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共情力的八项修炼
共情力的提升和修炼,从专注力、观察力、自控力、敏感力、尊重力、理解力、换位思考力和自我觉知力8个方面,将管理者在工作中所面临的困难层层展开,深入剖析,有针对性地给出实战技巧,帮助管理者利用“共情”解决工作中的种种难题。
1.专注力修炼:放下手机,把目光放在下属身上
根据统计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超过一半的人每天要花费5个小时使用手机。人们在利用手机方便生活的同时,也会被手机上的各种服务所吸引,比如,娱乐八卦、手机游戏、聊天软件等,从而分散注意力。
深度思考需要集中注意力,必须花费整段时间来思考,但手机让人的注意力和思考时间变得零碎。日常生活中完成一项任务时,不少人在清晨或者深夜的效率高,本质原因是不被打扰,精力相对集中,可以进行深入思考,白天的时间,却容易被杂七杂八的小事所打断,从这个角度出发,不少事情的解决需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但手机的存在让这件事变得不可能。
如果管理者长期受到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影响,共情能力就会不断降低。因为手机中的距离感无法使管理者感受到对方的真实情绪。比如,当你走在路上,看到一个男人皱着眉头坐在路边,手中拎着一瓶啤酒时,你会认为他肯定在为某些事情发愁。被公司解雇?和女朋友吵架被赶出家门?还是家里遇到了什么困难?这种能够感知对方的情绪和想法、理解对方的能力被称之为共情。但如果这种情况出现在手机上,人们对“拎着酒瓶的醉汉”通常不会有什么感觉,甚至还会产生厌恶的情绪。
为什么在面对面沟通中,人们更容易理解对方的感受并做出相应的反应?是因为在面对面沟通中,可以通过对方面部的细微表情,言语中语气的变化,去获知对方的情绪。而在脱离现实的网络上,人们的注意力只会紧紧地吸附在电子设备的屏幕上,察觉不到对方情感上的变化。久而久之,这种社交就会使人们丧失目光接触和察觉细微非语言信息的能力。
比如,以下两段对话所产生的不同沟通效果。
管理者:“你知道吗?当初我在做普通职员的时候,根本不计较工作有多少,几乎每天都在加班,这其实是对能力的一种锻炼。”
下属:“确实是,重复性工作也是一种经验的累积。”
管理者:“所以说,你们不能抵触加班,它在给你带来利益的同时,还能提升你们的技巧熟练度,你说对不对?”
下属:“嗯,您说得对。”
在沟通之初,管理者以一种说教的姿态进行沟通,虽然其目的是告诉下属,加班也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提升,并以自身经历为案例来鼓励下属接纳加班这件事。然而,管理者的关注点始终放在对自身经历的吹捧上,而忽略了下属当下的真实感受,导致沟通在下属的不断敷衍中结束。
如果管理者将注意力放在下属身上,表示出对他的兴趣,就更利于两者之间情感的交流。
管理者:“最近公司的业务比较多,你们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加班,怎么样?是不是感觉有点累?”
下属:“累是肯定的,不过加班有相应的补贴,也不会太过勉强。”
管理者:“你对加班有什么看法?”
下属:“我觉得加班这件事,领导应该给员工足够的自由,不应该总是强制性要求。有的人看重利益,就能够接受加班,有的人看重生活,就会排斥长期的加班,比如像我这样的。”
管理者:“针对加班这件事,你有什么样的建议?或者说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你觉得怎么做是合理的?”
