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知道事情是怎么回事,你就可以决定要不要进行配合。共情会告诉你什么时候可以表示同意,什么情况下要拒绝。共情知道怎样设定边界,划清界限。”
任何一种情绪体验都是双刃剑
没有任何一种情绪体验是绝对有益或有害的:痛苦能让我们回 到此时此地的现实之中;内疚能让我们重新检查自己的行为目的; 悲哀会让我们重新评价目前的问题所在,并改变某些行为;焦虑能 引起我们的注意,多为未来做准备;恐惧则能动员起全身心,让我 们保持高度清醒,应付险情……这些痛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 是一种动力。任何一种情绪,如果能被妥善利用,都能让生活变得更好。
共情是一种理解别人的想法、体会别人的感受,能够设身处地 地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可以分为认知共情与情绪共情。 认知共情,是指在没有任何情绪传染的情况下,也能理解他人脑海 中想法的能力;情绪共情, 是指如果你遭受痛苦, 会让我感到痛苦, 让我也身临其境般地体验到你的感受。毫无疑问,共情能够让我们 与人建立深度的连接,拥有更融洽的人际关系,并从与他人的共情 之中收获快乐。可是想象一下,当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完全地敞开自我,接纳他人的情绪感受, 谁也不敢保证自己不会落入崩溃的深渊。
所有认识陈思的人都觉得, 他是一个靠谱的人。读大学的时候,寝室里一共 6 个人,陈思知道每一个室友的秘密,因为他们都曾私 下把他当成了值得信任的“树洞”。他能够理解和吸纳各种人的悲喜,甚至比当事人的喜怒哀乐更强烈。
在身边人看来,有这样一位贴心的朋友是人生幸事。可对陈思 来说,这份超强感受力带给他的,除了朋友获得安慰之后由衷说出 的“谢谢”,更多的只能是独自品尝的苦涩:发生在别人身上的糟 糕的经历, 以及别人传达出的负面情绪, 好像一层挥之不去的薄雾,笼罩着他的生活。
当共情力无法自控,或是超出了身心的承受范围时,对当事人 而言就是一种伤害。美国南加州大学医学院博士朱迪斯·欧洛芙根 据临床观察发现,当共情者被他人的情绪淹没时,他们可能会出现 焦虑、惊恐发作、抑郁,以及慢性疲劳等心理和身体症状。无独有 偶, 《心理与健康》发表的一项研究同样发现,父母的共情能力越强,他们越有可能经历慢性炎症的困扰。
共情力是人与人之间联结的纽带,懂得共情他人有益于人际交 往。但如果共情力太强,也可能会破坏人际关系。相关研究发现, 不少共情力过强的人对社会刺激高度敏感,但他们又无法很好地处 理这些刺激。在这样的情况下,有相当一部分人会选择封闭自己的 感受, 或是对人际互动保持消极的期望。丹麦家庭治疗师杰斯珀·尤 尔曾经把“共情力”和“攻击性”称为存在的双胞胎。共情过度的人总是能够迅速而敏锐地捕捉到他人隐藏的冷漠、拒绝和威胁性,这也使他们给人一种“太敏感”“太容易生气”的印象。
不少朋友感到好奇:为什么有些人会陷入过度共情的漩涡?难道这也是一种人格特质?
相关研究显示,这可能与大脑中过度活跃的镜像神经元有关, 镜像神经元可以通过过滤情绪,来识别和理解对方的情绪。过度共 情者被认为拥有高度反应的镜像神经元,因此会与他人的情绪感受 产生深刻的联结。不过,也有心理专家认为,共情是一种选择。 在高度宣扬共情力的社会氛围下,有些人会因为自己拥有读懂他人 并给予帮助的能力而感到自豪。实际上,这也是在努力地学习察言观色。
在一般人的眼中,高共情能力者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善解人意、 包容性强、情商高,且有很强的责任感与正义感。但从另一个角度 来看,高共情者也可能极度敏感,很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在人际 关系中过度付出、错误牺牲,太在意他人的看法,容易为人际关系和自己无能为力的事情备受折磨,引发焦虑和抑郁。
所以说,共情力不总是一件美好的礼物,善解人意也不是生而 为人的唯一价值。在保有共情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持理性,做真 实的自己,把生命和精力用在值得的事情上,尽量和那些能够滋养 自己、让自己变得开心的人在一起,而不是以来者不拒的姿态去透支生命的能量,沉溺于外界负面的人与事里。
内观:你是一个过度共情者吗
曾在网上读到过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一个有关共情者的案例。
29 岁的西沃恩是洛杉矶人,她在年轻的时候偶尔会感到原因 不明的疼痛。她被精神科医生诊断为患有抑郁症和焦虑症,并出现 严重的惊恐发作反应。西沃恩的情绪很不稳定,医生认为是躁郁症 的缘故,但她自己却坚信心理疾病并不是唯一的原因,她的情绪波动和疼痛与其他人有关。
“如果我脖子或肩膀疼,我就知道有人正在承受很大的压力。 我会给周围的人发消息,看看压力来自谁,有些跟我关系密切的人 会告诉我他们感觉很糟糕。我能感受到我丈夫什么时候在发愁,我 会问他在愁什么,他通常都是先支支吾吾,但最后会告诉我,他确 实遇到了糟糕的事情。”关于这一点,西沃恩后来在阅读“共情者 的 31 个特征”时发现,自己基本符合文中提到的所有特征。这也 让她意外地发现, 自己有时会喜怒无常或刻薄蛮横,是因为接收了他人的能量。
西沃恩的经历听起来似乎有些诡异,让人将信将疑,但它确实 提醒着我们,共情能力太强很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伤害。发表在《情绪》 杂志上的一篇研究提到,研究人员曾经通过提问的方式对 66 名男大学生被试的情商(包括共情)进行测量,如:给被试提供人的面部图像,要求被试回答图片中的人在表达哪一种情感,表达情感的 强度有多强?随后,被试们要在主试面前保持面无表情地发表一小 段讲话。另外,研究人员会在被试做表情之前,测量他们唾液中的压力激素皮质醇的水平。
研究结果现实,共情能力强的学生在接受实验操作后,压力激 素水平上升较多,也就是说他们感受到了更大的压力。同时,他们 唾液中的压力激素恢复到正常水平所需要的时间也更长,这说明他们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才能平复自己的情绪。
过往的不少研究也发现,对他人的情感太过感同身受的人,更 有可能出现抑郁症状。于是,有人就给这种共情能力过强的情况起了一个名字——“过度共情综合征”。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存在过度共情的状况呢?
