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救指南 07
让“魔力8号球”助你缓解决策拖延在你的一生中,你一直养成一种习惯:逃避责任,无法做出决定。
结果,到了今天,即使你想做什么,也无法办得到了。
——拿破仑·希尔
陌陌离职了,原因是公司规模小,制度方面不够规范,执行计划总是受阻。
很快,陌陌就去面试了一家新公司。这家公司颇有名气,各项规章制度也比较完善,薪资待遇稍高一些,只是对员工的要求比较严格,且工作强度大。陌陌告知人事主管,自己需要完成上一份工作的交接手续,才能确定具体的入职时间。
没想到,在陌陌面试回来的路上,前一家公司的老板又联系了她,说希望她能够回去继续任职。这下子,陌陌犯了选择困难症:
新公司规模大,相对规范,可她担心工作强度吃不消;前公司老板的信任让她感动,可又怕回去之后,工作的状态和原来一样。
那两天里,陌陌不停地权衡对比,反复在微信上复制自己的那些想法询问周围的人,希望有人能给自己拿个主意。对于那两家公司,她都选择了延迟回复的策略:对原公司老板说,自己没想好去留的问题;对新公司的人事主管说,自己还没有完成交接手续。
拖来拖去,陌陌也没想好该怎么选择。最后,她被一位脾气火暴的朋友扣上了“贪心”的帽子,说她什么都想要,但世上没有两全其美的好事!
决策拖延的根源
像陌陌一样的决策拖延者,是不具备快速做出决策的能力吗?
心理学家早就关注到了这个问题,且特意针对“决策拖延者”
和“决策果断者”进行了实验,结果显示:决策拖延者在竞争力方面并不比行事果断的人差,他们可以有效地工作。当他们必须要做出一个决定时,在速度上与果断的人基本上是一样的,且准确率也差不多。也就是说,决策拖延者并不缺少快速做出决定的能力,是他们主动选择了放慢决策速度。
决策拖延者,为什么会恐惧做决策呢?
心理学家沃尔特·考夫曼指出:“患有决策恐惧症的人,通常不会自己做决定,而是让别人替自己来决定。这样的话,他们就不用对后果负责了。”
缓解决策拖延的自救指南
针对决策拖延的问题,下面的几点建议或许可以给你带来帮助:
自救指南1:缩小选择范围,限制选择数量
选择过多,容易诱发决策拖延,所以要尽量把选择范围缩小,限制选择的数量。比如:换工作时,先划定筛选的要点,是要求距离近,还是薪资高?是希望按部就班,还是充满挑战?做出第一个判断后,再在其中进行划分和筛选,直至得到满意的答案。
自救指南2:决策之前收集重要的信息
克服决策拖延,不等于匆忙决策,这很容易造成决策失误。
在确定选择范围后,要收集重要的信息(不必收集所有信息,达到80% 即可),以信息为基础展开逻辑思考,这样才能做出相对可靠的决策。
自救指南3:权衡不同选择的利弊得失
决策的实质是做出选择,有选择就会有得失。为了减少后悔和遗憾的发生,在收集信息之后,针对不同的选择列一个利弊清单,对各种情况进行比对,权衡利弊后再做定夺。
自救指南4:让“魔力8 号球”助你决策如果实在无法做出决策,你还有最后一个选择:让“魔力8号球”助你决策。“魔力8号球”是一种用来玩占卜的玩具,外形看起来就像黑色的带有数字8的桌球,其中的一面有个三角形的窗口,摇动一下,这个窗口就会随机出现一条预设答案(共20条)。
不知如何抉择时,你可以向“魔力8 号球”提问,摇一摇,看看窗口会出现怎样的建议。如果这条建议与你预期想法相悖,你可能会觉得这条建议不好,不予采纳。接着,再摇动“魔力8号球”,如果此时出现的建议和你的预期相符,你比较满意,可能就会采纳。
从上述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重要的事实——
“魔力8 号球”本身并没有“魔力”,玩占卜的人内心知道要做怎样的决策,只是需要某种东西来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对的,“魔力8 号球”的存在只是刚好充当了这一反馈的角色。就算不是“魔力8号球”,而是另一个能够提供反馈的外物,也可以加快决策过程,缓解决策拖延的问题。
不必躲开优秀,亮出你真实的能力我们害怕变成在最完美的时刻和最完善的条件下,以最大的勇气所能设想的样子。
但同时,我们又对这种可能极为推崇。
这是一种对自身杰出的畏惧,或躲开自己的卓越天赋的心理。
——亚伯拉罕·马斯洛
洛小姐是我工作坊一位学员,她给我印象是一个擅长思考又颇具智慧的人。
在长达七天的课程学习中,洛小姐启发不少学员对生活哲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同时让我感受到了精神层面的互动对个体内在的滋养,以及团队动力对个人成长的促进。
在洛小姐和小组学员交流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细节:每次聊到有深度的话题时,洛小姐的神情都会透出一丝疑惑,并试探性地问伙伴:“我整天琢磨这些艰深的问题,会不会被认为精神上存在自虐的倾向?毕竟,这和现实生活相距甚远,那么多有意思的事不琢磨,整天研究‘不接地气’的问题,有人愿意听吗?”
