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神的私密谶语
真性弥漫的摩崖石刻
看见摩崖石刻群,看见那些以篆、隶、爨、魏碑、楷、行、草各体 书写的字体,我想起盛唐气象,想起那个人性充满震撼力、个性得 到极大张扬的特殊岁月,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 落纸如云烟。怀素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目光聚焦在那些石 刻上,心绪山高水长,物象万千。
零星遍布于大、小石林景区内的摩崖石刻,为东汉至近现代刻立、 绘制的作品,数量多、体量大,最大的石刻高近四米,最小的只有 三十厘米。石头和人的狂欢,诗与书法的比美,喀斯特自然景观与 艺术的呼应,汇聚成挥洒豪情的舞蹈。这些石刻,无视理法无视说 教更无视规则,是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的绝艺,是妙 笔生花的另一个朗朗乾坤。
那日是个阴天,太阳一半藏在石林之后,一半落在摩崖石刻上,一 笔狂草满壁纵横,清风明月无语东流。篆体、行书、隶书、楷书、 草书、魏碑体、小爨体……书法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少年激 情,有中年沧桑,有志得意满,有江湖逍遥。精细的雕工与喀斯特的独 特神韵相互呼应,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在很高的人文、 艺术、历史和文物价值之上,更提升了自然石林的文化内涵和人文 气息,提高了旅游观光的价值。在行云流水的线条和雷霆万钧的点 画之中,依稀看到庄子乘物以游心的逍遥自在。
民国二十年(1931 年)春,在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题“石林”二字 后,石林题刻蔚然成风。1962 年 6 月,时任全国人大常 委会委员 长的朱德到云南视察边防工作,从河口经建水视察边防返回途中, 顺道游览石林,挥毫题写下饱蘸笔墨、紧劲联绵的八个字:“群 峰壁立,千嶂叠翠。”字体刚劲有力,真正是一笔而成,气脉通 连。其中潜含着长期的书法造诣,也隐藏着深厚的文化修养。
石林摩崖石刻群题词内容脍炙人口,书法造诣较高,循环超忽, 雕刻精湛。笔画牵连的游丝或如飘风,风吹欲绝而不绝;或似枯 藤,袅袅枯藤万丈悬;或笔触奔放豪迈,天马行空;或遗世高蹈, 潇洒神游,成为石林风景区中的石刻艺术珍品。
天然,纯粹的天然。天然源于性情,我体会到书写之人胸襟中流出 的豪情。周钟岳跋语: “路南城西南三十里有大叠水,岩高千刃, 瀑布飞流。或云可以设发电机,其力当不亚于海口。今岁春间,云 南省政府主席龙云公志舟来往巡视,路经城东李子箐,见怪石嶙 峋,如千队万骑,从立奔麟,心甚异之,因题石林二大字以志。归 而告,予考路南县志,石林旧有此名,龙公所题,恰与巧合。前州 牧蒋元楷、学正张端亮曾作石林歌以张之,而其名未甚著。今得龙 公品题,则此石当与三品九华并著云壤云。中华民国二十年(1931 年)五月剑川周钟岳记。”这样的行文,颇有岁月流逝的叠嶂之“气骨云根,至性存存,南天稽柱, 持重无言。”这是 1942 年,云 南省财政厅厅长陆崇仁在石林崖壁上的题刻。铭文: “民国壬年, 大军云集,飞粟挽刍,不遑宁处。本年田赋征实,收实物随赋军 粮,全省共有四百万公石,占农民岁入之大半,负担苛重,为前古 之所未闻!有支持抗战,事北得已,然不躬亲各县善为开导,不易 集事,秋末道经路南,县长罗君子谦,云大附中校子杨君春洲,邀 余游焉。耽耽征夫,感而题词。”
当时,中国远征军十万人齐集云南,将沿滇缅公路进入缅甸对日作 战,抵御日军对滇西的进攻。路南县城的魁阁周围也搭起了援战的 美军帐篷。时任财政厅厅长的陆崇仁,正忙于在全省征收赋税以供 军需,因此也顺便游览了因省长龙云的青睐而声名渐震的石林。连 年的抗战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那一年的赋税,全省为四百万 公石谷物,占农民年收入的一大半。陆崇仁感叹:“担负奇重为前 古之所未闻! ”面对素有“天下第一奇观”之称的石林,面对那些 矗立苍穹、沉默凝重的剑峰石丛,陆崇仁心有所动,瞬间将日常所 有的矜持彻底丢开,以书法的狂欢,将“气骨云根,至性存存,南 天稽柱, 持重无言”一挥而就,表达出对勤劳质朴的石林劳苦大 众的由衷赞美。
行走于这片书法的世界,有恢阔而高翔的自由翻飞,有急风夹骤雨 的不可遏制,亦有放荡且不羁的情态气势。品字如品人,我看见提 笔抒思的他们,在挥洒中放浪形骸。或一缕黄昏斜阳,凝视千刃石 峰思如泉涌;或在笔酣墨畅之中,缓缓追慕古人;或一壶浊酒自 由挥毫之际,相约切磋书艺。时光在岩石纹理中一点一点逝去,静 水深流,书影笔墨,胸中丘壑尽托明月清风,笔墨酣畅终成千古流芳。
群岩涌翠——那绿芭蕉仍在,叶脉上的雨水一滴滴涌入昼禅。石 气,和着春气,还有书卷气,自然流淌。
此间得少佳趣,何处更寻桃源——隐逸、恬淡而内敛的心境,既有 雍容又有淡定。
