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多交朋友好赚钱2
书名:三分财路 七分关系 作者:陈泰先 本章字数:5896字 发布时间:2024-07-26

 3.财富不是朋友,朋友才是财富

  人脉金典:朋友交得好,可以在事业上得到支持,也可以在精神上得到慰藉。

  当微软公司在最初的广告攻势中宣传自己无所不能的编程能力时,任何不明真相的人看到这个广告都会以为这是一家很大的公司,其实这个大名鼎鼎的微软公司实际上只是一个4人作坊,差不多都是哈佛的或者是湖滨中学的那一帮子计算机迷。其中,很长一段时间公司里仅有两名雇佣员工是长驻的。他们住在阿尔伯克基一个没有什么家具的房子里,另外两个人中盖茨在跑来跑去地上学,艾伦则服务于微型仪器公司。

  但是正是这个简单的公司却赢得了IBM、苹果电脑等当时大型的电脑制造商的青睐,并逐渐确立了在软件行业的领袖地位。这一切成就的得来,并不单单属于盖茨一个人,在盖茨的光芒之下,还站着他创业中不可或缺的团队成员。

  在盖茨的创业团队中,最不应该忽视的就是保罗·艾伦。这个因与盖茨一同创立微软而成为亿万富翁的创立者过着极尽奢华的生活。他投资屡屡失手,投资的公司可谓一片狼藉,但这并不影响他一如既往地邀请亲朋故旧和娱乐圈及IT圈的名流来到他耗资数千万美元的游艇上享受声色之娱。而由他赞助进行的由私人企业研制的载人太空飞行器已经在2004年获得成功,也意味着这位昔日的创业者将成为最早遨游太空的商人。

  艾伦是盖茨在湖滨中学的同学。其父亲当过20多年的助理管理员,因此从小博览群书。1968年,与盖茨在湖滨中学相遇时,比盖茨年长两岁的艾伦以其丰富的知识折服了盖茨,而盖茨的计算机天分又使艾伦倾慕不已。两人成了好朋友,一同迈进了计算机王国,掀起一场软件革命。

  在谈到他们之间的友谊时,盖茨回忆说:“他读了4倍于我的科幻小说,另外,他还有许多解释自然奥秘的书,所以,我就问他有关‘枪炮工作原理’和‘原子反应堆’之类的问题,艾伦把这些都讲解得头头是道。后来,我们经常在一起做数学和物理作业,这就是我们何以会成为朋友的原因。”

  艾伦的特点是说起话来柔声柔气,为人很谦虚。这一点在最初的公司业务开展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在与罗伯茨合作改进BASIC程序的过程中,罗伯茨虽然敬重盖茨的技术能力,但非常不喜欢他的对抗方式。罗伯茨说:“盖茨是一个被宠坏了的孩子,这就是问题的所在。艾伦比盖茨更富于创造性,盖茨和我争来争去,但是一个好办法也拿不出来,可是艾伦能。他对我们公司还是有一些帮助的,而盖茨只能是添乱。”有了艾伦从中斡旋,最初的合作才不至于破裂。

  艾伦喜欢技术,专注于微软新技术和新理念;盖茨则以商业为主,销售员、技术负责人、律师、商务谈判员及总裁一人全揽了,两位创始人配合默契。艾伦在研发BASIC语言和操作系统方面显示了充分的远见。正是对技术上的敏感,艾伦才不断地向盖茨提出创办公司的要求,并一再鼓动盖茨退学创业。

  因为艾伦的谦让性格使然,微软公司开办之初,盖茨在合作协定中获得了微软公司大部分的权益。在公司股份中,盖茨占60%,艾伦占40%。因为盖茨可以证明他在BASIC语言的最初开发中做了更多,而艾伦也认可这一点。不久以后,这种比例又进一步调整为64∶36,但是,从股份的多少不能划分的是,盖茨和艾伦这个精干的创业团队,缺一不可。

  艾伦为盖茨制定了“先赢得客户,再提供技术”的公司发展战略。1981年,IBM的个人计算机问世,急需一个配套操作系统。又是艾伦从西雅图计算机公司搞到了SCP-DOS程序的使用权,两人对该软件程序做了扩展改编,重新命名为MS-DOS,再反销给IBM。MS-DOS是微软开始走向世界软件业第一品牌的发家宝。

