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八年(813年),薛涛到了元稹身边。一年,无数命运玄机,都在这一年里,千疮百孔,百转千回……
按照元稹的做法,薛涛到了以后,他变得很忙。
他去襄阳跟同事们宴饮,“风弄花枝月照阶,醉和春睡倚香怀”,花天酒地,风流动人;他到处会客,“明公莫讶容州远,一路潇湘景气浓。斑竹初成二妃庙,碧莲遥耸九疑峰。禁林闻道长倾凤,池水那能久滞龙。自叹风波去无极,不知何日又相逢。”;他跟随严绶讨伐张伯靖,病了,很严重的热疟,耳朵都听不见,嘴也说不出话来,“道情忧易适,温瘴气难排”,好了以后,题诗纪念严绶让百姓疏通荆水后湖事……
去拜见湖南观察使张正甫,与这位同出裴门下的同僚一起高楼陪宴,“敛黛吞声若自冤,郑袖见捐西子浣。阴山鸣雁晓断行,巫峡哀猿夜呼伴”式的风流韵趣,然后回江陵,送别升为右拾遗的杜元颖,并表明了自己的艳羡之心:“江上五年同送客,与君长羡北归人……”
几个月以后,在送别西川韦参军时,写了五首诗,分别给西川的那些“故友”(李夷简、李程、卢真、张元夫、韦参军);九月,他再次跟随严绶与崔监军征讨藩镇;十月,去唐州做从事……
元和十年,回长安,被贬七年,太长时间了……
他交游,他宴请;他不分帮派地热情,官场应酬,逢迎巴结,迎来送往,筹谋得当,似乎不再是性急生风的刚烈,不再是海瑞式的单纯,而是一个天翻地覆变了脸色的元稹。
学者们扼腕叹息,说他“向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靠近”(王拾遗语),说他“经不起打击,也经不起官禄的引诱”(董乃斌语),说他“改变为依附严绶及监军使崔潭峻,以求进用”(卞孝萱语)。因为他公开称节度使之上的监军使宦官崔潭峻为“信友”,甚至在安氏病重之时,还为了履行其承诺,抛下病危的爱妾,跟随着严绶和崔潭峻一起征讨淮西叛乱,并说“予与信友约为浙行,不敢废私……”
实际,实际呢?
我们又能从面无表情的历史陈述里,回溯过多少人性挣扎?
那个站在背后的薛涛,那个从地狱挣扎回来的薛涛,又让元稹明白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