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礼仪分寸, 一言一行都经得起他人的暗中评判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出身经历、不同的性格特 点, 表现出来的风格也都不一样。但是, 社会有一个普遍 的准则,无论一个人如何掩藏自己的不足之处,他不经意 间的举止,依然会明明白白地勾画出他的品行实力。如果 不想给自己的形象抹黑,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有礼有节有分寸”的处事法则。
礼仪体现了一个人的内在修养
礼仪是什么?有人把礼仪理解为繁文缛节,觉得那都是虚伪的客 套,这种想法显然是错误的。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 以一定的、约定俗 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等内 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 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 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 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礼仪可以说无处不在,对其有着不同的定位和理解的人“交流”起来,“问题”还是不少的。
小段是做艺术品生意的, 一次, 一个朋友给他介绍了一对生活在中 国的英国夫妇——泰勒先生和他的夫人。小段很高兴,因为有很多外国 人都喜欢有中国风的艺术品, 小段希望泰勒夫妇能把他的店铺介绍给更 多的外国朋友。一天,小段约泰勒夫妇在一家西餐厅见面, 但这次见面很不成功,这对夫妇,尤其是泰勒夫人,对小段的印象很不好。
原来,到餐厅一见面,小段就只忙着跟泰勒先生握手,而把泰勒夫人冷落在一旁;吃饭的时候,小段只顾和泰勒先生谈笑风生,完全没 有照顾夫人的需要, 连泰勒先生都有些尴尬了。相约一起用餐本来是为 了加强联络增进感情,这一顿饭吃下来,小段留给泰勒夫妇的印象却直 线下降。泰勒夫人直接告诉小段的朋友说,她认为小段是个很没修养的
人,很难相信他鉴赏艺术品的眼光。
与人初次交往,礼仪是一个人修养的最直观的体现。在现代社会, 尊重妇女是体现绅士风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女士优先的礼仪之道, 具体说来,有以下要求:
(1)男士应该在进门出门时主动为女士开、关门。
(2)男士在女士面前是不能随便吸烟的,实在要吸烟,应去吸烟室,或者征询女士的意见。女士同意,才可吸烟。
(3)女士在入门处更换外衣、外套时,男士应主动帮女士把外衣、外套挂在衣帽架上。
(4)女士落座时,男士要主动为女士移动椅子,方便女士入座。
(5)当女士手提沉重物品在室外行走时,男士要主动上前提供帮助。
(6)在大型宴会或公共场合发言或致辞时,按照国际惯例,开场白
应为:“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 …”
日常有女性需要帮助,也应热诚而主动地去为她效劳。不过服务宜 适中, 切忌热心过度。比如, 你可以替女士拿行李,却不必替她拿手提 袋、遮阳伞和花花绿绿的包装物;陪女子遛狗,可以帮她拉拉狗绳,但是对于她抱在怀中的小型宠物,就大可不必代劳。
礼貌欠周固然令人不快,但礼貌太多也会让人难堪。绅士风度是温文尔雅,而不是热情如火,千万要在社交中把握好这个度。
礼仪涉及友好、尊重、认同等多方面的意义。你想要在某一个圈子 里如鱼得水、受到大家的欢迎和喜爱,得宜的风度和表现是人们为你打分的基础。在社交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做到讲礼节、有分寸。
在语言的礼节方面,有五个最常见的礼节语言的惯用形式,表达了 人们在交际中的问候、致谢、致歉、告别、回敬这五种礼貌。如问候是 “您好”,告别是“再见”, 致谢是“谢谢”,致歉是“对不起”; 回 敬是对致谢、致歉的回答,如“没关系”“不要紧”“不碍事”等。在 分寸感的把握上,要做到语言有分寸,必须配合语言要素; 要在背景知 识方面知己知彼;要明确交际的目的;要选择好交际的方式。同时,要注意如何用言辞行动去恰当表现。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礼仪可以说无处不在,在酒会上,在会议中, 在宾馆,在剧院,这种种场合中你所表现出的风格,都是你个人素质的直 接体现。只要你懂得礼仪的意义,并真正从内心开始重视它,那么,在每个公众场合都树立起自己的优雅形象,便不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称呼对了,关系也就顺了
