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之一 静功之听之以耳
书名:永恒召唤 作者:九沐明月 本章字数:2778字 发布时间:2024-06-30

老聃的《道德经》以‘道、德’为宗领,阐述了自然规律和国家和个人层面的处世法则,文义深奥,包含广博;并从修身、治国、用兵、养生等多方面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聃之道,是追根溯源,认为宇宙源头就是‘道’。

所以‘道’是‘先天地生’,代表最初;同时‘道’又‘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说明‘道’永恒存在,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同时具有超越一切统领一切的特性。

老聃在《道德经》中还指出了一种处世哲学,那就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深谙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认为世界上所有对立的双方都可以互相转化,物极必反;所以建议保持‘如婴儿之未孩’之无为无我之境,‘致虚极,守静笃’,以最弱之势博取宇宙源头的最大智慧能量。

老聃建议对一切都采取不干涉、不强迫、不压制、不标榜、不诋毁、不对立、不赞美,从神的视角站在最客观的立场来看待世界上的一切人和事物。

建议以‘孔德之容,唯道是从’的态度来顺应宇宙大道的安排,才能真正做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周继承和发展了老聃的思想,是对老聃思想带有个性色彩的一种解读。

庄周之道,是一体万相,认为‘道通为一’,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道与人合一的境界,由静而心、由心而气、由气而万物一体。

庄周在《人世间》中,借孔丘与颜回关于‘心斋’的对话,阐述了古人静功修炼的三种境界。


《人世间》原文:

回曰,‘敢问心斋?’

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 ;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 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由这段话可以看出,古人静功修炼的有如下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听之以耳。

第二重境界:听之以心。

第三重境界:听之以气。

这三重境界是层层递进关系,尤以听之以耳最容易把握,以听之以气为最难体会。


我们先来剖析一下耳与听的关系。

耳,《灵枢·卫气》记载:‘窗笼者,耳也。’《河间六书》称其为‘听户’,《温热经纬·余师愚疫病篇》称之为‘龙葱’。

在人体解剖学描述中,耳具有接收机械波的功能,能将声波转换成神经信号,然后传给大脑;在脑中,这些信号会被翻译成我们可以理解的句子、音乐和其他声音;耳朵的功能不仅仅限于听觉,还涉及人体平衡感的维持。内耳中的半规管负责检测头部运动的方向,帮助我们维持平衡。

可见,耳作为身体的听觉器官,负责捕捉和处理来自外界的声音信息,对于人类沟通和理解世界至关重要。


听,《说文》中从耳德,即耳有所得,今简化为‘听’。本义:用耳朵感受声音,听觉感受器主要耳内的两个感觉性毛细胞的小区。

既然耳朵的功用如此强大,庄周为什么强调‘无听之以耳’呢?因为庄周随后又说到,‘耳止于听’,说明耳的功能就是听身体之外的声音。

当下社会环境极尽嘈杂,当我们注意聆听时,时时刻刻都会被身体周围纷繁复杂的各种声音交响乐所环绕,很少能得到片刻宁静。


庄周所述‘听之以耳’的修炼方法,就是要逆向去听,摒弃外界纷繁嘈杂的所有声音,只听我们身体内在所发出的声音。

我们身体内在正常发出的声音有呼吸声、心跳声、脉动声、肠鸣音等,这些声音中、因为呼吸的吸入呼出外在感觉比较强烈,也最容易被耳朵捕捉到,所以古人听之以耳多被用来修炼。

古人听之以耳一般只用耳朵仔细聆听自己鼻子吸入呼出的气息,不附加意识引导。

此时,呼吸的快慢、深浅、粗细等节奏都不用关心,只是专心于听呼出吸入气息的起落升降即可,这在修炼方法中也称之为听息。

当专注听身体内在气息吸入呼出的同时,心神会逐渐达到浑然一体,全然忘我的状态,甚至于到最后连呼吸也忘记了,逐渐地沉沉进入梦乡。


苏东坡在静修时,一般是先用数息法,后用随息法。

东坡《志林》卷一原文:‘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逍遥,务令腹空,当腹空时,即便入室;不拘昼夜,坐卧自便;惟在摄身,使如木偶。

……又用佛语,及老聃语,视鼻端白,数出入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数至数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与虚空等。不烦禁制,自然不动,数至数千,或不能数。

则有一法,其名曰随,与息俱出,复与俱入。或觉此息,从毛窍中,八万四千,云蒸雾散。

无始以来,诸病自除,诸障渐灭,自然明悟。

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时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老人,言尽于此。’

苏东坡建议养生者,吃东西要有节制,不要吃得过饱;主张自由静坐,坐、卧均可,不拘泥于形式,不拘泥于时间。

苏轼数息法参照的是佛家和老聃的静修方法,微眯双眼凝视鼻尖,数出息次数,一呼一吸为一次,数到几百次之后,身心自然达到寂然空虚,安定不动。

这样相当于是一种专注力的训练,让身心专注于一件事情上。

随息法则是数到几千次之后,无力再数时,就要心随;息出,心随同出,息入,心随同入;此时就能感受到息如云雾蒸发般散布于周身毛孔之中,修到这种程度,疾病、障碍自除,盲人也可开启天目视物:种种神妙自然相随。


宋代朱熹也非常注重养生,曾经说道:“予作调息箴,亦是养心一法。盖人心不定者,其鼻息嘘气常长,吸气常短,故须有以调之。鼻数停匀,则心亦渐定。所谓持其志,无暴其气也。

朱熹的调息箴原文如下:‘鼻端有白,我其观之;随时随处,容与猗移。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极而翕,如百虫垫。氤氲阖辟,其妙无穷。谁其尸之,不宰之功。’


苏轼和朱熹所练功法皆属于听之以耳的听息功法,在听吸入呼出气息的过程中,如果微眯着眼睛凝视鼻尖,确实会看到逐渐放大的白光,体验到从自我,数出息的次数,到忘我,只是心随气息的吸入呼出。

气机动到极致就会渐渐入静,静到极处也会入动,这样在一动一静之间,可以体会到专心一致的调息功夫,可以感受到身体之中气机的交互效应,从而体验到动极生静,静极而动的奇妙境界;因为听息不强调意识引导,所以才能体验到从由我关注呼吸心随呼吸,到忘我沉沉入眠。

《灵枢.大惑论》:‘卫气常留于阳,则阳气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

比如,神经衰弱之人,大半兼有失眠症,听之以耳之法,也就是听息之法,可以逐渐缓解失眠问题。

建议睡觉时躺在床上练习听息之法,借鉴苏轼数息和随息,吸气时要从鼻孔吸到脚尖,呼气时要从周身所有毛孔向外排气,这样无论是数息或随息,都可以高效提升自己的健康和专注力。


从文中提及老聃、庄周、孔丘、颜回、苏轼、朱熹等可以看出,古人先贤都非常推崇静功,也都会亲身体验静功,经由听息达到静寂状态,也就是空灵之境界,身心都可得到滋养。

庄周在《人世间》中提及,‘听止于耳’,就是在告诉我们,在‘听之以耳’方面能做到身心一致、念头归一时,就要学会适可而止;如果长时间抱着‘听之以耳’不放松,那就等于执着于借助耳这个器官来辅助静修了,也就无法触及更高层次的静功功法了。

因此,庄周在《人世间》中建议道:‘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告诉我们‘听之以耳’仅仅属于静功的初级阶段,如果再想提升,就需要‘听之以心’了,所以说‘听之以心’就是比‘听之以耳’更进一层次的修炼功法。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永恒召唤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