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搞”定对手2
书名:好关系是搞出来的 作者:马银春 本章字数:5063字 发布时间:2024-06-29

5.有和气就有财气

市场经济处处充满竞争,但高明的竞争者则懂得竞争的最高境界在于“不争”。没有合作者就没有生意。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之用,和为贵”。“和”的本意是和谐、协调,核心在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在古人看来,天地乃至万物原本浑然一体。所以,人们相互之间应该谋求“和”。所谓“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乃至天人合一,都是在讲“和”的重要性。只有努力具备和之美德,提高自身的和之境界,努力把握和之规律,追求与他人,与事业、自然的和谐,才是成功的不二法门。商人若具备了较高的“和”的修养,何愁不能和气生财?

    陶朱公(范蠡)就深谙“天时、地利、人和”之和谐之道,因此他辅政则政兴,从商则大富。司马迁评价他说:“富好行其德者”,“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有太和。”和气生财是经营的基本功,对顾客笑脸相迎,不欺不骗、以诚经商,顾客自然愿意光顾。如果对顾客蛮横、态度恶劣,自然会让顾客厌烦,不管货物质量好坏,顾客也都不愿光顾了。做生意要做到和气生财、联合经营、扩大规模,通过联合造势才能加大自己在商场中的影响力。由此可见,和气生财利己又利人。

   “和”乃中国传统文化之要求。在生意场上,“和气生财”是真谛。我们都知道,生意人除了要会“买”,还要会“卖”。要想“卖”得好,首先就得和气迎客。对生意人来说,“和气”是一种修为,也是一种经商手段,一定要贯彻在生意的全过程中。

   为建立台塑集团“六轻”厂,“经营之神”王永庆在台湾屡次碰壁。他原拟在台湾利泽县投资,以每公顷600万新台币价格征收了280公顷土地。后利泽县强制收回了土地,单利息一项,王永庆即惨失惨重。有人提出诉讼之议,状告政府当局。王永庆虽为台湾首富,但根据以往和政府打交道的经验,决定忍气吞声、以和为贵,放弃打官司,以节省精力,另谋他途。  

    在市场竞争中,很多企业视竞争对手为敌人,大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之势。其表现,就是不计代价,最后形成过度竞争,大家都没有好日子过。以杀伤对方来获得自己的成长,正所谓“杀敌一万,自损三千”,过度竞争的结果就是大家都无法获得持续成长。在这种意义上讲,企业嗜杀的方式使之难成大器。

  与其相互结怨争斗而导致双方受损,倒不如化解矛盾彼此相安共存。竞争是难免的,但盲目树敌则是愚蠢的。我们说,商场犹如战场,但毕竟不是战场。战场上敌对双方不消灭对方就会被对方消灭,而商场就不是这样,何必非得争个鱼死网破、两败俱伤才罢休呢!

  格兰仕与美的家电收购一事大打口水战,引起一段商界恩怨,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说起两家恩怨,可谓源远流长。当年格兰仕进军空调行业,并且宣布要做中国空调的制造大王,而空调恰恰是美的的拳头产业。同样,美的小家电也进入了微波炉领域,并且做到了全国市场第二,紧跟在格兰仕之后,而微波炉也是格兰仕的核心产业。两家都把对方进入自己的核心产业领域看做是对自己的侵犯,于是,仇恨就此结成。

    其实,不光是格兰仕与美的之间互相视为仇敌,青岛的海尔和海信之间、合肥的美菱和荣事达之间,都发生过类似的不惜代价、不择手段、必欲除之而后快的恶性竞争。

  同行相争只是一个极端的表现,实际上,更多的现象是在同一行业内,大家都杀气腾腾,有的不仅是要除掉主要竞争对手,还要消灭一切对手,一统天下。

  20世纪90年代的彩电价格大战,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大家为了争霸而起。当年的长虹举起价格屠刀,大杀四方。随后创维、TCL、康佳等企业也不甘示弱,纷纷跟进,一时间烽烟四起。最后,大家都无钱可赚,彩电行业成为夕阳行业。

    离因异而起,合因同而生。离中有和、乖中有正、违中有合,此乃客观规律。经商要能够做到异中求同、去离趋合、共存共荣。

   当别人与自己的想法不同时,不可一意孤行、排除异己,而应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市场虽有竞争,但各公司之间并非一定是敌人。同行间为了各自的利益而互相妒忌,似乎已是常情了,由妒忌到倾轧,相互诋毁、相互拆台、大打出手、你死我活……这种低下的、卑贱的、无道的、愚昧的蠢行,全是自我作践的笨法。

