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成大事者说话善用底气1
书名:成大事者说话101法则 作者:李博 本章字数:6487字 发布时间:2024-06-29

说话没底气,话语就没有分量。说话的时候,一定要学会运用底气,不要让自己轻飘飘的。通过底气来震撼别人,来取得别人的认同。

29 说话自信,同时谦虚

  成大事者认为,说话自信和谦虚,十分重要。一个自信的人容易取得别人的信任,一个谦虚的人容易取得别人的尊重。自信是人的底气,谦虚是底气的限度。底气过于足,就容易成为自傲。

  历史上的郭槐劝说燕昭王重用自己毫无疑问是自信和谦虚的典型。

  在战国七雄当中,燕国力量相对较弱,究其原因主要是内乱不停,人才匮乏。燕昭王即位之时,正是国家处于丧乱之余,百废待兴之际。为了报仇雪耻,振兴国家,他发愤要把当时各方面的优秀人才都网络过来。

  究竞怎样才能得到天下贤士呢?燕昭王求贤若渴,决心躬亲下问,向智者郭槐请教,请教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招徕贤才。郭槐见昭王心诚意笃,就放着胆量说:“凡是成就帝业的君王,对待贤人都是以师长相待;成就王业的人,视贤者为知己;欲称霸的国君,就把贤者看成忠实的属下;那些连国家也保不住的国君对待贤者则如同奴仆。看来,越是贤明的国君,对待贤者的态度越尊重。”

  燕昭王说:“我的本意是广求贤才,向所有的人学习,可是哪里去找好的老师呢?”

  郭槐对昭王讲了这样一则故事:

  古代有一个国君想以千金的高价求购一匹千里马,三年也未能求到。这时他的一个侍从对他说:“这事交给我去办吧!”国君打发他去了,过了三个月,他回来了,只带回一具马骨。对国君说:“我见到千里马时,它已经死了,我花了五百金,将马骨头买了回来。”国君大怒,说:“我所寻求的是活的千里马,要这匹死马什么用?而且还花费五百金!”那个侍从对他说:“死马还肯花五百金的高价买下,何况活马呢?天下的人必定以为大王是真心要头好马的人,千里马很快就会来到的!”果然,不到一年,先后有三匹千里马被送到这里。

  讲完了这个故事后,郭槐说:“大王若想招纳贤士,请先从我开始。我这样的人都被重用了,更何况那些更贤于我的人呢!他们一定会不远千里而来!”

  燕昭王听完郭槐一席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专为郭槐修建了豪华的宫室,把他当老师看待,各方面都给予特殊优待。昭王爱才的美名远播国内外,四方能者智者、英雄豪杰都慕昭王尊贤礼士之名,汇集到燕国。不到三年,像乐毅、邹衍、剧辛等贤者、谋士从赵国、齐国远道而来。由于燕国群贤毕至,人才济济,终于能够使自己以弱抗强,以小敌大,加入到强者的行列。仅乐毅一人就带兵攻下齐国七十余城,一直打到齐国首都临淄,齐王逃走,缴获珠玉、财宝、车甲、珍器无数。昭王不但报仇雪耻,而且势力之大,令诸侯侧目。

  郭槐没有夸耀自己有多能干,但也没有因此而说自己不能被重用。自己虽然不能干,但是还是希望被重用,原因是既然自己这样的人都能被如此重用,那么比我更能干的人自然会更得到器重。

  历史上,有很多人都毛遂自荐。从后来发展来看,真正自荐成功的人,都是那些自信和谦虚的人。他们对国君说话不卑不亢,原因在于他们能够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将来可以起的作用。

  由于他们能够认识自己,所以绝对不会妄自菲薄,过于谦虚。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能够为国君做点实际的事情。同时,他们也知道如果国君不任用自己,如果自己过于孤傲,很多事情就无法完成,为此他们又比较谦虚。在推荐自己的同时,也保持着谦虚的作风。这种作风决定了他们一定比同时代的很多人都要风光很多。

  在我们日常与人交谈的过程中,学会自信和谦虚是相当重要的。过于谦虚容易被人看不起,人们不愿意和自己交往,有事情也不会相信自己能够为他们完成得很好。过于自信人们往往觉得自己有些傲慢,傲慢的人大概都是嘴上尖利腹中空的,为此他们也不愿意和这种人交往。