  可以说艾伦是盖茨创业道路上最大的推动力。正是他拿着登有微型计算机研制成功的消息的杂志去找盖茨,成功地说服了盖茨干点正经事。也正是艾伦对技术的痴迷使全新的BASIC语言最终得以出现,使微软最终成为软件领域的巨人。还是艾伦和盖茨研发的操作系统逼迫IBM后来不得不加入到个人电脑的战团中来。

  “艾伦不是一个好的管理者,因为他优先考虑的不是业务,而是对技术本身的痴迷。”美国著名传记作家劳拉·里奇在这一点上也承认艾伦的重要作用,“微软之所以能够被载入商业史册就是因为其操作系统的成功。”

  1982年,艾伦在一次商业旅行中突然病倒,诊断结果表明他的身体有癌变的迹象,应立即进行化疗和放射性治疗。在患病期间,艾伦意识到自己无法给予盖茨所要求的时间与精力,更重要的是,艾伦想自己开创一份事业,一个以“互联世界”为核心的事业。1983年,时任微软副总裁的艾伦终于离开了蒸蒸日上的微软。3年后,微软公开上市时,艾伦拥有的近40%的股份让他成为全球顶级富豪之一。

  而微软创业团队中的另外一个传奇人物也不容忽视。这个人在微软的早期并不是特别重要的人物,但现在他却是微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他同样是盖茨的同学,是盖茨在哈佛大学同一层宿舍楼的好朋友。1974年,18岁的鲍尔默在哈佛念二年级时,认识了同楼里一个瘦瘦的红头发学生盖茨。对数学、科学和拿破仑的激情使他们成了好友,鲍尔默和盖茨搬进同一个宿舍,起名为“雷电房”。

  1980年,即比尔·盖茨创建微软的第6个年头,盖茨聘请小自己一岁的鲍尔默担任总裁个人助理,也就是他的助理。他在自己的游艇上以5万美元的年薪和7%股份的合同聘用了鲍尔默。当时微软才16名员工,鲍尔默是第17名员工。鲍尔默成为微软第一位非技术的受聘者。从此,鲍尔默就开始了他在微软至今已达23年的激动人心的创业生涯。

  鲍尔默是早期微软公司中唯一的一个非技术出身的员工。他对计算机没有兴趣,也不具备基础技术知识,但他与盖茨对数学有着共同的兴趣。鲍尔默与盖茨不同的是,他善于社交。鲍尔默穿梭于哈佛的每一个角落,他似乎认识哈佛的每一个人。鲍尔默有句口号:“一个人只是单翼天使,只有两个人抱在一起才能飞翔。”

  接下来,这位“救火队长”几乎干遍了所有部门——招聘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员,管理重要的软件开发团队,同因特尔和IBM等重要伙伴打交道,控制公司的营销业务并建立庞大的全球销售体系。身材魁伟、习惯咬指甲、大嗓门、工作狂的鲍尔默的天赋之一就是激励才能。性格狂躁的他与性格偏内向的盖茨成为完美搭档。那些与鲍尔默进行过谈判或是进行过对抗的竞争对手,都了解他的强人作风。

  在微软成长为一家大公司之前,盖茨事必躬亲,不管是工资单、计算税利、草拟合同、指示如何销售产品都是他一个人亲历亲为,但是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壮大,微软在人员配备上的缺陷也就暴露了出来。为了使软件做到完美,微软开始需要具有各种特殊技能的人才,而不仅仅是编程高手。微软开始需要产品规划人员、文档编写人员、实用性专家,以及使他们协同工作的聪明的经理、能够回答客户问题的技术人员、能够帮助客户更快上手的咨询专家等。

  盖茨开始为管理上的琐事而烦恼。于是他随即意识到微软需要不懂得技术的智囊人物,就像史蒂夫·鲍尔默,与微软的开发人员共同工作使微软的软件成为成功的产品。“事实上,把鲍尔默引入微软是我做出的最重要抉择之一。”于是,鲍尔默在盖茨的劝说下,从学校退了学,进了微软公司,最终成了仅次于盖茨之外的第二号最有影响力的人物。1998年7月,鲍尔默正式担任微软总裁。2000年1月,鲍尔默更上一层楼,正式担任微软CEO。

