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2
书名:共情式管理 作者:方伟 本章字数:4602字 发布时间:2024-07-20

4.抓住特别的机会,向下属表达关心

  《地形篇》中说道:“视卒为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如果管理者能够做到像对待孩子一样关怀下属,就能获得下属的信任和忠诚,提升团队向心力。而这样的团队,往往无往不胜。

  一家公司的采购员张茜因车祸导致小腿骨折,住进了医院。行政部送去了鲜花和水果,派人及时慰问员工。采购部的李经理私下找到了她的同事,希望他们抽时间去医院看望一下,并在临走之前拿出了一个红包,让他们代为转交,表达自己的一份心意。

  当张茜收到红包之后,十分感动:“李总对我们真的很好,而且很大度,我之前因为工作的原因和他吵了起来,没想到他不仅不计较,还这么关心我。”

  张茜在休病假期间,公司接到了一个大项目,人手不够。李经理尝试给她打电话,询问她能不能来上班。第二天,她就拄着拐杖来到了公司,并表示:“现在大家都很忙,公司又差人手,我只是腿上不方便,拄个拐杖就可以,不耽误手上的工作。”在私底下,她还经常和同事讲,李经理人很好,亲自给她打电话询问能不能上班,还不要勉强自己。她心里过意不去,就坚持来上班了。

  站在管理的角度上来看,给予下属关怀的意义在于满足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诉求。当双方在基于平等关系、互相尊重的情况下,管理者的关怀会使下属认为彼此是站在统一战线的伙伴,而并非只是单一的雇佣关系。同时,管理者发自内心的关怀,也满足了下属心理层面上对尊重和理解的需求。如此一来,管理者与下属之间的良好关系,使得双方在之后的工作中能够相互理解,将彼此不同的建议和观点融合进行讨论,更容易达成共识。除此之外,来自管理者的关怀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自我驱动,使整个团队更有凝聚力。

  对于管理者来说,看似微不足道的付出,却能够换来下属的认可和尊重。而越多的下属表示认可和理解,就越有利于管理者当下和之后的工作开展。并且,如果管理者能够抓住一些特别的机会向下属表示关怀,获得的效果也就更为明显。

  那么,什么样的时机才能够放大管理者由衷的关怀呢?

  下属的生日

  一般来说,很多人都会在乎自己的生日,并选择和家人或朋友来一起庆祝生日。管理者需要记住下属的生日,并在这一天向对方表示祝贺,以奖金、蛋糕、鲜花等富有仪式感的方式传递自己对下属的关怀。如果管理者能够趁机讲一些赞扬或鼓励的话,还能够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带给下属难忘的记忆。对于任何人来说,被他人记住生日无疑是一件备受感动的事,而管理者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能够轻松获得下属的好感。

  下属的身体状况

  管理者关心下属的身体健康,并亲自去探望,是一种体恤下属的表现,更是赢得下属好感和敬重的一种途径。这一举动体现了管理者不仅只是看重下属为公司带来利益的能力,还表现出管理者对下属的人文关怀。同时,管理者也可以适当对下属表示认可,比如:“平时你在公司的时候不显,现在你生病了,总感觉在工作中少点什么,同事的工作也不顺利。你要安心把病养好,我们都盼着你早日康复呢。”

  欢迎和送别的机会

  职位变动是职场中最常见的事,因此,欢迎和送别也是凸显管理者关怀的最佳时机。一些管理者总是会忽视这个和下属增进感情的机会,对对方的去留漠不关心。但实际上,无论去还是留,都会使人们的情绪或心境波动较大,此时一些小小的关怀都能够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对于新晋员工,管理者要及时表达自己的关注和重视;对于变动离开的员工,管理者也要表示出希望对方前程似锦的祝愿。

  下属情绪低落的时候

  无论是工作原因,还是生活原因,当下属遇到挫折时,情绪难免低落,工作效率也会随之受到影响。此时,管理者适时地安慰和帮助,往往比平常更容易抓住他们的心。并且,相较于强迫,鼓励和安慰也更容易使他们忘掉不愉快的事,不至于因个人情绪而不断影响工作。管理者可以以朋友的身份来询问下属发生了什么事,目的在于帮助对方排解压力,缓解负面情绪,使其安心投入工作。而这一过程就是一个情感激励的过程,能够使对方感受到管理者由衷的善意。