这些话看似是在问伙伴,其实是在问她自己。
在洛小姐的神情中,我体察到了一种不安和恐惧,似乎她与伙伴谈论那些有深度的话题是不应该的,好像这种谈话会让她这个人显得思想过于深刻,不谙世俗的朴实与快乐。可是下一次,她还是忍不住要谈起这些话题。
不只是我,参与工作坊的其他学员,特别是洛小姐所在的小组成员,都觉得她是一个非常有思想的人,而洛小姐似乎很害怕面对这样的形容与赞誉。
明明希望别人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思想深刻的人,却又害怕面对别人的称赞与欣赏,对自己的言行感到不安。据我所知,有合作伙伴邀请洛小姐加入他们公司担任培训师,洛小姐内心是感兴趣的,却总是以各种借口推迟正式的入职,她似乎是在逃避成功,逃避自己的优秀。
人畏惧失败很容易理解,可对于成功和优秀,难道也会有人感到畏惧吗?也许你不敢相信,但事实的确如此,人不仅躲避自己的低谷,也躲避自己的高峰。
约拿情结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研究中发现:大多数人在接近自我实现时,在快要实现自己所向往的目标时,会开启自我防卫的心理,拒绝成长,拒绝承担更大的责任、突破自己。马斯洛将这种心理现象称为“约拿情结”。
约拿情结,是对成长的恐惧。在机遇面前,表现出自我逃避和退缩畏惧的行为,不敢去做自己可以做得很好的事情,甚至逃避挖掘自己的潜力,是一种阻碍自我实现的心理障碍。
之所以命名为“约拿情结”,是因为《圣经》里面有这样一段记载:
先知约拿奉上帝之命,前往尼尼微城去传信息。这是一项难得的使命和荣誉,也是约拿一直以来向往的。可是,当他完成了这项使命,看到荣誉摆在自己面前时,却感觉到了恐惧。于是,约拿把自己隐藏起来,不让别人纪念他,并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是不得已的,是承蒙神的恩典才完成的,名不副实。借助这样的方式,约拿想把众人的目光引到神那里去。
人们渴望成功,却也害怕成功,因为任何事情都有代价。抓住成功的机会,意味着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要面对许多无法预料的变化,并承担可能失败的风险。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约拿情结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方面:
原因1:早年因自身条件限制,产生了“我不行”“我做不到”的想法,久而久之就变得自卑,即便日后有能力也不敢展示出来。
原因2:成长环境未能提供足够的安全感和机会,致使个体患得患失,即便有机会摆在眼前,也不敢轻易尝试。
原因3:所处的社会文化过分强调“谦卑低调”,为了迎合大众心理,故而隐藏光芒。
成功意味着“被看见”,被看见的时候,既有愉悦感和成就感,也会有不舒服感;既有骄傲感和荣誉感,也有暴露于众的尴尬感。
对于自尊不稳定的人来说,他们想逃避的恰恰是被看见、被关注时以“羞耻感”为核心的负面情感。
克服约拿情结自救指南
在自我成长的路上,约拿情结是一块阻碍前进的巨石,正如马斯洛所说:“如果你总是想方设法掩盖自己本有的光辉,那么你的未来肯定是黯然无光的。”
那么,如何克服约拿情结,超越自我呢?
自救指南1:了解内心的状况,接受约拿情结的存在当你靠近自己渴望的目标时,一旦心里感到隐隐不安、产生逃避的倾向时,就是你的防御机制发生了作用,你在试图退缩到自己内心的安全领地。意识到这一点至关重要,你可以理性地知道发生了什么,然后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打破防御,克服恐惧的心理,鼓起勇气靠近内心渴望的目标。
自救指南2:从小事入手,积累勇气和自信成长也好,成功也罢,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妨从较小的目标入手,循序渐进地释放自己的潜能。每一次得到的鼓励和肯定,都会成为下一次行动的内驱力。生命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每一个选择都会伴随进退的冲突,如果每次都选择勇敢地前进一步,那么积累起来,就是不可小觑的大跨越。
用相对直接的方式表达你的不满被动攻击其实是一种“自我攻击”的变体,愤怒的情绪已经在实施之前伤害了被动攻击者本身,才会转化成指向外部的攻击。
——大将军郭
“在别人眼里,他是绝世好丈夫,脾气特别好。这一点我也承认,恋爱三年,我们之间没有红过脸,我觉得他很可靠,就嫁给了他。婚后,他还是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好脾气,但我却感觉越来越难受……”此时此刻,小K
正在咨询室里倾诉她的苦恼。婚姻生活里的“一地鸡毛”,不知何时开始,成了压在她心里的一块石头,让她透不过气。
“周末起来,他就开始打游戏,根本看不见有家务要做。见我不高兴,他赶紧认错,说自己不对,可有什么用呢?旧习不改!
