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慧眼识人1
书名:中国人的管理哲学 作者:刘洋 本章字数:4506字 发布时间:2024-06-25

 左宗棠曾言:“非知人不能善其任,非善任不能谓知之。”

  作为管理者,“用人”是基本的工作,然而若不能识人,则势必不能用人。所谓“知人”,就是考察、选准人才;所谓“善用”,就是正确地使用人。“知人”与“善任”之间是辩证关系,“知人”是“善任”的前提和基础,“善任”是“知人”的延伸和深化。能够及时挖掘埋藏在人群中的有才者,并让他们闪耀出夺目的光芒,是每一位管理者应当具备的能力。

能者方可得士

  善观人者观己,善观己者观心。

  ——(明)祝允明《读书笔记》

  在“用人”之前,必先要“识人”。而识人这一关,相信很多管理者未必能够做到,或者没有“识”的功夫。只有拥有足够的管理才能,才能在芸芸众生中分辨出栋梁之士。

  管仲是我国历史上最出色的国家管理者之一,但如果不是碰到齐桓公,他的才能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发挥出来。百里奚及蹇叔这两个谁都不想要的老人,一生几乎到处碰壁,其实他们也并不是没有知名度,百里奚便颇具贤名,但一直到碰上秦穆公前,这两位能人根本无法一展长才。即使功利主义态度强硬的商鞅,仍然见弃于当时强大的魏国,魏惠王虽有“尊贤爱才”的美名,却有眼不识商鞅这位盖世天才,以致虽有公叔痤的极力推荐,魏惠王仍然未能重用商鞅,也因而丧失了富国强兵的机会。这说明有“才”而无“识”者,唯有空悲切,郁郁而终也。

  如今有很多公司都在慨叹人才短缺,无法招揽能人贤识。其实,社会上人才多的是,问题是识货的管理者太少;而“招”到了,又不懂得“用”。此外,有很多公司都在浪费人才,只会搞“办公室政治”的高手一个个升迁上去,真正在业务工作上有所长的“老黄牛”却得不到重用。这就需要独具慧眼的伯乐加以甄别。

  伯乐高超的相马本领,就在于他能在万千的马匹中准确地找到千里驹。而管理者识才能力的高下,主要体现在对潜在人才的发现。善于识别潜在人才,才能称得上伯乐。正因为开发潜在人才有相当大的难度,所以要求管理者具有正确的思想观念、高超的管理才能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

  首先,传统的、世俗的观念影响潜在人才的脱颖而出,因此管理者必须要具备正确的思想方法,要冲破传统的思想观念和偏见的束缚,能够透过出身、地位等外在现象而把握人才的内在本质。在选人用人问题上,不能摆脱习惯势力的影响,思维简单化,是典型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

  其次,管理者自身也要具备高超的才能。高明的管理者,因为自己的才能出众,因而往往能在人才初露端倪的时候,先于他人发现人才的真实本领和发展前途。

  齐白石是一代国画大师,他自幼刻苦读书学画,游历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创作了许多美术作品,但最初人们没有认识到他作品的价值。1926年,北平画界名流组织了一个国画展览会,展览大厅显要处挂满了名家画轴,观者如堵墙。而在一个昏暗角落里挂着齐白石的《双虾图》,虾体透明仿佛潜在水中,长须好像在晃动,栩栩如生,可是标价只有八元。当时北平国立美术学院院长徐悲鸿也来观看画展,发现了这幅作品,口称“杰作”,当即买下。齐白石从此名声大振。徐悲鸿能发现齐白石的重要原因在于他自己就是国画界的一代宗师,自己有本事,才能对别人的本事和潜能产生高度的敏感。才干平庸的管理者,不仅搞不好管理,也难以发现真正的人才。因此,要想在开发人才上有所作为,必须提高管理者自身的素质,增长真才实干。

  最后,能否卓有成效地进行人才开发,不仅取决于管理者管理水平的高低,还取决于管理者自身的道德修养。管理者如果私欲膨胀,就会眼界狭窄,抱残守缺,嫉贤妒能。如果为了事业,出于公心,就会视野开阔,冲破条条框框,选贤任能。

