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很快时间就到了中午,外面的太阳挂在中间,客厅内的王锵,朱元璋,朱标以及李善长坐在里面。
朱元璋一次一次的将竹筐内的奏折递给王锵,听听王锵的处理意见,王锵则一次次的说出自己的观点以及处理办法,每次朱元璋,朱标以及李善长对于王锵的处理办法不理解的时候,都会进行询问,王锵也会一一的回答解释,每次解释都会让他们大吃一惊,不是因为恰到好处就是因为是一个很新颖的观点。
“哈哈哈大侄子,还有……”
朱元璋还没说话,王锵就直接打断了朱元璋的话说:“怎么还有,这些五六个奏折还不够吗?”
“哈哈哈大侄子,我拿的比较多,而且,大侄子看问题的角度很新颖,也很实用,真是一个治国之才啊。”
“好了,这些就够了,剩下的你就让我们的皇帝自己解决。”
“哈哈哈大侄子,皇帝也不是能解决所有问题的。”
“皇帝不是有很多大臣吗,交给他们就好了。”
说到这,朱元璋就很生气,看着李善长就说:“哼,那些人写文章是好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没有,就是一群吃白饭的,跟大侄子比起来,他们就是废物。”
“叔父,朝廷也有很多能人的,比如李善长,曾经的刘伯温,能力都是不错的。”
听到刘伯温的名字,朱元璋叹了一口气说:“大侄子啊,咱也觉得刘伯温有能力,可惜啊,刘伯温早在几年前就死了。”
王锵看到朱元璋伤心的表情于是说道:“这也没办法,官场如战场,刘伯温死亡是必然的结果。”
听到王锵说刘伯温死亡是必然的结果,那么朱元璋就好奇的问到:“哦!大侄子你怎么那么说呢?”
“叔父,刘伯温是御史中丞,同时也参与修订大明律,主张严明法纪,因此刘伯温在朝堂上对于违法行为绝对是依法惩治,但是这在官场上会成为其他人的敌人,所以后来皇帝让胡惟庸独揽大权之后,胡惟庸首先要处理的就是刘伯温,就算当时刘伯温已经半隐退朝堂,可是胡惟庸以及其他人肯定不会放过他,所以刘伯温最后的结局其实是注定的。”
朱元璋听到王锵说的,瞬间注意到不对心里想到“这小子潜意识不是说是我害了刘伯温吗。”
“大侄子,你这意思是皇帝故意让胡惟庸独揽大权,然后刘伯温才被胡惟庸害死的,所以你这意思就是咱们的皇帝害死了刘伯温?”
“这个皇帝是有一部分原因,皇帝为了朝堂平衡,自然会用刘伯温去遏制李善长以及武将等人,但是这有一个问题,就是刘伯温就成为武将以及李善长等人的眼中钉肉中刺,所以刘伯温最后的结局早就被我们的皇帝所决定好了。”
王锵说完心里想到“按照明史记载,皇帝去看过生病的刘伯温,刘伯温说了胡惟庸给自己的带的药,自己喝了后越来越严重了,但是朱元璋没有说什么,只是让刘伯温好好养病,根据这一记载,有一部分史学家认为胡惟庸害死刘伯温是朱元璋默许的。”
朱元璋听到王锵的说法,心里有些波澜,随后将手中的奏折放回竹篮内,站了起来,走到门口,看着天空,若有所思。
“叔父,你怎么了?”王锵看到朱元璋站在大门口看着天空,一脸疑惑,好奇的问了问。
此时朱标回答道:“表弟,父亲有心事,刘大人的死,让父亲心里内疚。”
“内疚,怎么了,莫非叔父和刘伯温认识?”
“是的,父亲和刘伯温认识,而且关系非同一般,所以刘伯温一死,父亲就很伤心。”
“哎,这也是没办法,结局已经注定,非人力可为,既然已经发生了,那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如何避免这样的情况。”
“那表弟如何避免?”
“其实历朝历代,党争是在所难免,作为皇帝所要做的就是保持平衡,但是要注意的是,文官不可以掌控朝堂大权。”
“为什么?”李善长听到王锵这样的言论,于是好奇的说:“历朝历代当然是文官治国,武将守卫国土。”
“哈哈哈这位门客,文官固然治国,但是文官墨守成规,皇帝一打算改革来改变国家的现状,文臣就会为了自己的利益用祖制来阻止皇帝,让皇帝放弃改变的想法,同时文臣也迂腐与无能,善于推脱责任,不敢自己担责,在历史上,一旦国家处于畏难之际,文臣不是投降就是背叛,很少有忠心耿耿的守卫自己的国家和皇帝,对于文臣而言,只要自己的利益没有受损,不管谁当皇帝都是一样的,一旦文臣掌权,文臣就会利用权力,拿着为了国家与皇帝的名义,站在道德上,强迫皇帝同意自己的主张,让皇帝听取自己的意见,如果不同意,文臣就以死相逼,这样自己留下敢于直谏,不畏皇权的美名,而皇帝就留下暴君的恶名。”
“可是,历史上也不乏为国捐躯的文官,比如文天祥,不得已背着皇帝跳海自尽,不当亡国奴。”
“确实,文官也有爱国的,但是在茫茫历史中,这样的文官又有多少。在历史当中,一次次改革,又有多少利益集团联合起来反对呢?”