生活中,我们与人刚见面或者遇到熟人时,都会采取一种表示友好的方式——打招呼,可以说,打招呼是一种最简便、最直接的礼节,我们每天都有可能需要实施,因此,打招呼的方式也会透露出人们的性格 的信息。心理学家认为,打招呼的方式因人而异, 没有千篇一律的打招呼的方式,打招呼和应答的方式,都可以反映出人的性格特点。
吴薇薇和肖悦是公司新来的大学生,两人被安排在同一部门,做同 样的工作,在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上也不相上下, 但两个人在为人处世方面则有很大不同。
吴薇薇还保留着在学校时的习惯,对同事不是直呼其名,就是小张 老王地乱喊, 这惹得公司里一些资格很老又有一定职位的同事很不满, 他们觉得这个女孩不懂得尊重前辈, 十分没有礼貌。在一次聚会中,部 门经理当场唱了一首歌,其中有一句跑了调。大家都低着头,若无其事 地打着拍子, 只有吴薇薇“噗”地一声笑出来,弄得经理唱不是不唱也不是。
当然,作为上司,经理不会因为这点小事找新员工的别扭,但是, 考虑到吴薇薇做人不成熟、没分寸, 经理自然不放心让她去见重要客户
或者上层领导,因此常常把一些打杂跑腿的活儿都派到她的头上。
肖悦的表现则是另一样。她见谁都恭恭敬敬的,对于周围的同事, 有职务的称呼职务, 没职务的则喊张哥李姐。她下班以后, 看有人没走 就会留下来, 与人家聊聊天、说说闲话。谁有什么困难,她也会尽力帮 助;当然,她也经常向别人求助。虽然入职不久, 但她和大家相处得十分融洽。
不久后,公司出现了一个经理助理的空缺,上上下下都一致认为肖悦是最佳人选,她也顺理成章地坐到了这个位子上。
5年之后,肖悦从当年的新人变成了公司的骨干;比起肖悦来,吴薇 薇从职位到薪水都差了一大截,而她自己也心灰意懒,认为自己运气太差,无论如何也比不过肖悦了。
现在的年轻人,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底子都不差。但是,在漫长 的人生历程里, “做人”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功。如果我们要想在 工作生活中顺遂如意,单靠勤勤恳恳地埋头苦干是不够的, 来自周围的印象分,绝对是一个人最佳的成功助力。
理顺方方面面的关系,合适的称呼是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 步。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 而称呼作为一种相互之间交往的礼节,也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正是因为礼数多,不能小视,称呼起来也变得更加有难度了。
小王毕业于 一 所财经院校的会计学专业,虽然他们学校不是 “985”“211”名校,但也是老牌的省内重点,他所学的专业又是学 校的重点专业,本省的金融、税务系统中,有一大批人是他直系的师兄师姐。
毕业后找工作时,小王顺利地入职一家大型私企的财会部门。他 目前的工作是会计助理,跑银行、报税什么的都是日常工作。小王出去 办业务, 只要一得知对方是同一学校出来的, 就主动上前套近乎, “师 兄”“师姐”挂在嘴上。母校小师弟来了,大家一开始还觉得挺亲切 的,但小王总是不分时间不分场合地乱叫,导致有个地税局的师姐为此 十分头疼。本来税务部门和企业的关系就很敏感, 小王正常办业务时,也当着满办公室的人招呼师姐,让人不由得揣测起他们的关系来。师姐也颇为尴尬,又不好明说。这种没深没浅的学生作派,实在让人吃不消。
职场新人到底应该怎么称呼同事和领导?专家建议,应根据所在单位的性质,因地制宜地采用合适的称呼。
国企以及日韩的企业一般等级观念较重,最好以姓氏加级别来称 呼同事及领导,如王经理、于总等。如果正职不在场,既要明确表示职 位,又要显示尊敬, 一定要省去“副”字;如果正职在场, 所有副职一定要注意加上“副”字,否则无异于自讨苦吃。
在一些中小型私营企业,由于办公室文化比较宽松、同事关系相对轻松,可以直呼其名,称呼主管也可以是“头儿”“老大”。
在欧美背景的外企,每个员工都有英文名,彼此一般直呼英文名 字,即使是对上级、老板也是如此。同时,要注意外企中有不少职位都用英文简称,对此,应尽快熟悉起来,避免在工作中出现低级错误。
而在有些机关、事业单位以及一些文化类单位,称呼依旧沿用老的 传统。新人进入单位对同事以“老师”相称,也是一种尊敬、谦虚的体现。
人际交往中的“距离法则”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 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亲密程度往往视其与对方的距离而定。空间距离较近,心理距离则较近; 空间距离较远,心 理距离也较远。因为,双方距离缩短的同时, 彼此的戒备心理也开始放松,而且有产生亲密感的心理倾向。
美国有3位社会心理学家对麻省理工学院17栋已婚学生的住宅楼进行 了调查。这是些2层楼房,每层有5个单元住房。住户住到哪一个单元, 纯属偶然——哪个单元的老住户搬走了,新住户就搬进去,因此具有随机性。
调查时,所有住户的主人都被问道:“在这个居住区中,和你经常打交道的最亲近的邻居是谁?”