总能敏锐地捕捉到他人不易察觉的细节
小 Q 因为暂时的经济拮据, 向身边一位要好的朋友开口求助,希望对方能借给她 1 万块钱,两个月后归还。朋友听后点点头,沉 默了几秒钟,答应了小 Q 的请求。然而,在沉默的那几秒钟里, 小 Q 捕捉到朋友脸上闪过一丝迟疑,这让她心里有些不安。回家 之后,她脑海里不停地闪现出那个表情,并忍不住对朋友的迟疑进 行解读,这让她心里萌生了一丝内疚感,总觉得借钱这件事给朋友带来了不好言说的麻烦。
这就是过度共情者的表现之一,总能敏锐地捕捉到他人未曾察觉的细节,并且对捕捉到的细节进行思索和解读。只不过,有些时 候他们捕捉到的细节与当下发生的事件并没有太多的关联,所以他们经常会庸人自扰。
过分地关注他人的情绪变化
大卫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你怎么了”?每当和家人、朋友或同事在一起时,但凡对方在情绪上稍有波澜,大卫立刻就能 觉察到,特别是悲伤、愤怒、失望等消极情绪。在大卫面前,几乎 任何人都没有办法掩藏自己的情绪,哪怕他们表现得很平静,口口声声称自己没事,大卫也能够觉察到对方内心的变化。
被他人的消极情绪卷入难以自拔
邱邱是一位知名的舞蹈演员,每次参演之前都会进行辛苦的排 练。休息期间,助理安慰她说“辛苦了”,邱邱却说 :“我付出的 辛苦和演出的收入是持平的,真正辛苦的是那些伴舞”,为此她还经常出钱买补剂鼓励伴舞们,总觉得她们比自己辛苦。
邱邱还很容易体会到周围人的情绪和感受,并经常性地被卷入 其中,甚至把无关的责任揽在自己身上。比如,未婚夫提出分手、闺蜜罹患重病,她总觉得是自己做得不够好,没能给予对方足够的关心,甚至觉得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离自己而去。有时,就连看一部悲情电影, 她也会入戏太深, 沉浸在主角的消极情绪中难以自拔。
为了取悦对方而牺牲自己的利益
日剧《凪的新生活》中的女主角大岛凪,就是一个特别会察言 观色的女孩。她总能敏锐地感受到他人的情绪,且深受他人情绪的 影响,会不自觉地照顾对方的情绪,无论是母亲、老板、同事、男 友还是陌生人。为了让对方开心或满意,她会努力取悦对方,甚至牺牲自己的利益,似乎对方开心了,她也就“安全”了。这样做的结果是,凪活成了一个不被珍惜、不被善待的讨好型人格者。
在人际互动中,过度共情者很容易成为讨好者,他们能够敏锐 地感受到对方的情绪,并小心翼翼地照顾对方的情绪,无法把自己 和他人的情绪分离开来。为此, 他们经常会受他人的负面情绪影响, 并认为自己要对他人的情绪负责,有责任安抚他人的情绪。这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干扰,他们自己也会倍感苦恼和焦虑。
以上就是过度共情者在生活中的常见表现,你觉得自己有这方 面的倾向吗?如果有的话,也不必沮丧,把它当成一个成长的契机, 它在提醒你需要强化边界意识。在任何一种关系里,个人边界都是重 要且必要的,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负责,不要把这份责任推卸给他人,也不必将他人的情绪和行为的责 任揽在自己身上。我们可以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绪,这 样做的目的是让对方获得心理力量, 去积极面对自身的处境和问题。 给予他人共情的时候,记得把自己的情绪和对方的情绪区分开,要知道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也只需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