  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这句话包含着一个真理,就是人才的普遍性。人才到处都有,关键在于能否发现和认识。作为一个组织,不能总是立足于外,一味到别处去寻求人才,首先应该立足于内部的挖掘。作为一个组织的管理者,更不能只盯着“远来的和尚”,要多留心自己的周围。金凤凰很可能隐藏在鸡窝里,金盆也可能陷入淤泥里。

不可以貌取人

  肤表或不可以论中,望貌或不可以核能。

  ——(晋)葛洪《抱朴子·博喻》

  中国有句俗话,叫“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不能根据外表评价人的品德,不能看相貌估量人的才能;观察外表定是非,不如研究他的思想和他办事的能力如何来得可靠。泰戈尔说得好:“你可以从外表的美来评论一朵花或一只蝴蝶,但不能这样来评价一个人。”管理者在选拔人才的时候,不可以“以貌取人”,而要揭开表面,深入了解人才的真实能力。

  管理者在用人的时候,首先要对所用之人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保证用得其所。心理学研究表明,初次接触的双方,首先观察和注意到的是对象的相貌、衣着、谈吐、举止等外在现象,然后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这些感性材料给对方做出一个初步评价。由于初次接触的时间短,所获得的材料有限,而且都是表面的、感性的材料,因而在判断评价上往往会产生偏差。

  应当指出,认知客体是复杂的。在某些人身上,外在与内在有可能得到较为和谐的统一,但在更多情况下,人的外在与内在是不相统一,甚至是矛盾的,金玉其外很可能败絮其中,丑陋的外表之中很可能怀有一颗善良的、智慧的心。所以,如果不深入探究,就很容易看错一个人。

  同时,认知主体在认识上的差别性和波动性,也是造成第一印象偏差的重要原因。每个认知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水平是有差别的,也就是说,每个管理者对人的评价与判断能力是有差别的。由于管理者的智力与非智力能力不尽一致,导致识人、用人能力的差别。有的管理者善于识人用人,有的管理者则拙于此道。同一个人,认知能力也存在着波动性,此时此地的认知能力与彼时彼地的认知能力往往也存在着差异。由于地位、环境、心境的不同,导致对人的认识与评价的程度的差异,即使是具有识人慧眼的管理者,有时对人的认识也难免带有感情 色彩。比如有的管理者,见到沉默寡言的下属,就断定此人窝囊;见到穿着讲究的人,就以为此人有纨绔之习;遇到下属未向他打招呼,就以为此人目中无人;遇到犯过错误的下属,就认定此人今后还会犯错误,等等。管理者如果凭这样的第一印象去取舍人才,那是肯定会失误的。

  一般来说,对某个人的第一印象好,这个好印象就先入为主,因而对此人的判断,往往是长处多于短处,优点多于缺点;反之,对某人第一印象不佳,以后也就容易忽略此人的许多优点,甚至人为地放大其缺点。心理学上称为晕轮效应。管理者不能成为这种效应的俘虏,而应使自己的思想方法从这种习惯定式中跳出来,力求对人的评价和判断全面深入。为此,应该缓下结论,多加接触和观察,以获得更多的资料,这样做既可以避免能人的流失,也可以避免庸人的混入。对于接触不多的人,管理者要经常自问:是否看到了此人的另一面,自己的所闻是部分还是全部。

  过于注重职称与文凭,是管理者常犯的错误。唯职称、文凭为上,却忽视了了解应聘者的实际水平与能力,在不知不觉中走入了职称、文凭误区。中国IT界领军人物、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 席马云在一次访谈中表示,阿里巴巴现在有两万多名员工,但是他从来没看过任何人的简历。因为简历中虚假的成分太多,念这么多年书,不能证明自己能干什么。他反而很喜欢那种自认为平凡的人,因为这类人愿意去学习,愿意去尝试。马云的这个观点才是深谙“唯才是举”的正确管理思想。

