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三天,太阳早早的升起,李景隆一早就敲起王锵的房门。
“咚咚咚,咚咚咚。”敲门声让正在美梦中的王锵无比愤怒,当然,当你正在做着美梦,却被人无情打断,谁不生气,于是王锵生气的起身,对外吼道:“谁啊,没看见人还在睡觉吗,打扰我做美梦,干嘛。”
“少爷,是我,李二。”
“李二啊,我昨天不是说了吗,种田有什么不懂的就去问刘伯。”
“少爷,门外来人了,说是找你的。”
听到有人来找自己,原本躺在床上的王锵立马起身,穿好衣服裤子,慌慌张张的跑到门口,打开门,没有理李景隆,直接跑向大门口。
在王锵家门口,一老一少站在这里,等着里面的人打开门。
“老师,你觉得他会开门让我们进去吗?”解缙问道。
“哦!你为何这么问。”
“老师,毕竟咱们也只是在醉逸轩那次见过面,想必过了三天他早就忘记了。”
“哈哈哈,缙儿,不要如此猜忌别人,我观此人,才华横溢,而且做事不屈与约束,是一个可以深交的朋友。”
“老师,在你眼里他竟然是这样一个人?”
“对,不然我也不会同意你拜他为师。”
“师傅对不起,我……”
“我知道你要说什么,我没有怪你,孔子也有很多老师,人不可能只有一个老师,每个人都是你的老师,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都是我们的老师。”
“是,学生记住了。”
在苏伯衡和解缙交谈的过程当中,王锵已经穿好衣服,来到了大门口,快速将门打开,看到了在门口等候已久的苏伯衡以及解缙。
“在下拜见苏先生。”王锵恭恭敬敬的说道。
“小友客气了。”
“先生请。”王锵客客气气的将苏伯衡和解缙迎进来,来到大堂,并且让刘伯给两人上茶。
苏伯衡和解缙坐了下来,没过多久,刘伯就将茶水端了过来,放在两人中间。
苏伯衡端起茶,打开茶盖,问了问说:“这是上好的龙井茶,好茶,好茶,想不到小友居然有那么好的茶。”
“苏先生客气了,这茶是我前段时间去杭州时所买,如果先生喜欢,我可以送您一点。”
“这么好的茶,自己不珍藏起来吗?”
“先生,茶是消耗品,是让人愉悦的,既然是消耗品,那就是让他物有所值,如果把他珍藏起来,不使用,那么如何展现他的价值呢?茶不分贵贱,每个茶都有自己的功效,也有自己独特的味道,只是我们人为了自己的虚荣心,强行将茶分成三六九等不是吗,但是谁又知道,世间本无贵贱之分,因为客观原因,才导致人与人地位不同,学识不同,职业不同。”
“王小友所说,可是一个新的言论,只是苏某提醒小友,这些话关起门来说可以,但是走出这个门就千万不要说,否则会引来杀身之祸。”
“多谢苏先生告知,在下唐突了。”
“小友,今日前来,是因为在下的学生,解缙想拜您为师,不知小友看在我的面子上,答应我学生。”
说完苏伯衡看了看旁边的解缙,解缙看到苏伯衡的眼神,立马下跪对王锵说道:“师傅在上,受徒儿一拜。”
王锵见到解缙这样的举动,惊讶的站了起来,愣在了原地,心想:什么情况,这是什么情况。也是,王锵来自于现代,对于古代这种跪拜之礼,一时无法适应。
王锵回过神,走到解缙面前讲他搀扶起来说:“你这是干什么,我又没死,跪我干什么,快起来。”
“不,这是拜师之礼,以后我就是先生的学生了。”
听到解缙的这句话,王锵又懵了一下,想不到古人那么讲究,于是看了看苏伯衡,希望苏伯衡可以让解缙站起来。可是苏伯衡没有说话,只是看着。
“小友,你要是不同意,他就会一直跪在这里,直到你同意。”
我不同意他就不起来,苏伯衡的这句话,让王锵再次大吃一惊,心里想,古人那么固执和那么小心眼的吗?
王锵想了想,看到跪在地上的解缙,随后无奈的说:“你起来,我同意了可以了吗?”
听到王锵同意了,解缙高兴的站了起来,然后恭恭敬敬的说:“师傅。”
听到师傅两个字,王锵觉得被自己叫老了于是说:“叫师傅,把我叫老了,我也只是二十多岁,和你也就相差了几岁,这样,你叫苏先生叫老师,那也叫我老师。”
解缙看了看苏伯衡,苏伯衡点了点头,于是解缙说:“好的老师。”
解缙拜师成功,苏伯衡完成了此次来的一件事,但是还有另一件事。
“王小友,上次醉逸轩相见时,小友说自己无门无派,是有所感悟,不知小友所说感悟是什么。”
王锵想了想,然后坐在椅子上说:“苏先生,世上任何学问都是人感悟天地所致,所谓仓颉造字,也是感悟世间万物中所创造,然后经过时间的演变,变成我们现在所用的字体,孔子博览群书,周游列国,但是也是看到世间百态,才有以仁治国的政治学说,他的学生也在孔子的学说之上创造儒家学说。所谓学问也是先辈从世间万物中所感悟而来罢了。”
苏伯衡思考了一会儿说:“小友所说有些道理,那小友有何感悟?”