  作为管理者,只有懂得关心下属,在适当的时机送去属于自己的一份温暖,才能够收获下属的感激和尊敬,提升整个团队的向心力。

  

  5.关心下属,更要关心下属的家人

  一个人最关心的不外乎家庭和事业。事业固然重要,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自己的家庭更幸福。如果管理者能够对下属的家庭施以恩惠,自身的关怀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管理者在关心下属的同时,也要懂得关心下属的家人。

  日本麦当劳的董事长藤田在每一位下属的太太过生日时,都会派人从花店购买鲜花送给她们。收到鲜花的太太们十分高兴,因为有时自己的先生都会忘记自己的生日,而董事长却记在心上,而藤田也因此经常收到来自下属的感谢。

  在每年的联欢会上,藤田要求所有已婚的下属都需要带着自己的“另一半”参加。在宴会上,除了表彰优秀的员工外,藤田还会郑重其事地感谢太太们对家庭的付出:“各位太太们,你们的先生都为公司付出了很多,我已经给予了各方面的奖励。但有一件事我还要请求各位太太们帮忙,那就是照顾好你们的先生。我希望把他们培养成一流的人才,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的梦想,当然也同时促进了你们家庭的幸福。可是要想更加细致地照顾和关怀他们,这个重任就只能交给你们了。”这番话使在座的太太们深受感动,也在无形中使得员工更愿意为公司服务。

  通常来说,大部分下属都会受到家庭问题的影响,比如,夫妻、子女、长辈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会影响到下属正常的工作效率和情绪。如果管理者能够对下属的家庭进行关怀,即使无法解除对方的顾虑,也能够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善意。

  轻卡集团销售部副总经理曾前往公司一线员工的家中走访慰问,通过深入交谈了解了员工的生活现状和面临的困难。比如,一位怀孕五个月的员工妻子诉说了自己独自产检的辛苦;一位年轻员工的父亲详细了解了公司的情况和孩子事业的前景等。这次访问进一步拉近了员工及其家属和公司的距离,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

  管理者要做到关怀下属的人家,最好能够经常到下属家里进行走访。在走访的过程中管理者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向家属汇报下属的工作情况

  管理者在与家属沟通的过程中,除了让家属掌握下属基本的工作情况之外,还可以向他们汇报下属的工作成绩,让家属为他们感到骄傲,从而使他们更为支持自己亲人的工作。但是,无论是优点,还是成绩,管理者一定要实事求是,避免因夸大其词而使对方感到不自在。

  了解下属的家庭情况

  如果管理者选择走访,就一定要充分了解下属的家庭情况,比如,家庭人口、家庭经济状况等主要问题。其目的在于对下属的家庭进行帮助,增进与下属及家属的感情。同时,管理者也要注意,在了解家庭情况的过程中,要注意分寸,因人而异。如果下属的家庭情况比较殷实,就不必再过多追问其家庭的经济条件。

  对下属表示重视和欣赏

  下属的家人毕竟和自己的下属有区别,管理者不要轻易地进行批评。最好的办法是采取另外一种形式——赞赏。在对下属进行家访的时候,管理者应当回避其缺点和错误,回避其做得不对的地方,赞赏他们做得好的地方,这样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时,下属在工作上作出好的成绩,当然离不开家属的支持。管理者对家属说些表示感谢和赞赏的话会使家属感到自己的劳动受到肯定和尊重,这样他们会拿出更大的热情去支持家属的工作。

  管理者对下属的家人进行关心看似是一件小事,但这种行为往往能够发挥出良好的作用,让下属感到莫大的欣慰和鼓励,从而重视和执行管理者的每一项指令。一名猎头曾试图帮助客户猎聘“海底捞”的员工,却被对方严词拒绝,甚至没有一个员工愿意接受对方所开出的条件。其根源就在于“海底捞”不仅对自己的员工关怀备至,同时也不忘关心员工的家人,甚至员工的家人都能够享受公司的一系列福利待遇。