    在市场竞争中,为了自己的生存发展,竭尽全力与对手竞争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在竞争中一定要运用正当手段,也就是说,只能通过质量、价格、服务、促销等方式进行正大光明的“擂台比武”,一决雌雄,切不可用鱼目混珠、造谣中伤、暗箭伤人等不正当手段损伤对手。

  做生意时应“风物长宜放眼量”,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市场形势是瞬息万变的,此时可能对甲企业有利,彼时又可能对乙企业有利。不可以一时胜负论英雄,更不可因一时失利而迁怒于竞争对手。

6.以退为进,保全自己

俗话说“三十六计,走为上策”。“退”是最低的姿势,却是最高的方法。古今中外“退”的办法可以说是千奇百怪,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保全自己。

  当前面的路被一座山挡住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是绕过去还是退回去?答案就是绕过去,绕过去虽然要多走一些路,但却能保证到达目的地。

  生活如同战场,在关键时刻,能激流勇进者,是为强者;然能急流勇退者,是为智者。把握好进与退的尺度,这样就把握了人生!因此,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前进的同时还要懂得适时而退。后退是一种做人做事的策略。不懂得后退的人,不但难以达到目的,而且还会被碰得头破血流。

  “盛极必衰,物极必反”,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自古以来,人的进退原本就不是件容易处理的事,尤其是“退”字。进固然是一种勇气,但退也同样是一种智慧。该进时进,该退时退,进退自如,左右逢源者,实属强者中的智者。

     有些人为了财富、为了功利,只顾一路向前争取,即使前面是险坑,跌下去会粉身碎骨,即使前面是一道墙,撞上去会满脸开花,却依然不肯回头。这种做法愚蠢至极。因为他们不知道让自己的脑子转个弯、绕个圈,学着以退为进。有句话叫做“退一步,海阔天空” ,关键时刻退一步,世界会变得更加宽阔。 

  在一个偏僻的农村,有个年轻的农民,他一心想当一个作家。为此,他不懈地努力着。十几年过去了,他笔耕不辍,坚持每天写500字的稿子,而且他都改了又改,精心地加工,然后再充满希望地寄往一家有名的杂志社。但遗憾的是,尽管他很用功,可他从来没有一篇文章发表,甚至连一封退稿信都没有收到过。

  终于有一天,他收到了那家杂志社的一封信,是社里的一位编辑寄来的,信里写道:“看得出你是一个很努力的人,但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你的知识面比较狭窄,生活经历显得过于苍白,文字的驾驭能力也比较有限。不过,我从你多年的来稿中发现,你的钢笔字越来越出色……”

  读完信,一直沉迷于作家梦的他没有感到失落,反而豁然省悟。他决定就此止步,毅然放弃写作,改练书法。凭借着十年磨一剑的毅力,再加上日后的勤奋学习和领悟,终于,他成为有名的硬笔书法家。

     适时进退是一种人生的抉择,有时选择后退是为了造就自我进取的资本。有一首诗形容农夫插秧:“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身处竞争时代,造就自己进取的资本当然很重要。

  一位留美计算机博士学成后在美国找工作。有个吓人的博士头衔,求职的标准当然不能低。结果,他连连碰壁,好多家公司都没录用他。想来想去,他决定收起所有的学位证明,以一种“最低身份”去求职。

  不久他就被一家公司录用为程序输入员。这对他来说简直是高射炮打麻雀——大材小用,但他仍然干得认认真真,一点儿也不马虎。不久,老板发现他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不是一般的程序输入员可比的。这时他才亮出了学士证,老板给他换了个与大学毕业生相符的工作。

  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时常提出一些独到的有价值的建议,远比一般大学生要强,这时他亮出了硕士证书,老板见后又提升了他。

  再过了一段时间,老板觉得他还是与别人不一样,就对他“质询”,此时他才拿出了博士证。这时老板对他的水平已有了全面的认识,就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这位博士最后的职位,也就是他最初理想的目标。

  以退为进,由低到高,这既是自我表现的一种艺术,也是生存竞争的一种方略。跳高,离跳杆很近,想一下子就跳过去并不容易。后退几步,再加大冲力,成功的希望可能更大。人生的进退之道就是这样。

  以退为进,这种曲线方式,有时比直线的方式更有效。以退为进,“退”并不是目的,只是达到“进”的一种手段,所以后退的幅度要适当,必须以达到“进”的目的为前提。退的程度不够,则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程度过大,则可能一退而不可收,成了大逃亡。

  应用以退为进策略的前提,是对自身优势的判断和对此时整体环境的判断。首先必须搞清楚此时你在竞争中所扮演的角色、角色的分量和可替代性的大小。其次,要判断没有你对整个环境所造成损失的大小。再次,要判断你退出产生的损失有多大,你能否承受,能承受多长时间。

