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节书生本色不知功高震主为何物
【引语】一次党内选举,差点玩掉脑袋——陈立夫竟比蒋介石多了5票,这可吓坏了他,到处托人向蒋求情,皆不成,最后托二叔陈其美的遗孀姚文英出面,陈立夫才化险为夷。
【事例】陈立夫炮制了一本理论著作,书名叫《唯生论》。顾名思义,他鼓吹的人生意义只不过是谋生活,求生存,反对的是共产党的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学说。有了著作,他也就当之无愧地跻身于“理论家”的行列了。
但是,聪明一世的陈立夫也可说糊涂一时。他没有想到在他大力经营“陈家党”和著书立说的时候,却犯了中国封建社会中许多聪明人物都犯过的一个大错误:功高震主。
1935年11月,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京召开。会上,代表们投票选举“伟大领袖”,由于陈立夫一手操纵了选举,他得的票数竟比蒋介石多了5票!
陈立夫第一个得知选举结果。得票比蒋介石还多,这意味着什么还用说吗?陈立夫立时大惊失色,额头直冒冷汗,心想这下可糟了,让蒋介石知道了岂不要了自己的脑袋!他灵机一动,亲手把自己的得票数减去6票。
即使这样,也比蒋介石只少1票。
谁知陈立夫的“小动作”并没有瞒住蒋介石。他很快获悉了这一情况,“龙颜”立时大怒,准备将陈立夫扣押。
蒋介石左右都有陈立夫的人。他的扣押命令还没有发出,陈立夫很快就得到了这一最新“情报”。他紧急出动.到处托人向蒋介石求情,但蒋还是脸色铁青,不肯原谅。
聪明的陈立夫最后找到了二叔陈其美的遗孀姚文英,哭丧着脸对她说:“二婶,请您看在二叔的份上,向委员长求情,饶侄儿一命。”
陈其美是蒋介石的把兄弟,对蒋有提携之恩,两人情同手足。陈其美的遗孀来到蒋介石公馆,哭诉说:“英士早死了,我们的儿子也死了。立夫就是我的儿子。他有多大的胆敢不听你蒋三伯伯的话呀!你难道忍心叫英士绝后吗?”
陈立夫搬来的救兵果然马到成功,蒋介石碍于她的面子,答应不再扣押陈立夫。
陈立夫经过这次风波,亲身体会到了“伴君如伴虎”的滋味。虽然他在这次会上当选为中央常务委员,进入了中枢决策层,但在他内心来说,从此对蒋介石多了一分戒备。而蒋介石对陈氏兄弟结党营私也多了一分警觉。
【点评】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伟大领袖”,陈立夫得的票数竟比蒋介石多了5票,蒋获悉后准备将陈扣押。由于蒋的左右都有陈的人,他便很快得到了这一最新“情报”,到处托人向蒋求情,蒋不肯原谅.陈最后得到了二叔陈其美的遗孀姚文英向蒋求情,因陈其美是蒋的把兄弟,对蒋有提携之恩,两人情同手足,蒋答应不再扣留陈立夫了。对于陈立夫来说,这次帮他化险为夷的不是他脑筋灵活,恰恰是他的交际关系和裙带关系。
【运用】“功高震主”的情况,可能有许多人体会不到。试以创办一家公司为比喻。一位公司老板。找到了一位很能干的干部。由于这位干部精明能干,而且很努力。于是因其良好的功劳业绩,由一名小小的业务员,逐步上升,而股长。而主任,而经理,一直升到总经理。到了这个阶段,公司的一切业务。许多事情,他比老板还更了解更熟练,同下面的人缘又好极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当老板的就会担起心来。这就“功高震主”了。地位就危险了。在政治上。一个功高震主的大臣,危险与荣誉是成正比的,获得的荣耀勋奖愈多。危险也愈大。不但随时有失去权势财富的可能,甚至生命也往往旦夕不保。