  因此,管理者对员工家属的关心是有必要的,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上的关怀,都能够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提升整个团队的向心力。

  

  6.不要过度关心下属的朋友圈

  如今,朋友圈已经成为大多数人展示个人生活,宣泄内心情绪的渠道。在一些企业中,管理者在不经意间翻看下属的朋友圈,通过对方发布的动态,就能够捕捉到对方最近的心态变化和个人生活。

  对管理者而言,翻看下属的朋友圈信息是了解下属的一种方式,对工作中的相处有积极作用。但过于关注和评论下属的个人生活,就有逃脱不了上下级关系的意味,即使是关心,也会让下属感到不耐,甚至是厌恶。这也是大多数员工会选择在朋友圈中屏蔽管理者的原因。

  2020年疫情期间,一名员工发布了一张朋友聚会的朋友圈,管理者平时十分看重这名员工,出于好意,提醒员工尽量减少公众聚会,而且不要在朋友圈等媒体公开发布自己的聚会信息,以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件事的结果就是,员工关闭了管理者翻阅朋友圈的权限,而管理者也因此感到失落。

  一些员工将工作和生活区分得很清楚,并不希望工作上的关系来打扰生活的清净。虽然管理者的提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善举,但却会因工作中上下级的关系,而显得过于干涉下属的私人生活。在工作中,下属要受到管理者的制约,而生活中突如其来的说教,会使得下属格外不满。

  一些管理者关注下属的私生活,其目的是关心下属,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使互相之间的工作更为顺利。但朋友圈毕竟属于私人空间,作为管理者,评论或干预对方的私人生活,难免会触及对方的底线,引起对方的不满。如果管理者将眼之所见的事物过分聚焦于自我,而忽略客观事实以及对方的主观意识,就容易加重双方之间的矛盾,势必对整个团队造成内耗。

  当管理者发现自己被下属屏蔽之后,内心的情绪也会随之出现波动,尤其是一些得到过自己帮助和提携的下属,会使管理者的自豪感和付出感瞬间崩塌,产生消极情绪。如果管理者无法正确处理这些消极情绪,就很容易在之后的工作中对下属产生偏见,从而作出错误的决策,使整个团队遭受损失。

  心理学家曾表示,人是具有多面性的,大多数人不希望将最真实的自己展示给其他人,尤其是在工作环境中,他们更希望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管理者和同事。但每个人都需要表达和宣泄内心的情绪,而私人空间性质的朋友圈就是最好的途径,将自己不好的一面释放出来。如果管理者因下属朋友圈发布的信息中,出现对工作抱怨和沮丧的情绪,而错误地将其看作是下属对当下工作的否定,进而导致管理者看似关怀的举动下,会使下属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比如,当管理者看到下属频繁发布或转发一些悲观消极的信息时,如30岁的不堪就定义了一个人的未来、公司剥削员工等,误认为员工存在离职的打算,希望下属能够缓和情绪,从而将对方调离当前职位。然而,不明缘由的下属并未产生离职的想法,却会因失去管理者重视而颓废,最终只能辞职离去。

  最愚蠢的事情就是将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别人,将所有的结果都当作自己的过程来解释,并一直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对于下属在朋友圈中发布关于消极情绪或“吐槽”工作的信息时,管理者需要做到:允许这种事件的存在和发生,不要轻易将下属情绪的表达看作是对工作的不满,理解下属将工作和生活分开的想法,随其自然;尊重对方发布任何信息的权利,不要过于干涉下属的个人生活,同时发掘事物存在的意义,如宣泄情绪,为生活制造仪式感等。

  如果管理者实在放心不下,就可以找一个适当的机会,在不具备工作性质的时间和场合来简单谈论一下这一问题,在表达关怀的同时也要注意切勿深入沟通,其目的是消除管理者内心的担忧。也许事实上只是一个很简单的理由,“我今天很开心”“我今天很难过”而已。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共情式管理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