  成大事者认为,人要学会自信和谦虚,要善于在两者之间保持平衡。不要想着过于谦虚,就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同,过于谦虚等于虚弱,虚弱代表没有真才实学,人们肯定不会认同自己。同时也不要想着过于自信就一定能够找到追随者,过于自信容易打击别人的积极性。当你觉得自己什么都能的时候,人们要么会对你产生依赖,要么会出很多难题来刁难你,这个时候你会惹上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30 不了解情况,不随意表态

  成大事者认为,如果一个人不了解情况,就不要随意表态。因为你的表态,不过是显示你的聪明和优越,除此之外毫无意义。而显示自己聪明和优越的人很少有很好的朋友。

  有人说:“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现得比你的朋友优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让你的朋友表现得比你优越。”

  宋朝时,范尧夫任宰相期间,诸事办得都让皇帝满意,众朝臣无一指责过他的过失。他在为人方面更是游刃有余,从来不树任何政敌,总以中庸之道维系人际关系。

  他被免去宰相之职后,大臣程颐有一次来见他。两人相谈多时,范尧夫便若有所思地说起当宰相的事来,神情口吻像是很怀念当宰相时的风光。

  程颐责怪他道:“您任宰相时,有许多地方做得不很好,难道您现在不觉得惭愧吗?”

  范尧夫“哦”了一声,似有不信之意。

  程颐便说:“在您任宰相的第二年,苏州一带有乱民暴动,抢掠官府粮仓,有人告诉了您。您应当在皇上面前据理直言才对,可您当时什么也没说,这是为什么呢?由于您的闭口不言,致使许多无辜的人遭到了惩罚,这是您的罪过啊!”

  范尧夫连忙道歉,显出愧疚之意,说道:“是啊!当初真应该说一句话啊!这是我做宰相不爱民的过错,您批评得对!”

  程颐又说道:“您做宰相的第三年,吴中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百姓们以草根树皮充饥,像这样的大事,地方官已报了很多次,您却置之不问,还是皇上提出要您去办理赈灾事宜,您才采取行动。您堂堂一朝宰相,居其位食其禄而不谋其事,太不应该了。”

  范尧夫哑然,又连连称是自己的不是。

  程颐又说了许多话,然后告辞走了。事后他经常在别人面前提起范尧夫的过失,说他并非当宰相的料。有人把这些告诉范尧夫,范尧夫只是笑着,不做任何辩解。

  有一天,皇帝召见程颐问他几个问题。

  皇帝听了程颐一席治国安邦之策,说:“你大有当年范相国的风范啊!”

  程颐不以为然地说:“范尧夫曾向皇帝进谏过许多忠言良策吗?”

  皇帝用手指着一个小箱子说:“那些都是他进言的小札子啊!”

  程颐似信非信地打开观看,见他当初指责的那两件事,范尧夫早已说过了,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施行得不够好罢了。

  程颐红了脸,第二天便上门给范尧夫道歉。

  范尧夫却宽和地笑道:“不知者无罪,您不必这样啊!”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对一件事情发表看法,当问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必须有所回答。最好的办法就是你对这件事情有所了解,只有在有所了解的基础上,你谈的意见和想法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很容易搅乱别人的思维。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人在没有任何调查,不了解任何情况时,就开始下结论,就觉得这个事情不该这样做,就觉得做事情的人确实没有尽到心。就算他们了解,很多时候,他们了解的只不过是表象。在一件事情上如此草率评价还可以,但是长久以后,在很多事情上都存在这样的草率心理,必然会养成妄下结论的习惯,这种习惯对个人成长并没有好处,对组织来说,破坏力更大。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牢牢记住这样一句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说话谁都会,下结论谁都会,批评别人谁都会,但是这种说话、这种结论、这种批评有没有意义?实践一定会检验出真理来。如果是建立在深入调查基础上的结论,自然是意义重大的。如果是草率的结论,不但没有任何意义,而且还会破坏工作的顺利开展。

  其实,我们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而不要仅仅是下个结论,甚至全部提的是破坏性意见。比如在论述一件事情是否可行的时候,不要总是提意见说这件事情绝对不可行。如果说不可行,那我们一定要说出为什么不可行?怎么样改进才能可行?如果确实全部都不可行的话,那么你觉得什么方案才可行?这些问题的回答绝对不是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所能解决的。很多时候,要把话说圆并不难,难的是你说的话如何让它变得有意义起来。

  成大事者始终认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不了解情况的时候,任何人都不应该随意表态,否则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31 故事说话,情理更浓

