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3
书名:共情式管理 作者:方伟 本章字数:4575字 发布时间:2024-07-17

 7.真正平等的沟通,是建议而非命令

  卡耐基认为,在沟通过程中,“建议”往往比“命令”更有效。归根结底,“建议”和“命令”拥有相同的目的,即希望对方能够接纳你的想法或驱使对方完成某件事情。然而,说话方式的不同,达到的效果也会大相径庭。“命令”的语气带有生硬或倨傲的意味,容易让对方产生抵触情绪;而“建议”则不然,它是“命令”的一种弱化,能够相对减少对方的反感和抵触情绪,更容易让对方接受。

  比如,缺乏共情能力的管理者在下达指示时,会说:“你应该这样做”“那样做不对”,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姿态,将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给别人。而拥有共情能力的管理者会说:“你是不是可以考虑这种做法?”“你认为这样是不是好一点?”等,给予对方尊重感。

  人际关系学大师戴尔·卡耐基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伊安·麦克唐吉是南非一家约翰内斯堡工厂的经理。有一次,他接到一笔大订单,而当时工厂的工作已经十分繁重了,他意识到按照正常的工作进度,无法按期完成订单。

  但他并没有直接下达为这份订单加班的命令,他召集所有员工一起探讨关于这份订单遇到的问题,并解释这份订单对公司的重要性。

  “我们能不能接受这份大订单呢?因为你们已经够辛苦的了,我不想再让大家加班。”

   “能不能调整我们的工作安排,来完成这份订单?”

  “有没有其他办法来处理它,让我们能接下这张订单?”

  工人们为此提出了很多建议,甚至有的工人主动申请昼夜加班,直至订单完成。后来,他们如期完成了这份订单,而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工厂也成了南非最大的公司之一。

  初登管理者宝座的人往往有一种隐忍多年,终于扬眉吐气的感受,迫不及待地想体验指挥、命令他人的感受,大有一种好好过把瘾的势头。于是,他们开始不断向自己的下属下达各种命令,然而,这种“疯狂指挥”的行为不但无法树立一个管理者的形象,反而会让下属产生抗拒。长期处于管理者位置的人,一般也会得这种“病”,命令是一种身份地位的体现,更是自身权威的体现。但这种行为往往忽略了被命令者的感受,让彼此之间的沟通陷入僵局。

  其实,下达“命令”也是一门艺术,如果你的“命令”让下属更容易接受,这样的“命令”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效果,也能使得团队更加融洽,更具有凝聚力。如果你的“命令”根本无法被下属接受,甚至不愿或不情愿执行,那这样的“命令”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用“建议”而不是“命令”的方式,更容易使彼此之间沟通的大门敞开,才可能达到管理者和下属双赢的结果——管理者完成指示任务,下属开心地执行。所以,想要真正构建平等的沟通,就一定要牢记将“命令”替换成“建议”。

  美国著名的传记作家伊达·泰波尔在撰写扬·欧文的传记时,采访了一位与扬·欧文共事三年的同事。这位同事表示,扬·欧文在工作中从没有向任何人下达过强硬的“命令”,总是在建议对方怎么做比较好。

  在扬·欧文的口中几乎从来没有出现过“去做这个,去做那个”或者“别这样做,别那样做”,当他表达自己的意愿时,总是说:“你可以考虑一下这个”“你认为那样合适吗”;当他口述一封信时,也会说“你认为如何”;当看完下属的报告时,他会说“也许这样措辞会更好一点”。

  将“命令”变为“建议”,管理者的态度很重要。人人都是平等的,你可以在才智、地位、身份上优于对方,但在人格和人性上,彼此都是平等的,尝试将自己放在一个与下属相同的高度,才能发自肺腑地用一种建议的语气来与对方沟通。只有这样,很多时候我们才能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

  在沟通上,我们尽量用一些“可以吗”“好吗”“方便吗”等疑问词柔化语气,避免“把这件事做了”“快点完成”类似的生硬语气和粗暴态度。比如,当你打算让下属去做一件事时,你将大致流程和注意事项讲完之后,不妨用商量的语气问一下:“你看这样做是不是合适?”我们一定要明白,虽然管理者站在发号施令的位置,但没有人愿意一直接受他人居高临下的指挥。