  还有些下属的真实意图被外表的假象所掩盖,而形成管理者认识上的错觉,心理学上称为线索偏差。在许多情况下,线索偏差是拘泥于第一印象的,即表面现象所造成的。某些人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对手握权力的人竭尽恭维之能事,抓住有的管理者爱听恭维话的人性弱点,以假象迷惑人,以假话取悦人。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不论是好人还是坏人,高人还是庸人,管理者都应当采取多接触、多观察的做法。古人云:“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看人,最重要的是弄清其本质、素质,这对于了解下属员工是非常有意义的,也可以说是知人、用人的关键环节。

鉴人不可以偏概全

  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二流之人,能识二流之美。尽有诸流,则亦能兼达众材。

  ——(三国)刘劭《人物志·接识》

  管理者要想识别人才,自己首先必须是人才,这样才会分辨出谁是人才。能不能识别人才,识别什么样的人才,与识人者的素质关系极大。天下难事千千万,最难的是识人。古往今来,在识人问题上,学派纷陈,观点众多。归纳起来,前人的识人办法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着眼于对人性的基本把握,从真 善 美的角度来观察人;二是从实践角度以干事的业绩来识别人,看重干部的经历、口碑和形象;三是服务于特殊时期的目标和特殊集团的利益,观之以才,突出才能。

  对人才的认识一定要全面,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所谓知人善任,既要对上等人才加以引导、提拔,也要对下等人才加以勉励和推荐。如果只重视上等人才而忽略下等人才,那么下等人才最终会被埋没;如果偏重于推荐下等人才而忽略上等人才,那么推荐上来的就不是杰出的人才。因此,在品评人才时,顾全了这三个方面,就会对国家和集体都有利。否则,真正的人才就会从此埋没。如果有出类拔萃的人才,大众是无法进行鉴别的。而一般人都靠采纳耳朵听见的情况来评判他人,以为自己的意见就是正确的,这就是很多人在考察人才时常犯的错误。

  《资治通鉴·汉纪》上记载:东汉平敌将军庞萌,表面上,其人恭谨谦逊,常与刘秀共商国是,光武帝对他非常信任。光武帝对别人说:“可以抚六尺之孤,寄百命之者,庞萌是也。”由此可见,光武帝刘秀对庞萌的倚重。一次光武帝刘秀命他与虎牙大将军盖延一起攻击海西王董宪。因为诏书只颁给了盖延,庞萌陡生疑心而不自安,于是起兵反叛。刘秀得知后气得几乎发疯,亲统大军讨伐庞萌,于朐县斩之。

  “一俊遮百丑”“情 人眼里出西施”,这种以点概全,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全貌,只有从整体来认识人,才能对一个人有比较全面、深刻、真实的把握和认识。光武帝只凭平时的印象,在考察庞萌的为人上看走了眼。所以,作为一个管理者,首先要有识人的大局观,而不能只凭一己的印象来考察人。

  《史记·秦本记》记载:晋献公消灭虞、虢两国,俘虏虞君及其大夫百里奚。晋与秦联姻,以百里奚作为秦穆公夫人的陪嫁臣送入秦国。后来,百里奚逃到楚国宛县,被楚国人抓住做奴隶。穆公知百里奚是个贤人,想用重金去赎,又怕楚国知其身价不给,便降低其身价按照奴隶价格去赎,派人到楚国说:“我的陪嫁臣百里奚在那里,请以五块公羊皮把他赎回来。”楚人便将其囚而送回,这时,百里奚已经是70岁的老人。穆公使人打开枷锁,欢迎他来,并向他请教,二人谈了二天,穆公很高兴,敬佩其才,任之国政,号称“五羖大夫”。

  要正确、科学地知人,就必须从整体知人。一要全面地看人,把人各个方面的表现、情况联系起来,从整体上把握人的本质和主流。不可抓住一点,不顾其余,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二是要历史地看人,不但看人的一时一事,更要看人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三是要发展地看人。人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可能一成不变,绝不能把人“看死”。要注意人的各方面的动态变化和趋势,看到人的潜力及发展前途。四是要在实践中看人,重在表现。要听其言而观其行,不能听其言而信其行。要特别注意人在关键时刻的表现,疾风知劲草,路遥知马力,烈火识真金。

  所以,分辨一个人是不是人才,先要从大局观察,整体全面地审核,再对其定义。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中国人的管理哲学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