统计结果表明,居住距离越近的人,交往次数越多,关系越亲密。 在同一层楼中,和隔壁的邻居交往的概率是41%,和隔1户的邻居交往的 概率是22%,和隔3户的邻居交往的概率只有10%。多隔几户,实际距离增加不了多少,亲密程度却有很大不同。
这个实验证明:彼此的物理距离直接影响彼此的心理距离。这就是 所谓的“接近的功效”。那么,是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越近,对于彼此关系的建立越有利呢?这就需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了。
人和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人人都需要一个私密的自 我空间,它犹如一个无形的“气泡”,为人们自身划分出一定的“领 域”, 而当这个“领域”被他人触犯时,人便会觉得不舒服、不安全,甚至开始恼怒。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便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实验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 室里, 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在心理学家 坐在他们身边后,被试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
起身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表示:“你想干什么?”
“距离法则”运用在人际关系中,便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不能距 离太远,太远了关系会显得生疏,从影响力的角度考虑,便无法施加影 响;但也不能距离太近,太近了,关系太过亲密, 势必会出现摩擦、矛盾,同样不能更好地实施影响。
最合适的距离,应该是不远不近、不亲不疏、不分不离,让各自 都有自己的空间和秘密,也让彼此都能够体会到对方的关心与爱护。这 样,当你求助对方或者接触对方的时候,对方也会接受你的请求, 而你也更易向对方施加影响。
通常而言,彼此间的自我空间范围是由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与他们 所处的情境来决定的。据此, 心理学家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者距离, 每种距离分别对应不同的双方关系。
第一种是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距离,也就是人们经常 说的“亲密无间”。它的近范围在0.15米左右,远范围是0.15~0.44米, 在此距离内, 人们可以通过一定程度上的身体接触来体现出相互之间亲密友好的关系。
第二种是个人距离。这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在 此距离内,人们相互之间直接的身体接触不多。其近范围是0.46~0.76米,以能够互相握手及友好交谈为宜。这是熟人之间交往的空间。
第三种是社交距离。它和个人距离相比,无疑又远了一步,体现的 是一种社交性或者礼节上的比较正式的关系。其近范围是1.2~2.1米,人们在工作场所与社交聚会上通常都保持这种空间距离。
第四种是公众距离。这种距离是在公开演说时演说者和听众之间保持的距离。它的范围一般为3.7~7.6米,其最远范围在几十米以外。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尽管我们有着良好的愿 望,希望提高自己与别人的亲密度, 但也必须记住“亲密不可无间,美好需要距离”。
看懂眉眼高低,处世得当
初次进入一个陌生环境或者初次与陌生人相见时,我们都希望给人 留下良好的印象。这种心理是很正常的,因为,对于熟悉的人来说, 你的各方面情况他们都了解得很清楚,偶然的表现不会影响到整体的 印象。对于陌生人来说则不同,你若能有一次惊艳的表现,就等于把 好印象“印”在了他们心里,发挥得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 也正是因为如此,以致有些人为了表现而表现,用力过猛,反而失了应有的水准。
