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要,但父母却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很多时候,尽管我们对孩子付出了百分百的爱,可是,我们的表现却不能让孩子感到满意,甚至连自己都会感到相当不满意。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孩子的心理和特点,绝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否则,就会事与愿违,导致孩子自卑、自闭、不自信,甚至因此毁掉孩子的一生。所以,作为父母,我们爱孩子,但我们更应该懂孩子!
1.教育孩子,首先必须了解你的孩子
父母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值得信赖的人,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天职,要想教育孩子,首先必须要了解孩子的类型。
1.认知型的孩子
如果您的孩子属于认知型,那就比较适合运用美式教育法,平常要以朋友的方式来对待他。与孩子沟通时一定要以理服人,千万不能让孩子感觉你在以大欺小,以势压人。你对孩子有某些想法或要求时,可以以商量的语气说出来,比如说,小宝,妈妈觉得这件事这样做会好一点,你看是不是?或者说,妈妈觉得这衣服比较适合你,你觉得怎么样?这样,孩子的想法会得到尊重,同时,也调动了孩子动脑思考的积极性。
此外,认知型的孩子大多内省能力比较强,所以在他们犯错误的时候,可以先诉诸情感,比如说“你这样做,妈妈很难过,很伤心”之类的话。
当孩子犯错时,看到妈妈不开心的样子但却并没有责怪他,就可能会自我反省,而且犯错后的抗拒心理也会相应降低,接下来的说理就会很顺利,孩子一般也不大会再狡辩了,也可以有效地避免亲子之间发生冲突。而且一定注意不能用“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之类的字眼。家长如果能经常说一些“你这样做,我怎样……”之类的话,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应当给予鼓励,而不是嘲讽,多说“你现在做的已经很好了,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还不如你呢!”及时的鼓励是很必要的,千万不能说“你怎么这么笨啊,这么点小事都做不好。”因为这样说话对孩子的打击是很大的,容易导致孩子形成胆小懦弱的性格。
父母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值得信赖的人。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怎样去爱,如何去教育却大有讲究。任何情况下,家长都不应该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和方式去伤害孩子……
2.模仿型的孩子
模仿型的孩子,一般模仿能力都很强,只要他感觉好玩或有兴趣的事物,不论好坏,他一律都会学,所以这种类型的孩子须慎重选择玩伴,而且要及早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的,是该学的;什么是不好的,是不该学的。孩子处于这个阶段,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最多,所以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不要在孩子面前有不良的言行,以免孩子有样学样。对于平时表现好的孩子,要多给予鼓励夸奖,使孩子对好的事物加深印象,养成良好的习惯。另外,多给孩子读一些伟人传记、历史典故以及寓言故事,给孩子树立榜样,都能很好地规范孩子的行为。
3.逆思型的孩子
如果您的孩子属于逆思型,那么恭喜您,虽然您的孩子的一些行为可能显得与常人不同,但他却拥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具有发明家的潜质。如果家长能掌握孩子的特质并用适当的方法去引导,那么以往那个令你头痛的“爱找麻烦”的孩子也会很容易地朝着你规划好的方向前进的。本类型的孩子思维方式与常人不同,常常以我们意想不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有时候会让家长、老师觉得很好笑。
其实这只是孩子与我们成人看事物的角度不同而已,并不代表孩子的见解或行为有错。所以做家长的,一定不要轻率地斥责孩子,而是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以宽容的态度给予孩子理解和引导,绝不应该不尊重孩子的意见,强迫孩子顺从大人的意愿。
建议家长采取以下方法:以激将法刺激让孩子向相反的方向活动。如对他说:你不做这件事,不是因为你不想做,而是因为你根本做不到;以积分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奖惩,达到要求时给予奖励,反之则给予处罚。与孩子协商制定一种合理的管理奖励办法,以激发孩子的主动性。
在孩子的头脑中并没有成人的那种“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概念,经常会有懒散、懈怠或者拖拉的现象发生,这就要求父母能够观察孩子、了解孩子,想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来帮助孩子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以利于孩子积极应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挑战。
4.开放型的孩子
开放型的孩子,拥有开放性思维以及大量吸收知识的能力。家长可以大量地教给孩子各类知识,不要怕孩子吸收不了,也不要担心孩子太小,会感觉累,正常情况下孩子都能很轻松地吸收、消化大量的知识:0~10岁是孩子学习的最关键的基础期,此阶段对孩子的培养意义特别重大。开放型孩子的缺点是学习主动性不够,大多都是被动学习。如果家长陪同学习、一对一地对孩子进行辅导,效果会很不错。总之,只要你加大培养的力度,孩子的潜力就会被挖掘出来,孩子的智力和各种技能就会有一个长足的发展。
你到底了解你的孩子多少?你知道孩子最不喜欢什么?最爱的又是什么?如果不知道答案,那么从现在就开始去了解。
2.做孩子的知心辅导员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先来看看一位家长的话:
