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白地霉
书名:陪着哈雷去远航 作者:南洋咖啡 本章字数:2232字 发布时间:2024-06-30

接下来的一周,在秦帆的指挥下,在勘探机器人和家务机器人的密切配合下,一条贯通小冰湖和大峡谷的管道终于凿出来了。与此同时,秦帆也将其中一台引擎改造成抽风机,又在小冰湖和大峡谷的两端接上铝和金打造的管道。

一切就绪。秦帆、卜小云和勘探机器人、家务机器人再一次齐齐整整地驾驶彗星车出发,来到大峡谷。家务机器人被留在大峡谷上,专门负责控制接在大峡谷一头的铝合金管道。其余人员继续驾驶彗星车前往小冰湖。

接小冰湖一口的管道则由勘探机器人负责控制。秦帆将抽风机安装在地面管道与铝合金管道之间,随着他按下抽风机的开关,可以感受到一股强劲的风在管道内形成。秦帆冲勘探机器人大声喊道:“快把管子放入洞里去。”

不快不慢,刚刚好。就在勘探机器人将铝合金管道放入洞中的时候,一片黑压压的蟑螂从铝合金管道喷射而出,直接射入泛白的小冰湖底。

秦帆和卜小云马上跑往洞口,只见一片接一片的蟑螂从铝合金管口中喷射而出,就像黑乎乎的石油,不一会儿就消失在孔洞中,只剩下洞中液体泛起的一点点涟漪。

秦帆高兴得举起双手,“成功了,太棒了。”

就这样,大峡谷的蟑螂被源源不断地输送进小冰湖里。过了大概半个小时,秦帆使用无线电呼叫道:“家务机器人,家务机器人,大峡谷的蟑螂还剩多少,把监控画面发过来看看。”

通过视频画面,秦帆和卜小云看到,随着家务机器人拿着铝合金管道对准成群的蟑螂,大峡谷底下的蟑螂就像被吸进吸管的黑珍珠一样,一点点变得空空如也。

这样的场景又持续了半个小时,秦帆关闭抽风机,呼叫道:“家务机器人,家务机器人,收工了,我们这就过去接你。”

“收到,明白。”家务机器人应声收起铝合金管道,将铝合金管道收回到地面管道与铝合金管道的接口处,然后坐在管道附近等待彗星车的到来。

在卜小云的驾驶下,彗星车缓缓地靠近大峡谷,家务机器人马上站起来,小跑着跳上彗星车。秦帆与家务机器人击掌表示庆祝,家务机器人又和勘探机器人击掌。卜小云一边转动方向盘调转彗星车,一边伸出右手与秦帆进行击掌。

四个人紧密配合,严丝合缝,总算大功告成。卜小云加快彗星车的速度,一路风驰电掣返回月球飞船,一路散播着欢声笑语。整个天卫三都是他们奋斗的欢笑声,一直传到哈雷彗星,传遍整个宇宙。这不就是人类不折不挠改变生存环境的缩影吗?

在连续抽送三次蟑螂后,秦帆决定让大峡谷的蟑螂休养生息,同时每隔一天前往小冰湖抽取样本,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冰湖里的蓝细菌的含量果然快速增长,大有暴发之势。对空气成分的检测,也同样印证了这一点——天卫三的氧气含量越来越高,而且递增的速率在加快。

此后,秦帆重启寻找虎掌菌之旅。他将第三个采样目的地定为大冰湖。理论上,大冰湖的水体应该与小冰湖一样。但更希望会有新的发现,至少曾经在大冰湖里发现过未知元素,这让他对大冰湖采样之旅更加期待。

原本,全地形探险器一直在大冰湖里活动,秦帆并不需要这么跑一趟,但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天卫三,他早已将全地形探险器派往更遥远的地方。目前,正在前往月球飞船所处的天卫三位置的背面的路上。

卜小云原本不想去,但一想到自己一个人留在飞船里好生无聊,便收拾东西一起出发了。

大冰湖要比小冰湖大得多,为了全面检测大冰湖里的微生物状况,秦帆操控勘探机器人在大冰湖冰面上足足打了八个孔洞,每个孔洞相距超过了十公里。

花了两天的时间,秦帆才完成八个孔洞微生物样本的采集。回到月球飞船,他一头埋在实验室里,对大冰湖的采样样本进行医学分析。根据分析,大冰湖里的微生物除了蓝细菌外,还有一种无法显示名称的微生物。也就是说,这种微生物与地球上已经发现的任何微生物存在不同的特征。

莫非这就是构成未知元素的微生物?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这种微生物具有部分白地霉的形态和特征。秦帆顺藤摸瓜,进一步了解白地霉这种微生物。

白地霉的形态特征介于酵母菌和霉菌之间,繁殖方式以裂殖为主,少数菌株间有芽生孢子。生长温度范围在 5 ℃-38℃, 最适生长温度为25℃。生长pH范围在3-11,最适pH为5-7,具有广泛的生态适应性。单株白地霉具有一定程度的表型可变性,同种内不同菌株呈现遗传多态性,菌落颜色从白色到奶油色,少数菌株为浅褐色或深褐色,质地从油脂到皮膜状……

这是千度百科对白地霉的描述,并没有任何特殊之处。在翻看了大量有关白地霉的介绍中,秦帆突然看到了一个让他感到惊讶的记录。

根据记载,1960年代初,在与饥饿斗争的年代,中科院下属单位想方设法扩大粮食代用品开辟粮食饲料来源,其中微生物所利用白地霉培养出了粮食代用品“人造肉”,轰动一时。

那年秋天,北京市场已经出现粮食短缺,北京市民的粮食定量标准降低了约15%,兼之副食供应大量缩减,肉类和其它食品也很难在市场买到。人民普遍营养不良,许多人肢体出现水肿。但是当时绝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全国的情况,始终以为全国形势一片大好,三面红旗万岁,饥饿只是暂时的。

“低标准,瓜菜代”,这是当时解决粮食不足的方针。微生物所推出的粮食代用品是“人造肉”和“稻草曲”,颇为轰动。所谓“人造肉”,是用廉价原料培养的微生物细胞代替动物肉类食品的俗称。

早在群众感受到粮食困难之前,高层领导已经了解到局势之严峻。1960年6月26日至30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了扩大粮食代用品开辟粮食饲料来源问题会议。出席会议的有生物学部的17个研究单位,还有其他学部,以及武汉、兰州分院等单位的人员共60余人,由时任副秘书长秦力生主持。微生物所在6月17日后接到院党组通知,要求党员副所长和有关这方面的党员或党外左派科学家1至2人,携带国内外工作进行情况的有关资料参加会议。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陪着哈雷去远航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