磊落万古——那笔法是激 情式、爆发式的,人格美和艺术美浑然一 体。
峭壁飞云 —— 一柄有着八面豪气的寒光长剑。
避秦疑无地,到此别有天——书法气息里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洒脱情 怀。
且住为佳——夜宿石林、峰山饮酒的不羁。 无欲则刚——含而不露、厚积薄发的美学境界。 异境天开——酒神精神和散淡胸襟的闲适。 彩云深处——风行水上的自然和逸趣。
磅礴凌云——李白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顶天立地——力量型的壮美与飘逸。
玉树琼林——如亭亭净植之莲,结体不蔓不枝。
徜徉在这些石刻当中,跨越时间的邈远,尽情品味那些笔墨的前 世今生,如饮中八仙醉卧垂帘,如月下白马驰骋纵横,文质彬彬尽显, 清逸率意尽抒。“超以物象,得其环中”,或许就是这种感觉了。
韵味绵延的石林石画
午后的光线带有一种若有若无的不确定性,我就在这样不确定的光 影里,邂逅了石画。山水相映,秋水芦花,草香暗度,鸟声啁啾, 画家从石林地区天然的石头和天然的彩沙里,玩味出一份别样的意 境。
捧一杯热茶细细观摩,心境聚如蚕丝,散如烟霞。
来自二亿七千万年的天然石头,历经三亿多年光阴的天然彩沙,吸尽了天地万物之灵气。它们被画家精心挑选而来,加工切割,清洗 分筛,再通过其他几十道程序,最终以艺术的手法,独运的匠心, 制作成绝无仅有的艺术珍品。那些纹理和色彩别具一格的石块是画 中的脊梁,因为它们的加入,整幅画立刻有了灵魂,有了返璞归真 的诗情与画意。艺术家的情感深深隐藏于石画当中,让人们从画中 去看到、感受到、触摸到,石画本身,亦成为画家情感的产物。
眼前这些石画,是石头收藏家、雕刻艺术家满华为先生与民间艺术 大师一起,潜心创作出来的神奇艺术形式,熔绘画、雕刻、剪贴等 多种艺术手法于一炉,创作载体独特,绘画工艺新奇,前无古人, 标新立异,是对中国乃至世界绘画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在艺术形式越来越多被创新的时代,不一定每件艺术品都符合人类 的审美。作为一件优秀的艺术品,不仅要有情感的表达,更要有审 美的追求。石画独树一格的美学力度,颠覆了人们关于绘画的传统 观念,树立了一份崭新的审美意趣。它的出现,既是一种新兴社会 现象,也是一种全新的社会事物,影响着人们的文化、精神和生活 的视角,也影响着人们的世界。因为石画的诞生,绘画艺术变得愈 发多姿多彩,世界的万千变化充满了另外一种美。
中国绘画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和 崖画。那时的原始绘画技巧虽然幼稚,但已掌握了初步的造型能 力,对动物、植物等动静形态均能抓住主要特征,用以表达先民的 信仰与愿望,对生活进行美化装饰。石画的返璞归真在于取于天 然,贵在自然,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它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 之中,既有油画的效果,又有国画的神韵,技法上不单纯拘泥于传 统绘画,更强调生命力。石画的材料源于自然,以自然表现自然, 用对象描绘对象,将灵魂赋予石头,将艺术生命给予石头,可谓匠心独具,其妙无穷。
石画中所用的石头,每一枚每一块,都是艺术大师历经千辛万苦搜 集而来。面对这些天然石头,画家经过独具慧眼的精挑细选,借助 大自然独特的自然景观,经过苦心孤诣的艺术构思,巧妙地布局在 画中。它建构出的独特透视效果,大胆而自由地打破了时空限制, 既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又兼备丰富的想象力。出色而大胆的技巧与 手段,不仅使石画独具艺术魄力,也因其不可复制,而成为收藏界 的宠儿。
相较于西方的油画和中国的其他绘画形式,石画的层次更加鲜明, 凹凸更加有致,具有动态性与情节性,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独占鳌 头。鲜明的立体画面韵味无穷,或将自然山水与艺术融汇统一,达 到天地人合的艺术境界;或生动塑造现实、历史、神话人物形象, 如叙事诗一般楚楚动人;或抒发不求形似无求于世的文人情怀,超 脱写意;或倡导师造化、法心源之人品画品的统一,禅意十足。石 画的画风气魄宏大,韵律流动,既有粗犷豪放,又有细密瑰丽,内 容丰富博杂,形式多姿多彩。
石画堪称艺术界的一朵奇葩,不受世俗的束缚,敢于打破时空,超 越时代。一幅精妙绝伦的石画,能够令人顿时置身于自然山水的风 光旖旎当中,一块石头一张画,一款石头一尊艺术品,一幅石画一 首美丽诗篇。每一幅石画都是大自然的缩影,从中能够看到浓墨 重彩的大自然主题,看到注重精神状态刻画的意志,看到气质表现 的意识流,还看到将绘画情趣与诗、书、印有机融为一体的独特样 式。神来之笔,鬼斧神工, 自然山水和艺术融汇统一 ,奇思妙想, 创意非凡,天地人合的境界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