琳达是一家外企所辖分公司的员工,经过几年的奋斗,她现在已成为这家公司的公关部经理。
一次,总公司的几位高层领导在北京举行宴会,除了北京分公司的 总经理外,美国总部也来了不少要员,再加上一些大客户的参与, 宴会的场面显得非常盛大。
琳达在商场中有着一定的声誉,平时也喜欢以女强人自居,毕竟,让她最引以为豪的就是她的业绩一直都非常出色。
正是因为自认为业绩卓越,所以,她在一些宴会中,风头常常凌驾 于北京分公司总经理之上。总经理是一位性格宽容的好好先生,一般也 不会让她难堪。于是她更加有恃无恐,并准备抓住这次宴会的时机,开拓新的职业生涯。
宴会当晚,琳达周旋于宾客间,确实令宴会气氛甚为活跃。到总公 司的高层和主管分公司的总经理致辞时,琳达在旁一一介绍他们出场。 轮到她的上司, 即分公司的总经理时,她竟先说了一番感谢词,虽然只 是三言两语, 但已让总公司的主管皱眉,因为她当时只负责介绍上司出场,而无独立发言权利。
在宴会的过程中,总公司主管主动与她交谈了一番,发现她在提及 公司的事务时常以个人主见发表意见,全不提经理的“旨意”,给人的印象是,她才是这个子公司的总经理。
琳达本想趁这个机会一鸣惊人,谁知却给总公司领导留下“太自 我、没分寸、不利于团队合作”的恶劣印象,她的职业辉煌,也就止步于此了。要不是她的业绩还好,能不能保住原先的职位都成问题。
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充当一定的角色,在孩子面前你是父亲,在父母面前你是儿子, 在妻子面前你是丈夫, 在上司面前你是员工, 在下属面前你是领导……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位置,如果你越过了这个位 置,你的生活将会变得十分混乱。在一个团体中,每个人也有自己的位 置,我们应该身在其位,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不可有越权的行为, 这是 职场中最忌讳的事情。即使你处在得意的位置上,也不要忘形,否则难 免会受到同事上司的排挤。该管的事情你可以管,不该管的事情, 还是少插手得好。
小唐是某市教育局人事科里一名相当有人缘的员工,他虽然参加工作时间不长,但留给同事、上司的印象非常好。
其实,他在刚刚来到人事科的时候,连一个能够说得上话的人也 没有。因为他那时刚出校门, 总觉得“老子天下自第一”, 经常在同事 面前吹嘘自己的名校资历和工作能力。同事们听到之后,都感觉他的尾 巴都要翘到天上了, 觉得这个人太自以为是, 因此纷纷躲得远远的。后 来,还是有多年机关工作经验的叔叔一语点破,小唐才意识到自己的幼
稚和荒唐。
从此之后,他就再也不吹嘘自己的成就了,而是认真地倾听同事 们的意见。在工作上遇到了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时, 他也总是虚心地向 同事们请教, 然后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对于权限之外的事 情,他多看多学,但不会随意发表意见。随着时间的推移, 大家逐渐改变了对小唐的印象,很自然地把他当成可以信赖的朋友。
有的人虽然思路敏捷、才能卓越,但是在与人相处的时候总是自 高自大,看不起同事和朋友, 把别人虚心的求教当成拍马屁,将他人友好的劝说当成挑刺, 让人感到狂妄, 乃至在心里对他产生深深的厌恶,不愿意和他进行过多的交往, 在一些人际活动之中也有意识地去排挤和 孤立他。这种人可能是想通过表现自己的才能来引起别人的注意, 塑造 卓尔不群的个人形象,结果却适得其反。实际上, 一个人的优越感越强 烈,别人对他的反感也就越强烈,如果不加以改正,这个人最终会把自己推到孤立无援的地步。
所以说, 一个人处世的分寸和火候十分重要。这就如烧火做饭—— 如果不加温, 饭永远不会熟; 但若是柴禾添多了, 火太大了,就会把饭 烧焦。盐搁少了会平淡无味; 多了, 同样难以下咽。说话有度,交往有节,办事伸缩得当,才可能有更多的人欣赏你,愿意把好机会留给你。
“持身敬肃”,展现你的最佳风采
一个人留给他人的印象如何,是一种综合性的考量。尽管每个人都 有着不同的出身经历,不同的性格特点,但他是不是讲礼节、懂分寸,则是其整体形象中最直观的一点,也将直接影响别人对他的评价。