曾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女儿放学回家后的话题变了。她常常说,谁谁又买了新文具,谁谁又穿了新衣服,谁谁家有车,谁谁的父母多有地位。
记得那年冬天的一个周末,难得我和她爸爸都有时间,天气又好,我们一家三口回了一趟农村老家。在准备回城的前一天,天气突变,飘起了雪花。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决定周一一早雪停后再走。孩子的表叔开着一辆小货车送我们回家,怕影响孩子上课,便开车直奔学校。当车刚行驶到学校路口时,不知怎的,孩子偏不让把车开到校门口。因天气很冷,孩子的表叔坚持要把车开到学校门口,但孩子执意要下车自己走。争执不下,我想这里一定有什么原因,当着她表叔的面不好深说,便决定先随她去。
下午她放学回来,我问她原因,起初她不说,经再三询问,她才说:“别的同学坐的车都是小卧车,哪像我坐着拉货的车上学,让同学看见多难堪,他们谁都得拿我开玩笑。”听了这话,我真的生气了,小小年纪的她怎么会有如此的虚荣心,这是从哪儿学来的!二叔为了她,影响半天的工作不说,还冻了半天。我气呼呼地对她说:“小小年纪,居然比起车来了,你怎么不比比学习?说到底还是嫌你父母没本事啊!”孩子听了这话,哭了。我没理她,心想她也该好好想想了。
可是,夜深人静,当我躺在床上时,我却失眠了。孩子长大了,她开始有自己的思想了。孩子固然有她不对的一面,可这不能全怪她,社会、周围环境,都对她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再者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她也是希望过幸福的生活,渴望父母事业有成。我对她的关心还是不够,今天的事,我处理得也不冷静。于是,这以后我抽出时间,常和孩子谈心,告诉她,生活是自己创造的,要想生活好,得靠自己努力。父母的一切只能是父母的,不属于孩子,拿父母的成绩来炫耀是不对的。那时孩子还小,似懂非懂,我就给她讲松下幸之助的故事,带她看电影《居里夫人》,我希望她能懂得我的良苦用心。
同时,我更加倍地投入工作,几年来,我从一个普普通通的个体劳动者,成为区里最年轻的个协理事,参与区里的建设。我和孩子一起为希望工程捐款。在这点点滴滴的琐事中,孩子变得懂事了,她开始理解了我的忙碌,理解了做人的一些道理。不再为一点小事掉眼泪,她开始热衷于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找到快乐而不再总缠着我。她还学会了关心人,后来,她担任了班干部,并为组织好每一项活动而开动脑筋。看着她的忙碌,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作为家长,一定要明白,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充满了纯真、善良、浪漫。但是,除了学校、家庭、社会的正面影响外,社会的负面效应如攀比心理、虚荣心理、浮躁心态等也时刻冲击着孩子稚嫩的心灵。另外,独生子女的特有问题,如孤独、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性差、情感脆弱等等也常常困扰着他们,影响他们的成长。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子女对父母的情感分两个层次,一是感激,一是敬佩。当我们给予孩子的仅是衣食住行的物质满足时,我们得到的只能是感激;当我们给予孩子的是更深层次的精神满足时,当孩子能从我们身上学到坚韧不拔、积极进取、乐观豁达的品质时,他们回报我们的将是敬佩。
要做孩子的知心辅导员,家长应该知道:
1.辅导者与被辅导者的关系应该是朋友似的平等关系
由于孩子的生活经验有限,所以他看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会受到限制,再加之其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建立,所以在更多的时候需要家长辅导。但是辅导的前提有两个:一是要对他的所思所想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使家长的辅导更加有针对性;二是合作态度,辅导者与被辅导者的关系应该是朋友似的平等关系,孩子可以反驳、可以提出质疑,大家对事不对人,不主张把关系变成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
2.避免把我们的意识强加给孩子
无论怎样都要避免把我们的意识强加给孩子,把辅导变成了教导,进而又把教导变成教训。
3.要讲究方式、方法,还要了解孩子的心理
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然而要做好第一任教师,上好每一堂课,可绝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爱心、责任感外,还要讲究方式、方法,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并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得到孩子的尊重。
4.遵循孩子自省自悟的过程
父母们经常会急于教训孩子,这样做就忽略了一个重要过程,那就是孩子自省自悟的过程,这时候特别需要父母们的耐心。同时还要有思想准备,有时候一次两次的交谈沟通还不足于让孩子明白真正的事理,我们要清楚这个过程可能会慢一些,所以千万不要嫌孩子反应慢、不聪明,更不可以由此就说他是个笨孩子,那种嫌弃的态度会影响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
惟有感受孩子心中的声音,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3.家庭战争——孩子的灾难
充溢着温馨、爱意、亲情的家庭氛围是一个无声的课堂。看看下面一位同学的日记,我们不难了解孩子的心声:
我爸爸又和我妈吵架了。我爸爱喝酒,喝多了就骂人,有时还打人。这两年他们单位效益不好,连工资都发不出来,所以他的心情很坏。我妈单位的情况要好一些,每月好歹还有几百元收入,说起话来自然厉害,句句都戳到我爸的短处上。我爸就更加生气,更加拼命地喝酒,甚至动手打我妈。我妈也不示弱,又掐又咬,一仗打下来,两败俱伤。我心里特害怕,刚开始还想拉架,谁知不拉还好,一拉,倒挨了我爸一耳光。
我有了经验,碰见这种场面,一定要躲到外面去,任他们闹得天翻地覆。再后来,我就不愿意呆在家里,看他们仇人似的面目,我感到特烦。
后来这事不知怎么在同学间传开了,见了面,就有同学不怀好意地问: “你爸你妈又打架了?”我就非常痛苦,常常躲在没人的地方大哭。别人家的父母都和和气气,为什么我的父母就有这么大的仇恨呢?