  日本松下公司前任总裁松下幸之助曾说:“不论是企业或团体的领导者,要使属下高高兴兴,自动自发地做事,我认为最重要的,要在用人和被用人之间,建立双向的,也就是精神与精神,心与心的契合、沟通。”而这种趋近于完美的沟通方式,用“建议”替代“命令”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8.先入为主的偏见,往往导致错误判断

  某一个员工向管理者投诉工程师最近的工作效率低,而管理者就会向工程师给出自己的意见:“我很不明白最近你的工作效率为什么这么低,再这样下去的话,会拖累整个团队的进度,而项目也会因为你的拖延而延期。”

  缺乏对事实的了解,仅凭他人的一面之词作出判断的沟通方式,很容易让下属感到被同事排挤,被管理者冷落,从而降低工作的积极性。如果管理者只是通过自己的主观印象来筛选自己所期待的信息,只会导致自己接收的信息不完整,然后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作出错误的判断,或者造成行为选择上的失误。

  以下是先入为主的偏见影响你工作的三种方式:

  哪位员工被要求出差?

  比如,员工小张和小王都是技术员。小张已婚并育有两个孩子,而小王是单身。客户要求一名技术员到现场处理突发状况,整个项目需要三周时间,而且员工不得随意离开项目部。而且,这个项目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员工可以展示自己的能力,有助于将来职位晋升。

  大多数管理者会考虑到小张也许会出于家庭原因而拒绝这项工作,从而下意识选择小王参与这个项目,这就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只有询问对方的意见,管理者才能了解下属内心真实的想法,无论员工的性别或父母身份如何。如果管理者既定的人选不想去,对方会表示拒绝。但他们应该拥有自己做决定的机会。而且,像这样的决定和机会可以成就或毁掉你的员工的职业生涯。你无意识的偏见会对小张的事业产生负面影响。

  谁需要加薪?

  一般来说,男人会被认为是家庭的经济支柱。而管理者在考虑升职加薪时,也会无意识地偏向于男性员工。但员工的薪酬与员工的财务义务并无关系,它只与员工对企业的贡献有关。

  当管理者出现这种“先入为主”的评判时,就很难对下属作出客观的评判。所以,想要做到共情式沟通,管理者就需要克服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

  (1)不假定结果

  “疑邻盗斧”讲述了一个人因斧子丢失而将邻居视为贼的寓言故事。先入为主的观念会蒙蔽我们的双眼,试图将自己的主观臆想转化成现实,在验证的过程中,我们会因预设结果而只寻找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从而导致判断失误。当我们无法依据既定事实作出准确的判断时,绝不能毫无根据地假定结果。

  (2)专注于事实

  在通过与旁人的交流获取信息时,不要一味关注对方的结论,还要分析对方作出结论的前提、证据以及论证的过程。而且,我们也无须计较对方的年龄、性别以及所处区域,避免因某些不利信息干扰我们的判断。

  (3)兼听则明

  在验证某件事时,我们可以通过提问和倾听的方式,尽量完整地获知对方所表述的内容,然后凭借不同的人给出的信息得到一个趋近于真实的“现实”。

  (4)多角度辩证

  当我们因既定印象对一个人有偏见时,不妨从喜欢的角度分析对方为什么会喜欢。将事物简化思考是一种本能,而屈从这种本能就容易得出“先入为主”的结论。而多角度辩证会帮助我们打破单一固定的思维模式,更加全面且客观地看待某人某事。

  莎士比亚说:我们眼里的错误引导着我们的心灵,错误导致的也必定是谬论。如果我们能够获得充分的信息,就能够辩证地看待这一切,也就能够避免作出“先入为主”的评判。

  

  9.做有亲和力的管理者

  俗话说:“人无贵贱之分。”如果管理者一味耍派头、逞威风,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甚至在日常沟通中对员工指手画脚,声色俱厉,就会激起员工的反感情绪,加重双方之间的矛盾,不利于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不在于摆出姿态的高低,而在于员工内心敬仰和尊重的程度。管理者具有亲和力,以平等、关爱的态度对待员工,在沟通中就容易收获员工的好感,同时,管理者的亲和力也会逐渐转化成影响力,使整个团队上下一心。