王锵是非常赞同一句话,于是说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苏伯衡思索了一番说:“小友这是何意?”
“我们所接受到的真理都是圣贤学说,于是我们无比相信,但是没有人去质疑,认为圣贤所说都是对的,只要是质疑你就是欺师灭祖,但是世人不知,圣贤也是人,人就会犯错,也会有这不知道的地方,他所说的在现实中也并非是真理,现实与理想毕竟是不同的。”
苏伯衡于是问道:“那按照小友所说,该如何理解你所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
“知行合一。”
苏伯衡闭上眼睛思索了一番问道:“小友这句话很有深意,不知如何理解你所说的知行合一,这知行如何合一?”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识是一切的开始,而实践是证明自己所思所想是否是正确的结果,所谓知行合一,就是将知识和实践的统一,知识和实践是密不可分的,知和行是一体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两者不可分离,也没有先后。与行相分离的知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做人做事都要表里合一,不能说一套,做一套。”
“那小友,那如何来确定你所思所想所做是正确的呢?”
“良知,以良知,知行合一。”
“和解?”
“良知来告诉自己自己所思所想以及行动是否违背道义,只要不违背基本的道德,不违背法度,那么你就可以去践行自己所思所想,去检验自己坚持的真理。”
苏伯衡听到王锵的这句话,觉得不可思议于是说道:“小友,你是从那里得到的这些?”
“这是我对世间的感悟,所谓向心而生,由心而发,实为心学。”
“向心而生,由心而发,小友实乃大才,看来我大明又要出一个圣人了。”
“圣人不敢,世上本无圣人,只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有人感悟出人生的哲理,那么他就是圣人,从客观上看,人人都可成为圣人,只是你愿不愿意努力而已。”
苏伯衡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言论,也是第一次认为自己也可以成为圣人,面对王锵的言论,苏伯衡认同的点了点头说:“小友所言极是,受在下一拜。”
苏伯衡立马起身朝着王锵深深的鞠了一躬,这把王锵吓得不轻,立马起身,将苏伯衡搀扶起来说:“苏先生是学问大家,给我一个小辈行礼,实在是说不过去。”
“小友,我不是给你行礼,而是替我们华夏大地给小友的这门心学行礼。”
“先生客气了。”
“想不到小友小小年纪,居然能开创一门新的学问,苏某佩服,不知小友是否将你所感悟的记录下来?”
“未曾。”
“小友,为何不著书?”
“为何要著书?”
“小友,有所不知,著书,将小友所感悟的人生哲理写下,这样就能传播后世,青史留名。”
“先生,我不在乎名利,我所在乎的就是享受当下,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如此闲暇的生活,如果为名为利,那么你就要徒增烦恼,与其徒增烦恼,不如向陶渊明一样,享受田园风光,感受田园闲暇的快乐。”
“小友高尚,不贪图名利,是在难得,但是小友所说之心学,如果不著书,何以延绵后世,既然小友不愿,那可愿意让我学生解缙记录先生所说的心学,以便后世之人学之。”
“你们既然想,那就随你们把。”
“先生,学生自当专心听先生教诲。”解缙听到苏伯衡让自己记录王锵的心学学问,于是恭恭敬敬的行了个礼说道。
“既然我所困惑之事已经解决那我们两人就先告辞了,解缙随为师回去,收拾东西,明日你就住在你这位老师的家里,你一定要专心听取他的教诲。”
“是老师。”
王锵无奈的将两人送走,关上门,叹了一口气说:“早知道当时就不出去了,这下又给自己增加烦恼,连解缙都碰到了,这下还要住在我家,我的天难不成这历史真的因为我改变了?”
王锵不想想了,刚要走回房间,立马听到李景隆的声音。
“少爷,怎么一幅垂头丧气,刚才那位先生可是苏伯衡,是前元的翰林院学士,虽然现在他不在大明任职,但是其地位在文人圈里也是比较高的,你能受到他的赏识,还不好吗?”
“你还是种你的地去把。”
说完王锵就回到自己房里,坐在凳子上用手拖着自己的脑子,想着这下该怎么办。
“原本想既然穿越过来,平平淡淡的度过一生,自从和叔父相认之后,不是和朝堂扯上关系,这下还和文坛的人扯上关系,完蛋了,哎怎么办呢。”
晚上,朱元璋自然收到了二虎的密奏,朱元璋看了看,发现这个文学大家苏伯衡居然主动去找了自己的大侄子,自己都不相信,不过由于王锵和苏伯衡交谈的时候,距离太远,没有听清楚两人的内容,所以朱元璋并不知道王锵开创了新的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