  鲍尔默是天生激情派。他的管理秘诀,就是激情管理。激情管理,给人信任、激励和压力。无论是在公共场合发言,还是平时的会谈,或者给员工讲话,他总要时不时把一只攥紧的拳头在另一只手上不停地击打,并总以一种高昂的语调爆破出来,以至于他1991年在一次公司会议上叫得太猛太响亮,喊坏了嗓子,不得不进医院动了一次手术。

  鲍尔默的出现无疑为微软增添了更多的活力与激情,而且他在管理方面的得心应手终于让盖茨从捉襟见肘的管理状态中逃脱出来,成为一名专职的程序员。

  这位更擅长团队管理和公关的微软新掌门一上台,就向媒体公开了“重组微软”的核心价值观:用激情主义在合作伙伴、客户和业界同人中塑造微软诚信的商业新形象。二十几年发展起来的组织机构被全盘打散重组,将产品研发和营销功能组合为各以目标客户为中心的6个业务部门,几个主流产品线从研发到销售连成一气,每个部门由一位副总裁负责;另外有一个统管市场营销和服务的集团副总裁扮演鲍尔默从前的角色,对这6人协调指挥,并兼管客户服务。

  如果说,盖茨是微软的“大脑”,那么鲍尔默就是微软公司赖以起搏的“心脏”。盖茨与对手对簿公堂之时,鲍尔默主持了微软的大部分工作,撑起了微软的一片天;当盖茨正醉心于计算机软件研发之时,鲍尔默却成为他的市场战略家。微软公司的销售工作在鲍尔默的主持下几乎是一步一个台阶,微软的年利润增长率达到28%。

  此外,头脑敏锐的鲍尔默始终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根据市场变化即时调整战略决策。鲍尔默总裁酝酿了一年,1998年年底宣布了全盘改组方案,重组的结果是副总裁的位置减少了一半。而微软公司随之也再一次公布了创纪录的营业额和利润。所以,微软公司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鲍尔默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不难看出,盖茨成为世界首富靠的并不是运气,而是在创业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朋友。通过与性格、能力互补的朋友共同创业,盖茨将他的优势运用得恰到好处,赢得了具有巨大财富的市场。这样合作伙伴的选择,创业中途绝不会陡然夭折,而且创业成功的几率也增加了数倍。在互补的发展过程中,盖茨最终如愿以偿地戴上了软件帝王的皇冠。

  4.“朋友经济的回报”

  人脉金典:拥有真心朋友,就是拥有最大的财富。

  自古有“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的说法,交友不能以贵贱分、不应以贫富论。交友贵在交心、交人品。酒肉朋友不交,势利小人不交,阳奉阴违不交,为富不仁不交,倚权仗势不交,欺小恶老不交,口是心非不交,无信无德不交,恃强凌弱不交。“狐朋狗友满街走,危难之时不伸手”,这的确是经验之谈。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缺点的能人多,无毛病的挚友少。须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清高者难以合群,苛求者不易交友。朋友对朋友,说喜也说忧,既要鼓励支持,又要批评帮助;既要患难与共,又要自力更生;既要有求必应,又要是非分明;既要亲如手足,又要保持适当距离。也只有这样,你才会享受到被友情滋润的人生。

  在35岁以前刘芳一直都以存钱为乐趣。那时刘芳还在一家效益并不是很好的服装厂上班,每天工作8小时,月底时到财务科领取1000元的工资。拿回家一番精打细算之后,留下柴米油盐水费电费等这些必要的开支后,便把剩余的钱一分不落地统统存进银行。这种日子虽不会大富大贵,但是,看着存折上不断增大的数字,却也感到一种满足的快乐。

  可是在刘芳36岁那年,这种日子被打破了。单位倒闭,刘芳失业了。老公的工资连每月最基本的开支都不够,甭说存钱了。眼看着存折上的数字越来越小,家庭面临捉襟见肘、一筹莫展之际,以前的朋友王云给刘芳提供了一个信息。