前天夜里,我醒来发现,他又跑到客厅打游戏……我让他做饭,他也不反驳,可是他做完饭后的厨房简直是一片狼藉,要收拾干净比做一顿饭花费的时间还长……”小K
越说越不满,虽然都是细碎的小事,但正是这些小事串联起了日复一日的生活。
“我现在最讨厌他的地方是,明明约好的事情,不是忘了做,就是拖拖拉拉;不管多简单的事情,他都能给搞砸……为了这些事,我发了好多次火,可他似乎‘刀枪不入’,永远都是一本正经地说‘我错了’‘是我不对’,看起来就像是我在无理取闹。”
通过和小K 的交谈,我清晰地感受到了她内心的愤怒与无奈。
愤怒的是,丈夫的某些行为破坏了日常生活的秩序;无奈的是,丈夫在态度上表现出妥协和顺从,实则却在用“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与小K 对抗,悄无声息地伤害着她。
现实中有一些人,从来不会与他人正面交锋,也不会在对方发火时用言语回击,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内心没有愤怒,只是他们会选择用迂回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
小K 的丈夫嘴上答应了不打游戏,却趁小K 睡着时偷偷地玩,这就是在用行动表达抗议;还有那些“不经意”的忘记和拖延,都是在被动地表达——我不愿意,我不想做!
这种做法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被动攻击”,是一种常见的防御机制。
被动攻击
被动攻击,也称作隐形攻击,就是用消极的、恶劣的、隐蔽的方式发泄愤怒情绪,以此来攻击令自己不满的人或事。
被动攻击的表现形式有很多,如:表面上听取意见、表示服从,私下却以不配合、随意敷衍、拖延等方式阻碍工作的正常进行;在别人表现出色时,不给予赞赏和表扬,反而鸡蛋里挑骨头;经常性地不遵守时间规定;很简单、很容易兑现的承诺,却总是失信于人。
通常来说,被动攻击的发起者在权力和地位方面不占优势,他们害怕发生正面冲突,因而不敢或不愿违背对方的要求,只好在表面上呈现出顺从的姿态。但是,他们内心的抗拒是真实存在的,这份不满和压抑也需要释放,而释放的形式就是在背地里进行破坏性的工作。
被动攻击型拖延者的自救指南
被动攻击的倾向是一种不成熟的自我防御,以不合作、拖延的方式表达不满和愤怒,无法让他人了解你的感受,之后对方还会继续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更糟糕的是,这种被动攻击还可能会破坏彼此的关系,如:长时间不回复消息、拖延完成任务,会让对方沮丧又愤怒。
那么,怎样才能减少用被动攻击的方式处理问题呢?
自救指南1:识别自己是否有被动攻击的倾向
被动攻击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否认愤怒——我没事儿。
·逃避责任——我以为是XX 负责的呢!
·忘记重要的事——不好意思,我忘了。
036
·故意降低效率——我做统计了,但没想到你是要近半年的。
·口头顺从,行为推迟——我看完这场比赛就去洗碗。
·停止交流,拒绝沟通——你说得对,就听你的。
可能之前你出现过类似的情况,但没有意识到这是被动攻击的信号,它是在提醒你内心对某人或某事存在不满,你需要重视自己的感受。
自救指南2:为你的不满找一条相对直接的表达途径
无论是主动攻击还是被动攻击,都是无法很好地释放和转化攻击性的表现,我们要学会为不满找一条相对直接的表达途径。
这里说的“相对直接”,不是恶语伤人的反击,而是用平和的态度,坦诚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想法和态度。心理学研究证实,当我们能够坦诚地表露自己的感受时,不但不会损害关系,反而还会促进彼此的情谊。
自救指南3:思考愤怒的根源,深入地了解自己
威斯康星大学绿湾分校心理学博士瑞安·马丁(Ryan Martin),长期致力于对愤怒的研究。他在TED 演讲中提到:愤怒这种情绪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种提醒。当我们愤怒时,要思考一下,到底是什么让自己如此生气?是对方强势的态度,对自己的不尊重,还是其他?无论是哪一种,当我们能够正视愤怒时,就对自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