  成大事者认为,在与人交谈的时候,尤其是想说服别人的时候,如果过于直接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很容易遭到别人的抵触。事实上,一个人坚持他的观点和做法,肯定是有他的道理的。如果直接去向他说明这个观点是错的,那件事情不能做,毫无疑问,一定会遭到别人的抵触,而且很多时候容易把自己陷入到争论之中,事实上,我们也知道争论是永远说服不了对方的。

  比如,你想说服别人,直截了当地表明意见,非但无效,反而让人厌憎。不如先讲个故事,让他听进去了,让他自己领悟其中的道理。

  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庄王是一位比较贤明的君主,他在识别人才上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楚庄王登基之初并不是一位值得称道的好皇帝,相反他一直纵情享乐不理朝政。其实,这只是楚庄王的一个策略而已,但他并没有告诉任何人,而是自己暗暗地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并在暗中观察。

  在三年的时间里,楚庄王将国家大事都置之不理,却整日纵情歌舞,沉溺于酒色。他不但不理会众多大臣的非议,反而在国内贴出告示,实行“谏者处以死刑”。这道命令一下,朝中的大臣们终日惶惶恐恐犹豫不决,都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一些奸诈之人就开始想尽办法,曲意逢迎。他们心想,只要哄得大王欢心就不愁升官发财了。

  实际上每个朝代都有这样的奸臣,但也有敢于直言进谏的忠臣,楚庄王的身边也不例外。开始的时候,有些大臣觉得大王刚登基,难免有享乐之念,便没有提出什么意见。但随着时间推移,大臣中有些人就开始对楚庄王的行径表示担忧了。尽管楚庄王张贴了“谏者处以死刑”的告示,仍然有些忠心耿耿的大臣敢于冒死求见庄王,直言进谏。

  大臣伍举就是一个忠心之臣,他一心辅佐庄王坐稳江山。谁知楚庄王登基三年,三年终日享乐不理朝政。由于楚庄王的举动很不得人心,伍举的担心日渐加重,因此他决心冒着生命危险直言相谏。于是伍举冒死求见楚庄王,对庄王说:“大王,臣斗胆想请您猜一个谜。”“哦,爱卿好兴致呀,快说来与寡人听听。”楚庄王一听是要玩猜谜,开始表现得眉飞色舞兴奋不已。伍举说:“大王,在山岗上有一只鸟,但有三年的时间它既不飞也不叫,请问大王,这还能算是鸟吗?”

  楚庄王一听此话心中便已有数,但是表面仍不动声色。沉吟了一会儿,他才说道:“三年不飞,但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但一鸣惊人。寡人明白你的意思,你先回去吧。”

  伍举心里顿时明白了,大王贪图享乐只是假象,心里却在思考宏图伟业。于是,他放心地回去了。

  果然,不久后,楚庄王便不再纵情享乐了,迅速开始致力于政治革新。他首先对那些整天围绕在他身边、与他一起吃喝玩乐的谄媚之人给予处分,接着又任命曾经冒死进谏的伍举等人。经过一番治理,整个国家的面貌焕然一新。

  从这段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楚庄王一开始的吃喝玩乐并不是单纯的享乐,而是以此为挡箭牌,暗中进行观察,从而分辨出哪些人是可用之才,而哪些是无用之才。伍举也不愧为贤臣,他没有直截了当地与楚庄王不得进谏的禁令作对,而是以一个故事试探楚庄王的心迹,终于得到了满意的回答。

  故事,即过去发生的事。我们对过去发生的事都有一种了解的渴求,这是人的一种本性,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是为了更好地看清楚自己目前的位置。我们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通过一个故事去打动别人,确实是一种十分高明的方法。

  事实上,不仅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故事去打动别人,还可以通过故事来活跃气氛。我们日常所说的道理理论,就像一篇文章里的论述文字,听多了,看多了,也就厌烦了。但是,如果是故事的话,只要自己没有听过,都会感觉到很新鲜,都会有一种比较浓的兴趣。即使自己听过了,再次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也会因为自己曾经听过,自己熟悉这个故事而有一些感觉良好。因此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一定要善于运用故事的力量,通过故事来说事,往往更能服人。

  总之,成大事者认为,人生是由一个个故事组成的,每一个人都想听到别人的故事,都想听过去的故事,在交谈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运用故事去打动别人,尤其在不能激发别人谈话积极性的时候,要善于使用这种力量。我们观察到,真正杰出的演讲家一定是故事大王。正是他们懂得运用故事的力量,所以他们的演讲才那么感染人。