我们必须注意到。被人比下去总是件让人不舒服的事情,而超越主宰自己命运的人不是愚蠢就是自找倒霉。那些自认为优人一等的人往往会令人嫌弃,尤其容易招来上司们的嫉恨。财富、性情和气质等等被人超越,许多人并不太在意。但是却没有人愿意在智力上被人超越,君主或上级更不会如此。智力是人格属性之王。对上司权威的任何冒犯都是件令其无法接受的事情。领导者总希望自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能高人一筹。王公贵族喜欢得到他人的辅佐,却不喜欢被人凌越。如果你想向某人提出忠告和谏言,应该表现出是他偶然忘记了某事,而你不过是提醒他而已。此中奥妙。观察天上的群星即可有所领悟:群星显然都有光亮,却不敢比太阳更加耀眼。
第六十七节二陈站错队更加跟紧蒋介石
【引语】陈氏兄弟因在事变中支持何应钦而遭蒋的指责,但二陈毕竟是蒋的亲信,虽然在事变中站错了队,蒋介石还是用他们为自己做事。
【事例】1936年12月12日下午5时,陈果夫在从曾养甫处得到西安发生事变的确实消息后,立即又打电话向何应钦核实,何应钦回复说确有其事,但真相到底如何,还不清楚。陈果夫于是在和曾养甫商量后,召集在南京的国民党中常委丁惟汾、戴委陶、于右任等人到他的寓所商量对策,这时西安方面的八大主张已传到南京,大家略做商量之后,便一齐来到何应钦的住宅。
等他们到何应钦住宅时,何宅已聚集很多人,冯玉祥也到了。在成立军事委员时,蒋介石为委员长,以冯玉祥为副委员长作陪衬,这时冯玉祥在蒋被扣的情况下,想以副委员长代行委员长职权,但大家都不同意。查阅军事委员会组织法,因无此项规定而作罢。最后,李烈钧出面调和,决定将军权付与军政部长何应钦,由何统一指挥军队,负军事全责。经过内部协调,决定于午夜1点在中央党部召开紧急会议,商议对策。在紧急会议上,戴季陶态度最为坚定,要求讨伐张杨,孙科未说话,而冯玉祥语言含糊,会议开到凌晨3时,做出了决定:一,明令免除张学良、杨虎城所兼各职,通电全国,将张杨罪行公布于众;二,军事委员会增加七人,包括何应钦、陈诚、李烈钧、朱培德、唐生智、陈绍宽等:三,军委会工作由副委员长冯玉祥与各执行委共同负责,军队指挥权归何应钦。四,行政院由孔祥熙副院长代理蒋介石之行政院长职。
12月13日,陈果夫又与叶楚伧、陈布雷和曾养甫等三人在叶楚伧家开会,讨论对外宣传口径,最后决定:一,由全国各报,用同一口径发表一声讨张杨宣言;二,由叶楚伧拟稿,电令各省市党部指导民众团体主张一致;三,由陈布雷拟稿,由陈果夫用江苏省主席名义,电各省主席一致主动,寄镇江拍发;四,由何应钦领衔,以何和黄埔同学会名义电各省各军,共同发布宣言。这四条办法实行后,遂告成了国民党地区舆论上的一致。
各地省主席相继向陈果夫复电,表示自己的态度。据陈果夫自己说:“各省主席复电,大都很好,其中以龙云有决断,复电最快,以马鸿逵来电最有情感。”陈果夫还给杨虎城去了一电,“反复劝导,及晓以利害,杨亦有回电。”
但用武力讨伐张杨的事,遭到宋美龄反对。
宋美龄最得力的理由有两点:一、讨伐必然导制内战,即日本“正盼中国之内战爆发,俾以借口大规模之侵略,完成其统制中国之迷梦,则此种现象之造成,自将引起彼方无限制之干涉”;二、讨伐必然导致蒋介石被杀,而蒋的死活关系重大。“为中国计,此时万不能无委员长以为领导:委员长生还之价值,实较其殉国尤为重大。”何应钦对宋美龄的主张并不尊重,他公然声称:“妇道人家在这种情形下不可能保持理智的看法。”但他也不敢承担引起“日本侵略”和“蒋被杀”的罪名。
西安事变发生以后,陈果夫、陈立夫积极主张讨伐张学良、杨虎城,以武力解决西安事变,救出蒋介石。在这一点上,二陈的态度与何应钦是一致的。
然而,何应钦坚决主张讨伐却另有隐衷,他想趁机置蒋介石于死地。
而以自己取代蒋介石的位置,何应钦在戴季陶、居正、吴稚晖、叶楚伧、陈果夫、陈立夫等人支持下,就任讨逆军总司令,部署对西安的讨伐行动,并派出大批空军轰炸西安。
不料西安事变竟和平解决了。在蒋介石接受了联共抗日、释放政治犯、担保内战不再发生等条件后,张、杨释放了蒋介石。
12月26日,蒋介石回到南京。刚开始,蒋介石还表扬了二陈,认为他们在西安事变问题上的主张和态度是正确的。但不久,二陈就因在事变中支持何应钦而遭蒋介石的指责了。