下属:“我觉得如果需要加班的话,领导应该先征求大家的意见,筛选出主动加班的人选,然后按照顺序安排不愿加班的人。而且,我也希望领导减少每天早会的时间,偶尔说一些激励的话没有问题,但每天都讲一些励志的话,实际上没有人能够听进去,倒不如把时间留给工作呢。”
因此,管理者不妨放下手机,无论是下达指令或者日常沟通,尝试与下属相对而坐。真正地去关注下属,关心下属,对下属感兴趣。真正优秀的管理者,懂得把下属放在心上。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开口?那就先向对方提问,问一些让对方骄傲的问题。立足于对方本身提问,对他本人感兴趣要比对他的工作、收入感兴趣更让他开心。或者他主动聊什么,你就问什么,对方主动提及的事、反复炫耀的东西等。当然,你还要给予对方反馈:眼神有交流、精彩有共鸣、赞同有点头。不用刻意为之,当你有心关注某个人时,自然而言会产生这种单纯、强烈的好奇心。投其所好是善良、让人舒服是修养,两者结合就是共情的体现。
当你欣赏完对方的故事,对方自然而然也会询问你的故事。因为当人们感觉自己被喜欢时,会产生一种回馈的情感,我们总是会喜欢那些我们认为喜欢我们的人。此时,你就可以毫不隐藏地表现自己了。
2.观察力修炼:3分钟读懂他人需求
每个人都存在各种不同的需求,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如果管理者想要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推动团队长期稳定发展,就需要读懂员工的需求,并满足这些需求,这也是一个优秀管理者的必备能力。
一些管理者总是抱怨自己在进行物质或非物质激励时,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甚至有时候还会适得其反。其根源在于管理者忽视了员工的真正需求,以主观意愿为他们谋取发展,最终与员工自己的想法南辕北辙。
那么,员工存在哪些基本的需求呢?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分析,人的需求往往是从低层走向高层的。在一个团队中,不同的成员会处于不同的需求层次,对需求的强烈程度也有所不同。这些需求大致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是指人对水、食物、空气的需求,也可以解释为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当员工的生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往往会放大对这种需求的渴望,从而导致思考能力和执行力变弱。一般来说,只有物质生活得到保障的员工,才更容易安心投入工作,更容易和团队谋求共同发展。
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是指人希望人身安全得到保障,拥有和谐稳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避免遭受疾病和来自外界的威胁。当员工的安全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就容易出现不满情绪,导致消极怠工行为的出现。比如,员工在团队中被孤立和攻击,自然就无法发挥他在工作中应有的价值,降低他与团队的关联度。
归属需求
归属需求是指员工希望与团队建立长期的和谐关系。每一个员工对自己的劳动价值都存在主观判断,一旦无法达到预期,就会对管理者和团队产生怀疑。团队凝聚力差的根源也在于此。因此,管理者在与员工沟通时,可是适当插入一些个人生活问题,对心中迷茫的员工进行开导和鼓励,使其产生归属感。
尊重需求
尊重需求是指员工希望被认可和赞扬的需求。一些管理者经常批评员工,看不到员工的进步和努力,就是一种无视员工尊重需求的行为。当员工的尊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就很容易丧失信心,从而在工作上变得畏首畏尾。
自我实现的需求
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指员工对名声、成就、地位和晋升机会的需求。如果管理者无法给予员工满足拿到高薪和高职等需求的空间和可能,就会使他们对管理者和企业失去信心,看不到自己的职业前途,从而促使他们离职或跳槽。
对于管理者而言,可以通过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来了解员工的需求。从纵向看,只是层次不同、薪酬层次不同的员工,自身需求的侧重点也就不同。对于薪酬较低的员工,管理者需求关注他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即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和工作环境或氛围。而对薪酬较高的员工就要关注他们对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从横向看,管理者可以针对员工的性格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判断他们需求的侧重点。一些员工格外看重物质待遇;一些员工注重精神上的成就感;一些员工学习欲望比较强烈等。比如,刚入职的员工大多希望获得能力上的提升;家庭条件较差的员工希望多赚钱;一些拥有优秀家庭条件的女性员工,希望更多的时间来照顾家庭等。