  对沟通而言,管理者的亲和力能够轻松使团队保持在同一频道上,减少重复、解释的时间,并易于员工接受指令,省去多余的安抚和宽慰的行为。反之,如果管理者在沟通中缺乏亲和力,仅凭借权力的优势进行沟通,甚至可以制造双方的距离感来维持所谓的“权威”,就会导致员工对管理者抵触、疏远和对抗,出现团队内耗情况。

  如果管理者想要变得富有亲和力,就一定要做到四个同步。

  情绪同步。管理者在沟通中,一定要关注对方的情绪,采用与对方相近的情绪状态进行沟通。比如,如果员工一脸难以掩饰的笑容,就证明他心情愉悦,管理者就需要保持一种愉悦的情绪与之沟通,共情员工的快乐。如果员工一脸愁容,管理者就需要以一种平静或凝重的情绪状态去沟通,共情员工的忧愁。

  共识同步。当管理者与员工在沟通中的观点一致,或者相互理解对方的观点,就会使沟通的氛围变得融洽。因此,管理者需要注意避免在沟通之初,使双方的观点对立。

  生理状态同步。每个人在做事或沟通会呈现出独特的生理状态,比如,习惯性的动作、口头语等。而且,人们都喜欢与自己具有相似性的人交流。因此,管理者在沟通过程中,可以适当模仿员工的生理状态,使两者保持一致,但也要注意,不可模仿对方的缺陷。

  语调、语气、语速同步。其目的在于沟通中双方的情感交流,如果一个说话轻柔、缓慢的员工,管理者却以沉重的语气和快语速与之沟通,对方一定会感到不安,产生心理上的排斥,影响彼此之间的沟通效果。

  除此之外,管理者也可以在沟通中通过以下五种方式,来有效地展示自己的亲和力。

  谦和的姿态

  在沟通中,谦和的姿态体现的是一种尊重对方,平易近人的风度,能够拉近沟通双方的心理距离,提升沟通的融洽度。无论什么样的人,都喜欢谦和有礼的人,反感嚣张跋扈的人。

  一些管理者认为,在沟通中摆出谦和的姿态,会损害自己的权威感,不利于占据沟通中的主导地位。实际上,谦和的沟通姿态不仅不会损害管理者的权威形象,还能够提高沟通的融洽气氛。

  亲切的笑容

  笑容是一种有效展示亲和力的沟通开场白。管理者亲切的笑容,能够缓解员工紧张的状态,有利于卸下内心的防备。即使心情不愉快的员工,在管理者亲切的笑容下,他的坏心情也会逐渐消退。如果管理者吝啬自己的笑容,在沟通中总是板着脸,会使得员工谨言慎行,不利于沟通的深入。

  甜美的话语

  甜美的话语是体现管理者亲和力最有效的方法。话不在多,而在于贴心,说到对方的心坎上,使对方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营造和谐的沟通氛围。

  每个人都希望听到顺耳的话,同样的谈话内容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得到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即使表达一些负面信息,恰当的表达方式也能够使员工易于接受,并博取对方的好感。

  诚挚的关爱

  在沟通中,诚挚的关爱就像寒冬中的一把火,使平和的沟通氛围变得火热。与人交往,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真心实意地关爱对方,不仅能够增添管理者的人格魅力,还能获得员工的信任和亲近。

  豁达的气度

  在沟通中,管理者豁达的气度能够减少不必要的语言冲突,营造一个轻松的沟通环境,保持双方关系的和谐。因此,管理者在沟通中,只要不涉及原则性问题,就以一种包容的态度给予员工情绪波动或反弹的空间,强化自己的亲和力。

  一些管理者之所以无法与员工做到共情式沟通,就是因为沟通中得理不饶人的姿态,让员工在被说教中变得沉默。豁达的气度彰显的是一个人的胸襟,也是一个人具有亲和力的人格魅力。

  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矛盾,大部分是由于沟通出现偏差。而管理者的亲和力能够有效避免沟通中的偏见和冲突,更容易探知对方真实想法,使沟通更为顺畅。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共情式管理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