蒋介石、宋美龄、陈布雷等以宋美龄的名义,合伙炮制了《西安事变回忆录》,大大地讽刺了何应钦、戴季陶、陈果夫、陈立夫等武力讨伐派。
但二陈毕竟是蒋的亲信,虽然在西安事变中站错了队,蒋介石还是让他们为自己做事。西安事变后,国共双方的谈判仍由陈立夫主持。
西安事变虽然迫使蒋介石停止了内战,并坐下来与共产党谈判。但蒋介石却不肯根本放弃中共必须解除武装,放弃共产主义信仰的方针。陈立夫由于在西安事变中站错了队,挨了蒋介石的骂,这时就不得不更加跟紧蒋介石,以弥补西安事变中的错误了。
【点评】在“西安事变”中,陈果夫、陈立夫虽然站错了队,站到了武力讨伐派那一边,但他们毕竟是蒋介石的亲信,蒋将此事不了了之,还是让他们为自己做事。经过这一次不平凡的经历。二陈就更加跟紧蒋介石了。尤其是陈果夫善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认为自己之所以站错队,是因为耳根子软,没有留心这些别有用心的人说的话,“因为乱子很多就是这些人引起来的。”陈果夫果然变得更加精明了。
【运用】政坛上的人事纠纷。生死成败。古今中外都是件令人头痛的事。特别是对某一重大事件的判断失误,更有不堪设想的后果。
历史上“安史之乱”。唐玄宗仓惶出逃,诗人李白站错队,若非郭子仪,险些丢命。
史书上说:郭子仪初出茅庐,担当小军官时候。因为不小心犯了军法,而被扣押。这件事情被李白知道了。李白早就非常器重这位少壮军官,一听到消息,就来找到郭子仪的长官说情,这个长官也是李白的朋友,因此就从轻处置,平安无事。等到后来安禄山造反以后,天宝十五年,李白在江西浔阳,却和另一位李家的帝子永王相识,参加幕府。永王名义上是起兵勤王。实际上也想趁机上台当皇帝,因此而违抗肃宗的东巡诏命,结果兵败于丹阳。李白也受到牵累。在浔阳坐牢,后来又要被流放到夜郎。好在郭子仪已收复两京,名震一时,功劳又大,他知道李白受到牵连致罪,就拿他的战功极力保奏,李白才蒙赦免。
第十四章清除敌手培植党羽
二陈身为蒋介石的心腹嫡系,趁着蒋的一时喜怒,四面出击,为自己清除敌手,网罗亲信,培植党羽,造成蒋家天下陈家党的局面。
第六十八节与蒋同进退陈家党初露端倪
【引语】陈氏兄弟本来在蒋介石下野后多少有些心灰意冷。但却从这批人身上看到了蒋介石东山再起的曙光,于是跃跃欲试,不辞劳苦,加紧串联、联络。不久,就将这些散兵游勇集结起来,成为拥蒋复出的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事例】1927年,宁汉合流后,国民党各派纷争中央领导权,8月13日,蒋介石以退为进宣告下野,辞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职务。此前他曾告诉陈氏兄弟,说他不得已而求其次,并要他们兄弟好自为之云云。接着他就回到老家浙江奉化,装做徜徉于山水之间。
蒋介石既是陈氏兄弟的导师,又是靠山。他的下野,无异于给陈氏兄弟带来政治前途的失落。自古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可为之人既已下野,那还有什么可为之事呢?于是,陈氏兄弟俩也于8月15日退居上海,他们这种不事二主的“气节”为蒋介石刮目相看。更令蒋称心的是,陈氏兄弟以上海为据点,为蒋介石的重新上台积极活动。
早在北伐刚开始时,陈果夫、陈立夫为扩大蒋介石的势力,网罗培养了不少“人才”。如陈果夫为蒋介石招揽了军医、军官及无线电等专门人才100余人,网罗了后为CC干将、曾任中统局第2任科长的曾养甫,后曾任南京国民党中央党部代理组织部长的吴倚伦,当时任上海的《商报》主笔,后成为蒋介石的代言人.素有“文胆”的国民党首席御用文人陈布雷等。陈果夫利用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的地位,曾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现在,他们得到陈果夫命令他们迅速来上海的指令后,蜂拥而至。