一种廉价的旅游商品。一种工艺,一份传承,如果人们没有 真正从心底里敬畏它,也就不会珍惜它。彝族撒尼挑花应该是一种 稀缺产品,一种独一无二的手工作品,一件慢工出细活的艺术品, 且每一件产品都不可复制。我希望它平静地、不受世俗打扰地、缓 慢而幽静地渲染自己的那一份美丽,独守着那一份寂寞,不被商品 社会的世俗所打扰。
然而,希望只是希望,要把希望变成现实,既需要政策的支持,资 金的扶持,又需要几代人的坚守。
在这样一个浮躁的年代,很难很难。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一石破天动四方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