  虽说这几年她们并没有太多来往,但是,刘芳听说她办的服装厂非常红火。王云说话开门见山:“听说你失业了,有一个品牌服装虽然名气不是很大,但很有市场潜力,做这个品牌在你们地区的代理商,一定有钱赚的。”刘芳听了连连摇头:“这种大生意不是我能做的。”王云却说:“生意再大也是人做出来的,资金方面你不用担心,业务上我也会帮忙。”见王云如此诚心,刘芳便答应先试试。

  于是接下来的日子,在王云的帮助下,刘芳与厂家签订了代理合同,并按照她的指导,逐一到本地的各大商场联系业务。这样忙活了一个多月,一算账刘芳竟有了5万多元的赢利。

  后来,刘芳从别人口中偶然得知,这个生意王云原本是要自己做的,她已经认真地考察过市场了,认为绝对有钱可赚。不知为什么会把这个大好机会拱手让给了刘芳?刘芳满心疑问地找到王云,她笑着对刘芳说:“虽然与你已经好多年不来往了,可你这个朋友却是我永远存在心里的。”

  原来,几年前王云初涉商海,由于经验不足,一次投资失败亏了个血本无归。她想从头再来,可是没有资金,便找朋友们借钱。可她当时的状况,没人敢借给她。她借来借去便来到刘芳家,其实她并没抱太大希望,因为她与刘芳并没有深交,再说刘芳那时有一个“葛朗台”的外号,足可见节俭的程度。可刘芳听她讲完之后,想了想便到银行取了3万块钱给她,并说:“这3万元是我所有的积蓄,你拿着,我相信你一定能东山再起的。”她没说“谢谢”之类的客套话,只是紧紧地握住刘芳的手。刘芳看到这个连亏了几十万都没掉一滴泪的女强人,竟然为了3万块流下了眼泪。

  一年后,王云拿着5万块钱来还账,刘芳只收了自己的3万块,那2万让她又拿了回去。刘芳当时借给她钱并没想过回报,刘芳只是觉得她并不是一个赖账的人,再一个就是,刘芳知道谁都有遇到难事的时候。王云对刘芳说:“当初是你的3万块钱和你的友情才有了我的今天,我帮你做这个生意,权当是我还你的利息吧!”

  于是从此以后,刘芳又有了交朋友的习惯。其实比起存钱,交朋友要合适得多,因为交朋友而得的利息,会成为你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美国公布过一份权威调查,显示了近20年来美国政界和商界成功人士的平均智商仅在中等,而情商却很高。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彼得·萨洛韦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约翰·迈耶提出了情绪智能、情绪商数概念。在他们看来,一个人在社会上要获得成功,起主要作用的不是智力因素,而是他们所说的情绪智能,前者占20%,后者占80%。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提出了“情商”的概念,认为“情商”是个体的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的关键的品质因素。戈尔曼认为,在人成功的要素中,智力因素是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情感因素。

  在美国,流行一句话:“智商决定录用,情商决定提升。”

  对于成功,智商很重要,但情商更重要,如果到了35岁你仍未建立起固定的、层次分明的人脉关系网,那你就离成功还有很远的距离。这个人脉关系网包括你的亲人、朋友,最低限度包括所有可以互相帮助的人。这些人有的是你的同事,有的受过你的恩惠,有的你倾听过他们的心声,有的你和他有着相同的爱好。

  人缘越好,钱越好赚;拥有真心朋友,就是拥有最大的财富;成大事希望最大的人不是那些才华横溢的人,而是那些用亲切和蔼的态度给人以好感的人。

  当然,友谊之花也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来的,它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一辈子的培养。曾任美国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曾说:“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懂得如何搞好人脉关系。”在美国,曾有人向2000多位雇主做过这样一个问卷调查:“请查阅贵公司最近解雇的三名员工的资料”,然后回答:“解雇的理由是什么。”结果是无论什么地区、什么行业的雇主,2/3的答复都是:“他们是因为与别人相处不来而被解雇的。”

  因此说,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学会处理人脉关系,你就在成功路上走了85%的路程,在个人幸福的路上走了99%的路程。无怪乎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我愿意付出比天底下得到其他本领更大的代价去获得与人相处的本领。”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