陈氏兄弟本来在蒋介石下野后多少有些心灰意冷,但却从这批人身上看到了蒋介石东山再起的曙光,于是跃跃欲试,不辞劳苦,加紧串联、联络。不久,就将这些散兵游勇集结起来,成为拥蒋复出的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这一期间,陈果夫与陈立夫虽在上海,但与奉化的蒋介石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随时将上海的情况密报蒋介石,听候蒋介石的指示。
11月,蒋介石出访日本,在出访前他在上海召见了陈氏兄弟,对他们在上海的做法大加赞赏,并将组织、领导这批人的重任正式全权交给了陈氏兄弟。蒋介石的赞赏和信任,令二陈兄弟兴奋激动不已。
蒋介石被迫下野后,李宗仁、白崇禧、何应钦3人控制了南京政府,1927年9月16日,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在南京开会,随后宣布宁、沪、汉三方联合的特委会成立。但内部仍然充满了矛盾和斗争。陈果夫与陈立夫获悉消息后,立即举起反对中央特别委员会的旗帜。经过周密而精细的筹备策划后,1927年11月初,在上海成立了一个秘密组织,取名为中央俱乐部,因其英文为CENTALCLUB,所以人称“CC”。“CC”组织以反对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为名,实际上以“清党”拥蒋为其主要职责。
中央俱乐部成立后,成为蒋介石的御用工具,结党拥蒋是CC的宗旨。为了拥蒋上台,二陈指挥其成员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在国民党中进行串联,开展多种宣传活动,为反对中央特别委员会.拥蒋上台而制造舆论。与此同时,陈果夫与戴季陶、陈布雷等人在上海创办《新生命》杂志,作为其反共拥蒋的喉舌。在二陈的努力下,以及在各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蒋介石于同年11月10日回到上海,12月,南京的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垮台。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预备会议专门通过了蒋介石复职的决议。
1929年国民党三大后,陈果夫的胞弟陈立夫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并被蒋介石安置在中央执行委员会,当上了秘书长,使中央组织部更得到最高幕僚长的响应和协助,中央俱乐部成员的活动范围愈加扩展。于是,“蒋家天下陈家党”已初露端倪。
【点评】陈果夫利用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的地位,曾培养一大批为他使用的“人才”,为蒋介石重新上台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蒋家天下是靠陈家党取得的,而陈家党又是靠网罗这些“人才关系”组建起来的一股政治力量。
【运用】古语云: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平时培养“关系”,到需要时这些“关系”就起了重大作用。
“告之以危而观其节”,这是识人之良方之一。就是说,在识人时,告诉给所识的对象出现了危难的的情况让其处置。从其处理危难的情况来观察他的节操。节操,即气节情操,就是一个在关键时刻和重大原则问题上表现出来的政治立场和道德方面的坚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