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分析,管理者都需要从日常的沟通交流中获得员工的需求信息。茶水间不经意间的谈话,午休时的闲聊等都是获取信息的途径。只有洞悉员工的真正需求,并加以满足,才能让员工热爱工作,提高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
3.自控力修炼:学习驾驭自己的情绪
愤怒会使人丧失理智,使原本能够妥善解决的问题变得困难,一旦在沟通中失去耐心,情绪就会变得急躁,交流就会出现问题。其实,不只是愤怒情绪,任何情绪只要过于激动都会影响到沟通,如果无法掌控自己的情绪,将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
1994年,戴尔集团的总裁迈克尔·戴尔访问日本的索尼公司,对技术转让问题进行了洽谈。但索尼公司根本没有诚意,导致戴尔在东京逗留一个多星期一无所获。
在最后一次会议上,戴尔依然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为此他十分恼怒。在离开索尼公司后,他被一位男子拦住:“戴尔先生,我等你很久了,我是做能源的,很想和你谈一谈。”
戴尔正想以“别烦我,我没心情和你谈任何事情”拒绝对方时,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负面情绪是不对的。于是,戴尔稳定了自己的情绪,微笑着说:“不管谈什么,我们还是先找个沙发坐下来再说吧。”不久之后,戴尔的“锂电池”笔记本电脑开始全面上市,轰动了世界。
后来,迈克尔·戴尔每每提起这段经历,都深有感触:“良好的机遇从来不会以一种诱人的姿态出现,而是带着烦人的面具出场,幸好当时我没有带着坏情绪讲话,否则这个好机会就会被我亲手拒绝掉。”
优秀的管理者一定要懂得驾驭自己的情绪。情绪产生变化的原因分为外因和内因,外因是指外界给予的刺激,而内因是指本人对事情的认识和持有的态度。但是,情绪产生的关键并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人们如何去解读这件事,任何情绪都是源于自我。
大多数管理者习惯将情绪的责任丢给下属,比如,当下属出现某些失误时,管理者会批评说:“公司为你提供了这么好的条件,为什么你总是完成不了业绩?”“这么简单的问题换谁都能够做好,为什么你总是做不好?”等。这种情绪会因上下级关系的存在而变质,一方面权力意味着势差,代表一种强迫;另一方面权力也意味着隔阂,彼此立场不同。这种潜在的含义,会使下属面对管理者的负面情绪时变得更加抵触,使彼此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困难。
那么,作为一个管理者,该如何驾驭自己的情绪呢?
察觉自己的情绪
管理者在驾驭自己的情绪之前,首先要懂得察觉自己的情绪。比如,当下属因拖沓导致工作进度缓慢时,管理者在批评之前,可以询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我现在是什么感觉?”当管理者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时,就能够对自己的情绪作出更好的处理。当然,管理者也不必时刻压抑自己的情绪,因为压抑会使负面情绪在长期的积累之下达到顶峰,一旦爆发就会失控。
调节自己的情绪
在开口之前,管理者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避免口不择言。比如,意识调节,一个人的意识能够调节情绪的发生和强度,当管理者意识到自己情绪波动的根源后,就可以尝试改变自己对当下事件的态度,从而调整自己的情绪。
语言调节,语言是影响一个人情绪的工具,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人会通过语言来发泄内心的情绪。管理者可以通过“制怒”“平静”“淡定”等可视性文字或语言来缓解内心的情绪波动。
转移注意,将注意力从负面情绪转移到其他地方。例如,俄国文豪屠格涅夫劝告那些喜欢争吵的人:“在发言之前,应该先让舌头在嘴里转十圈。”
宣泄自己的情绪
宣泄情绪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通过深呼吸的方式使自己平静下来;通过打球、散步等运动消耗能量;通过向他人倾诉,将内心的负面情绪释放出来等。
其中,对管理者来讲,最恰当的方式就是将自己内心的不满或愤怒写出来。一位陆军部长遭到侮辱之后,林肯建议他写一封辱骂对方的信作为回敬,当他写完之后,林肯制止了他寄信的行为,并告诉他:“写信的目的就是为了解气,如果你还生气,那就继续写,写到自己舒服为止。”而宣泄情绪的目的也是如此,给管理者一个清理想法,自我疏导的机会,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下属的失误。
在沟通过程中,如果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一味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宣泄在下属身上,即使事后的安慰和鼓励能够缓解下属内心的不满,但这些难听的话终究会在下属心里留下痕迹。只有学会驾驭自己的情绪,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