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评职称是被诟病多年的话题。究竟是比资历,比论文,还是比成绩?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但总的来说是要比人际关系的。大家条件都能达标的情况下,甲乙丙丁都可以上,但指标只有一个,怎么办?如果大家都遵守规则,用一个标准去套,大家都应该没有话说。但现实很复杂。有领导要突出自己的“帝王情结”,想让谁上谁就上,规则只能靠边站。有时要留骨干教师,大家还想得开,毕竟业绩面前大家也没什么话说,尤其是年龄小一些的老师都支持以业绩定输赢。老教师则主张比资历,比历史贡献,说谁年轻的时候没过突出业绩?虽然现在教不动了,业绩不突出了,但累积的贡献比小年轻多了去了。但有的时候是业绩也不行,资历也不深的人评上了,就让人摸不着头脑。
父亲评中级职称的正常时间应该是1994年,但厂里教育处长说,年限不够,不评。厂里说父亲工作时间才三年,怎么能评呢?父亲说他1989年就工作了,但人事科说在厂时间不足五年,不能评。那时厂里职称不跟工资挂钩,父亲也不在意。1996年够五年了,父亲一申报也就没什么悬念地评上了。当然也有一些小插曲,还是说父亲太年轻了,有来厂20多年的还没评呢。至于校长怎么安抚老教师的,父亲也没往深里想。但厂里工资不跟职称挂钩,大家也没想去拼个你死我活。所以后来父亲想起那时厂子弟校的生活还是比较佛系的,教师还是讲斯文的,同事们也还是比较和睦的。
如果不是子弟校,那么父亲应该什么时间评上中级职称呢?这就难说了。父亲的一个师弟晚他一年毕业,在一个县中教书,比父亲早评中级一年,2000年就评上了高级职称。父亲评上高级职称时比他还晚五年。但父亲的大学同学中,教中学的老师里还有工作20多年都没上高级职称的。所以父亲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父亲往往还是会在自己心里出现一些纠结。
日子总是要过的。油盐酱醋有时远不如教育教学业绩更能勾起老师的想象力。发现有潜力的学生并能带动他向前进,最后还见到了效果,这是教师个人能力的有效证据。但校园生活的残酷远比常人想象的还要不近人情得多。客观来说,北大清华的学生多数不是靠老师单纯教出来的,但比较一个老师的优劣时却往往以他教出来多少清北学生来衡量。所以在父亲的印象中,成绩好的学生考好了是家长土壤肥沃种子优良,这类学生和家长对老师的感恩意识往往都是比较差的,而那些看起来呆头呆脑的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家长和学生总是刻骨铭心。父亲总是说,学生素质好确实可以让老师少费很多力气,所以他常常说很多时候是学生成就老师,而大多数时间不是老师成就学生。父亲的论调总是和那些业绩突出的教育教学领军人物有些相悖。父亲常抨击某特级教师,其为了不误学生上课时间而让自己孩子误了最佳救治时间沦为残疾是丧失人性的,不配为人之师。但社会总是褒扬那位特级教师,父亲只能自我质疑了:一个连自己小孩都不爱的人会真爱他人吗?能教出博爱之人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