李善长说不出话来了:“这……。”
“所以咱们的皇帝有一点做得很好,那就是用武将集团来压制文官,咱们的皇帝知道治国离不开文臣,但是文臣也不可以过于相信,所以用武将来压制文臣,所以建国之初,徐达兼职丞相,目的就是用徐达来监管文臣,刘伯温为御史中丞,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监管武将,这样达到一种平衡,只不过后来刘伯温检察百官,在皇帝的压力下,只能依法查办,不能徇私枉法,所以导致刘伯温成为百官的眼中钉肉中刺,导致最后的结局,但是这也不是皇帝的错,皇帝必须保持朝廷的平衡,所以刘伯温知道,多次向皇帝请求告老还乡,但是皇帝都不同意,目的就是因为只有刘伯温才有能力监察百官,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虽然说刘伯温的死是朱元璋没有预料到的,但是刘伯温最后也会死的这个命运是逃不掉的。”
刘伯走了进来,看到朱元璋站在门口,吓了一跳,说道:“老爷,中午了,饭菜准备好了,打算哪里吃?”
朱元璋此时回过神来,听到要吃饭了,于是转过身看了看王锵。
王锵听到刘伯的声音,这才反应过来,看了看天空,中午了,于是说:“把饭菜端进来吧,我们就在这里吃了。”
“好的。”
王锵站了起来,对朱标说道“表哥,来帮我一下,把旁边墙壁上的桌子搬出来,咱们就在这里吃午餐。”说完王锵走到一旁开始搬桌子。
朱标看了看朱元璋,朱元璋没有说什么,朱标就走到王锵那边,帮王锵移动桌子。
“哈哈哈,又可以吃大侄子的饭菜了,大侄子,我上次吃完就想问了,为什么你家的饭菜口味那么好,从来没吃过那么好口味的,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比皇宫的都好吃。”朱元璋走到吃饭的桌子旁边坐了下来问道。
“这个啊,就是普通的做法,没有什么其他的特别的。”
“但是确实是好吃,味道美味,我从来都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
朱元璋说完还和朱标身后站着的二虎说:“你说对吧二虎,当时你也坐下吃了。”
听到朱元璋说二虎也和朱元璋在这里一起坐下吃过饭,朱标和李善长两个人震惊了,因为在他们两人的眼里,身份等级不同,皇帝吃着饭,作为下人的二虎这么可能和皇帝坐在一起吃饭,但是却在王锵这里,二虎居然和皇帝一起吃饭,这本身就震碎了朱标和李善长两人的三观。
“是的老爷,属下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美食,看起来和我们平常吃的没有区别,但是口味简直比大明的每一户家庭所做的都好吃。”二虎抱拳行礼的回答道。
“你看二虎都这样认为,所以大侄子,告诉你叔父我,你用有什么秘方,做菜居然那么好吃。”朱元璋笑着对王锵说道。
“这样吗,那你需要去问刘伯,我这里的饭菜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刘伯负责,我个人很少下厨。”
“好,等吃完饭我就去问刘伯。”
在几人的聊天的时间里,刘伯将饭菜端了上来,放在桌子上,几个人坐在桌子上开始吃,由于桌子只能让四个人吃,所以刘伯和二虎两个人只能在一旁单开一桌吃。
“来来来,你们尝尝咱大侄子的饭菜,非常香,味道极好,你们从来都没有吃过。”
李善长,朱标两人尝了一下,发现味道真的非常美味,而且口味和自己吃的有所不同。
“真的好吃,比家里的都好吃。”朱标尝了一口说道。
“是啊,老爷,这饭菜真的是天上的美食。”
“好吃吗,那就多吃点,这些也就是一些家常菜。”王锵说道
“大侄子,虽然是家常菜,可是这比我们吃的山珍海味都还要好吃。”朱元璋边吃边说道。
听到朱元璋这样说,王锵此时应该知道为什么他们说自己这里的饭菜好吃了,原因就是他们山珍海味的美食吃多了,一下子吃我这里的家常菜,自然就会觉得是天上的美食,根本就不是我这里的饭菜有什么特殊。
“叔父,既然好吃就多吃点。”
几个人就在王锵的家里其乐融融的享受着平凡的家常菜,此时朱元璋突然觉得,自己找到了家的感觉,一家人在一个平凡的房屋里,几个人一起围在一起吃着饭,聊着天,朱元璋心里非常喜欢这种感觉,如同自己小时候和父母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其实朱元璋非常想念小时候和自己的父母一起生活的场景,虽然过得辛苦,但是感觉到非常的幸福,可是现在自己当了皇帝,既要处理政务,也要对自己手下的人玩心眼,朱元璋其实非常累,但是朱元璋来到王锵这里,每次来都或多或少的有一种放松的,舒服的感觉。
朱元璋看着眼前的王锵,不知道王锵这里到底有一个什么样的魔力,能让自己很喜欢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