32 思维和口才同样重要

  成大事者认为,在当今社会生存,一定要注重思维和口才的培养,思想是一个人的精神实质,是一个人的元神,而口才则是一个人的表达方式,一种让社会接受的手段。

  刘备取得四川以后,诸葛亮开始治理蜀国。他制定了很多比较严厉的法律来约束老百姓。有一个大臣觉得这样做十分危险,于是他跟诸葛亮说,刚进入一个陌生的地方,治理应该从宽,不能从严,从严的话容易失掉民心。诸葛亮听了哈哈大笑说,四川和其他地方不一样,以前这里就是治理过于宽松,所以老百姓连一些基本的法律意识都没有。现在如果还像以前那样治理,这个国家肯定没有生机。后来果然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四川变得更加富饶,而刘备的蜀国实力也日渐强大起来。

  诸葛亮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但这一切都源于他有独立的思维,他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绝对不会被一些已经有的东西束缚了手脚。

  很多人都被称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侏儒。想法太多实际上是没有想法的表现。现在社会接触到的信息渠道不断变宽,人们接触到的知识也是多方面的。甚至现在已经逐渐提倡没有正确答案的说法,确实很多事情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但是如何做价值最大确是只有一条道路的。虽然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最近的只有一条。人们要主动清理脑中的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思想。

  不仅思维重要,口才也是相当重要的。

  里根在竞选总统的时候,年纪偏大,这十分不利于他的竞选,很多人也因此而不看好里根。后来里根在发表演讲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希望你们都能清楚,我绝对不会把年龄优势唯一一个资本来压迫竞争对手的。”一句很玩笑但是也很严肃的话让人们消除了成见,最后他赢得了总统竞选的胜利。

  好的口才在关键时刻能够起到扭转全局的作用,应该培养好的口才。他不是夸夸其谈,也不是信口开河,而是有缜密思考后的表达。一旦表达出来就立即收到效果,就像里根一样。那些夸夸其谈、信口开河的表达无非是耍小聪明或者比较谁的嘴巴比脑袋转得快的做法,不足以称道。

  要想拥有好的口才,必须有十分深厚的底蕴,这种底蕴没有长年累月的积累是出不来的。苏秦是春秋战国时期十分出名的人物,他挂了六国的相印。他主要凭借自己的口才去说服六国君王。但是他达到这一天并不容易。以前他也出山过一次,试图去说服君王,但是当时自己的知识水平都不够,口才自然也不到火候,没有君王听。他回到家的时候,家里的人都不爱搭理他,给他吃的也是剩饭。从此以后他发愤好好读书,结果精通了当时的很多学问。过了几年,他学有所成,再出去游说君王的时候,发现一切都很轻松。他凭着自己三寸不烂之舌,将六国联合到了一起,一同去对付秦国。而苏秦的同学张仪同样如此,张仪听说苏秦已经功成名就,于是兴冲冲地跑来投奔苏秦。苏秦对他很冷淡,张仪很气愤,但也只能流落街头,后来有个富商接济了他,把他送到秦国,他凭借着自己的口才,说服了秦王采纳他的建议,攻击六国。两个同学在春秋战国时期出尽了风头。其实那个富商就是苏秦指使的,他知道他的这个同学不用悲愤是很难发奋图强的。好的口才能让人取得很好的机会,而口才笨拙的人甚至会让人觉得他的智力有问题。

  好的口才还在于一种幽默。有一个将军训练军队十分有方,另一个将军很不服气。他跑来这个将军的训练营中要给个下马威。他看到一辆坦克开过来,于是便对这个将军说:“听说你的士兵都十分勇猛,不知道如果你命令他去撞坦克,他会不会去?”这个将军于是立即叫了一个士兵上前,对他命令道:“去撞那辆坦克。”那个士兵听到这话,想都没有想,就直接对着这个将军喊道:“我想你是疯了。”说完就跑回队列中去了。那个不服气的将军看后,哈哈大笑,说原来也不过如此,名不副实。没想到将军很不以为意地回答说:“你想我的士兵都敢骂我疯掉了,他还有什么不敢的?”那个不服气的将军被说得哑口无言。显然这个将军是通过自己的口才化解了这场尴尬。

  成大事者认为在当今社会生存,人应该注重思维和口才的培养,用口才表现出自己的思维能力,用思维来完善自己的口才。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