我感到很自卑,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即便有些同学是出于关心来安慰我,我也不予理睬。我变得越来越孤僻,也越来越恨我爸我妈了。我的学习成绩当然越来越差,上课听不进去,作业经常不交,哪有心情学呀!
这天,我一看家中气氛不对,当即扔下饭碗,连饭都没吃完,就出了家门。反正上学也没多大意思,我就开始了流浪生活,一直在社会上混了三个月,跑了好几个城市,才被送回爸妈身边。我爸我妈见到我,哭得像泪人一样,后悔不已,说他们今后再不吵架了。我也哭了,我说我多么想有一个温暖的家啊……
在恶劣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在心理上所形成的浓重阴影,将影响孩子的一生。本案例中的这个孩子,由于父母的不和谐,经常发生家庭战争,给他造成了心理伤害,使得他性格孤僻,与别人的交往变得越来越困难,沉重的自卑心理,使他难以昂首挺胸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还有他对父母的仇恨,也是必然的。
在有些家庭中气氛确实是不太友好的,因琐事而争执不休,弄得夫妻关系异常紧张。究其原因,有可能是双方个性都太强,一旦出现矛盾,就互不相让;也有可能是积怨过深,由于过去的一些陈年旧账,使双方矛盾重重,谁也不肯原谅谁;还有可能是家务琐事所引起的,比如分担家务活的多少、处理经济问题的权力争执,等等。
不管是属于哪一种原因,夫妻间出现矛盾,甚至激化为家庭战争,都是很不愉快的事情。如果是两口之家,矛盾也仅局限于夫妻二人;但不幸的是,在三口之家,孩子夹在父母中间,左右不是,束手无策,惶恐不安。
尽管在家庭矛盾、家庭战争中,当事人都要承受相当大的冲击,在工作、生活中处于劣势,但与孩子相比,这些冲击都显得微不足道。初涉人世的孩子对这些纠纷的感觉更敏锐,他们茫然无措,苦苦哀求,但却无济于事。他们希望看到父母的笑脸,感受到父母浓浓的爱,可是看到的却是两张凶巴巴的脸,等到战争暂时平息,孩子甚至还被失败的一方拿来当作出气筒。谁能指望在这样的家庭里会诞生牛顿、爱因斯坦?连一张安静的书桌都放不下,孩子怎么能安心念书?
夫妻吵架毕竟不是什么好事,对孩子、对大人都不利。那么如何避免吵架并打破吵架后的尴尬局面呢?
1.平常不吵架的时候,先约法三章:不同时发火;不摔东西、不动武;不说“离婚”两字。这样不管再怎么吵,只要不伤感情,也就没有化解不开的矛盾。
2.吵架过后,主动伸出手去,并把这种大度视为自身的美德而引以为荣。
3.实在无“台阶”可下的时候,可以请对方的一位亲朋好友来家做客,不说吵架的事,若无其事地度过愉快的时光,等客人走了,不快也就烟消云散了。
4.不要得理不让人。即使明知自己处于上风,也可以诚恳地先检讨自己在吵架过程中的不当之处,然后给对方一个空间,让他一个人静一静;有的人死要面子,明知自己错了也不会当场认错,尤其在双方都讲了过分的话以后,所以要搭个“梯子”,让他缓一缓气,自己走下来。
5.送花、送礼物道歉,这在婚后生活中并不多见。当然,如果知道对方很吃这一套,不妨一试。
6.聪明的人会在吵架之后很快冷静下来,并把吵架中的某些过程当成自嘲的笑话,博对方一笑,一切也就烟消云散了。
7.实在控制不住时,也要尽量避开孩子。这样可以尽量避免给孩子造成伤害。
俗话说:“天上下雨地上流,夫妻吵架不记仇。”事实上,夫妻间的正常争吵并不会伤害彼此的感情,争辩的结果应该是了解彼此真实的想法,达到和谐的目的。一旦雨过天晴,误会消除,美丽的彩虹就会出现,夫妻双方的相互理解就能得到加深,爱也就因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当然这并不包括那些无理取闹、 “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的夫妻,因为频繁的争吵会把婚姻推进泥潭里。有些夫妻吵架只是为了征服对方,控制对方,而且不分时间和场合,蛮不讲理,出言不逊,伤及对方自尊,甚至还把“文斗”升格为“武斗”。如此吵架不仅与爱无关,也与交流的目的背道而驰,最终也必定会伤及孩子,破坏夫妻之间的感情,让家庭“遍体鳞伤”。
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而一个良好的家庭,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