古代的贤人修身求成,对自己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他们不但注重 志向、道德、意志等带些理想主义的词汇, 在生活习惯、言行举止的小节上,对自己也绝不放松。
清末有位当朝权贵,膝下无子,只有一个视为掌上明珠的女儿。他要为女儿选一个合意的女婿, 精挑细选之下,有三个年轻人入了他的法眼。这三个年轻人有两人是官宦子弟, 一个是刚刚得中进士的书生。
权贵大人在府中摆下酒席,邀请三位年轻人赴宴。到了约定的时 间,权贵大人故意不露面,让他们在客厅中等候,暗中仔细观察他们的 态度。只见那两位官宦子弟刚开始还一本正经地端坐, 时间不久就开始 焦躁不安, 一会儿整衣掸尘, 一会儿到门前张望。只有那个书生一副 “既来之,则安之”的姿态, 负手欣赏墙上的字画。后来权贵大人考问 他们客厅中的字画, 只有书生一人答得出来。于是他认为书生有大家风 范,是可造之才,选他做了乘龙快婿。后来,书生果然没辜负他的期望,为官做事,都有非凡的才干。
这就是古人的印象法则, 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都要合乎规矩,否 则你就通不过暗中的考验。一代名臣曾国藩的“修法十二课”中, 第一 条就是“持身敬肃”,要求衣冠外貌保持整齐,心思神情端正严肃, 时时刻刻都要警惕、检查自己的念头、举止中有无背离义理之处。
“持身敬肃”的最高境界,是让人一见之下衷心钦服。我们要向前辈圣贤看齐,可以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修炼。
人们常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如果一个人在当众讲话时既 没站相又没坐相,那丢人就丢到了大庭广众的面前。而对讲话者本人来 说,没有正确的姿态,往往会令其感到手脚无处摆放,一边讲话一边为自己的姿态分心,发挥的效果如何也就可想而知。
高尔基在赞扬列宁的演讲时说:“他的演讲和谐、完整、明快、 强劲,他站在讲台上的整个形象——简直就是一件古典艺术品,什么都有,然而没有丝毫多余、没有任何装饰。”那么怎样的站姿才算是最恰当的姿势呢?
1.自然站姿
两脚自然分开,平行相距与肩同宽,约20厘米为宜。这是比较正规也是最简单的一种站姿。
2.稍息站姿
在说话时一脚自然站立,另外一只脚向前迈出半步,两脚跟相距12 厘米左右,两脚之间形成75°夹角,这样的说话姿势就是稍息站姿。说 话时若是一直采用这种姿势, 则会显出比较单调的形象,而且由于其重 心总是在后脚跟上, 在说话过程中也需要经常变换姿势,令身体在短时间内里松弛,得到休息,因此通常不长时间单独使用这种姿势。
3.前进站姿
前进式是公开说话时用得最多、使用最灵活的一种站姿。它的主要 姿势是右脚在前、左脚在后, 前脚脚尖指向正前方或稍向外侧斜, 两脚延长线的夹角约呈45°,脚跟距离为15厘米左右。
这种姿势没有固定重心,所以说话者可以随着上身前倾与后移的变 化而将重心分别定在前脚跟与后脚上,不会因身体长时间无变化而不美 观。前进式能使手势动作灵活多变, 由于上身可前可后、可左可右,还可转动,因此能保证手做出不同的姿势,表达出不同的感情。
站立的姿势适当,会使人觉得全身轻松、呼吸自然、发音畅快,特 别有助于提高音量, 同时,也只有站姿合适, 才能使身姿、手势自由地活动,把自己优雅的形象充分地显露出来。
另外,很多时候,我们是采取坐姿讲话、交谈的。坐姿的基本要求是要文雅、大方。落座时要轻盈、和缓,切忌急急忙忙,人未站稳就 重重地将屁股落在椅子上;落座后要保持上身正直、头平稳,千万不 要有歪斜肩膀、半躺半坐或两手交叉在胸前等不良姿势;两腿要微曲 并拢,两脚并起或稍前后分开,不要跷二郎腿、勾着脚。这种坐姿显 得轻松而不过于放纵,可以营造和谐融洽的友好气氛,加深彼此的了 解和友谊,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 一般适用于交谈、接待、座谈会、联
谊会等场合。
总而言之,与人打交道特别是在与陌生人的交往中, 一举一动都有 通行规则,也有一些禁忌。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可以根据场合要求和活 动规格, 自由选择最有利于展现自己的姿态进行交际,体现出自身的最佳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