   除了要判断自身的优势外,还必须去判断退出后再进入带来的收益,及对再进入竞争的预期收益的估计。很明显,如果预期的收益不能够比退出前更丰富,应用此策略就是错误的。对预期收益所带来的附加收益进行评估,要至少能弥补你退出期间的损失和退出造成的预期损失,这也是你是否选择退出的标准。

  如果你确定此策略带来的预期收益是足够的,那你就得选择退出的时机和退出的策略,以及进入的时机和进入的策略了。

7.宽容是一种美德

在与对手交往时,如果因为一些无谓的利益而使双方“拳脚相向”时,我们不妨退一步让让对手。 

     宋朝时的尚书杨玢,在年纪大了后便辞职居家,无忧无虑地安度着晚年。他家住宅宽敞、舒适,家族人丁兴旺。有一天,他在书桌旁,正要拿起《庄子》来读,侄子突然跑进来,大声说:“不好了,我们家的旧宅地被邻居侵占了一大半,不能饶他!”

    杨玢听后说:“不要急,慢慢说,他们家侵占了我们家的旧宅地?”“是的。”侄子们回答。

    杨玢又问:“他们家的宅子大还是我们家的宅子大?”侄子们不知其意,说:“当然是我们家宅子大。”

    杨玢又问:“他们占些旧宅地,于我们有何影响?”侄子们说:“没有什么大影响。虽无影响,但他们不讲理,就不应该放过他们!”杨玢没有说话,只是笑了一下。

    过了一会儿,杨玢指着窗外落叶,问侄子们:“那树叶长在树上时,那枝条是属于它的,秋天树叶枯黄了落在地上,这时树叶怎么想?”他们不明白含义。杨玢干脆说:“我这么大岁数,总有一天要死的,你们也有老的一天,也有要死的一天,争那一点点宅地对你们有什么用?”这下侄子们明白了杨玢讲的道理,说:“我们原本要告他们,状子都写好了。”

    侄子呈上状子,杨玢看后,拿起笔在状子上写了四句话:“四邻侵我我从伊,毕竟须思未有时。试上含光殿基望,秋风衰草正离离。”

    写罢,他再次对侄子们说:“我的意思是在私利上要看透一些,遇事不妨退一步,不必斤斤计较。”

  杨玢的邻居在得知此事后,羞愧不已,不仅不再怪杨家,还主动地退回所侵占的土地,双方在原有的基础上,在两宅之间开辟了一条大路,给当地人的交通带来极大方便,一时成为佳话。

   宽容对手是最高尚的品德之一。见到别人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替他掩藏几分,这会减少一个对手。

    南宋有一个叫沈道虔的人,家有菜园,种有萝卜。这天,沈道虔从外面回家,发现有一个人正在偷他家的萝卜,他赶紧回避开,等那人偷够了走后他才出来。又有一次,有人拔他屋后的竹笋,沈道虔便让人去对拔竹笋的人说:“这笋留着,可以长成竹林。你不用拔它,我会送你更好的。”后来,他让人买了大笋去送给那人,那人十分羞惭,没有接受,沈道虔就让人把大笋直接送到了那人家里。

沈道虔家贫,常带着家中小孩去田里拾麦穗。偶尔遇上其他拾麦穗的人相互争抢麦穗,他就把自己拾到的全部给争抢的人,使那些争抢的人非常惭愧。

  曹操的曾祖父曹节素以仁厚著称乡里。一次,邻居家的猪跑丢了,而这头猪与曹节家里的猪长得一样,邻居就找到曹家,说那是他家的猪。曹节也不与他争,就把猪给了他。后来邻居家的猪找到了,知道搞错了,就把曹节家的猪送回来了,并连连道歉。曹节也只笑笑,并不责怪邻居。

    这两则故事里的古人,都为“别人不好处”掩藏了几分。沈道虔和曹节表面看来,无是无非,甚至显得窝囊懦弱,但实际上,却显出了他们宽大厚道的为人。偷萝卜拔笋争麦穗,是不好的行为,但也是人穷家贫的无奈,何必深责?替他掩藏几分,反倒能使他自惭改过。邻居错认猪,尽管有自私的一面,但失猪对一般人家也毕竟是大损失,情急之下错认,也可以理解。古人一心为他人着想,宁可自己吃亏,正是胸襟宽阔、与人为善的体现。

    没有根据,就别随便猜疑他人,即使这个人是我们的对手。这表明了我们对对手的基本信任,也体现了我们仁爱宽厚的博大胸怀。如果你能这样做的话,那么即使和你有极大矛盾的对手也会对你极为尊重,即使你在某些地方得罪了他,也很可能得到他的原谅。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好关系是搞出来的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