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说过,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夏桀非常残暴,不爱护人民,弄得大夏朝好好一个江山,人心涣散,四分五裂。恰在这时,出现了一个强人,正虎视眈眈,对夏朝的大好河山垂涎三尺呢!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子汤。夏桀的运气,可以说糟糕得不能再糟糕了。
子汤是谁?上古圣王之一,子是姓,汤是名,今天,人们一般称为商汤或者成汤,也称武汤或天乙,太乙。名字够多,为了简便,我们一般就称呼成汤或商汤。
前面我们说过,五谷之神,后稷,他也是帝喾的儿子。只是,后稷的母亲是姜媛,契是后稷的兄弟,他们是同父异母兄弟。
商汤的祖先契和王亥等都很厉害,他自然也很厉害。而且,他不但雄才伟略,情商也比较高,会笼络人心。
当夏朝的最后一位国君夏桀整天在那吃喝玩乐的时候,商汤整天考虑的,是如何发展壮大自己的部落,团结广大穷苦人民,推 翻夏桀的统治。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任命当时比较贤能的伊尹和仲虺当左右丞相,以亳为前进据点,积极准备进攻夏朝。
当时,与强大的夏王朝相比,商只是一个小小的方国。夏桀有强大的军队,有从禹开始历代夏王积累的财富和政 治影响,这些商汤都不具备。但商汤在精心地编织着擒夏的大网,其一就是政 治措施,其二就是强大的军团。
在政 治措施方面,他广施仁政,笼络人心。其中有一个网开三面的故事,就是商汤有一次狩猎,看见手下把网四面张开,还祷告说:上下四方的禽兽都尽入网中。想一网打尽,太残忍了!商汤摇摇头,命令手下将大网撤去三面,只留一面,并祷告说:禽兽们,愿逃者逃之,不愿逃者入我网中。
这个网开三面的消息传到诸侯们耳中,与当时整天为非作歹,不顾百姓死活的夏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诸侯们都称赞汤的仁德可以施与禽兽,必能施与诸侯,因此纷纷加盟,抛弃了夏桀。
《诗经·长发》称赞商汤:“圣敬日跻,昭假迟迟",意思是"圣明恭敬日上进,虔诚祈祷不歇息"。又称赞他“敷政优优,百禄是遒",意思是"广施政令很宽和,百姓福气聚成团"。可见,商汤真不是浪得虚名。
除了广施仁政,商汤还组织了一支6000人的敢死队的军队,而且,他的军队,使用的武器都是当时比较先进的青铜制造的,非常锋利。
商汤一边加强国家治理,一边等待合适的机会。为了刺探夏朝的虚实,他派右丞相伊尹,带着珍宝前去夏朝进贡,名为进贡,实际上是打听情况。伊尹在夏朝的都城待了一段时间,觉得时机未到,回来告诉商汤,不能急于出兵,还要继续蓄积力量,继续削弱夏朝的势力。
商汤便忍住没有攻打夏朝都城,而是攻打夏朝的一些小部落,夏桀探听到商汤准备谋反,于是派使臣将商汤召至夏王都,并且下令将商汤囚禁在夏台(夏朝设立的监狱)。伊尹和仲虺得知夏桀将商汤囚禁起来以后,就搜集了许多珍宝、玩器和美女献给夏桀,请求释放商汤。夏桀就下令将商汤释放回商。夏桀囚禁商汤之事在诸侯、方国中引起了更大地恐慌,纷纷投奔商,愿助商汤灭夏。
终于,有一天,看到夏朝已经衰微,人们对夏桀的痛恨已经达到顶点了,商汤觉得机会来了,他登高一呼,人们听说要去攻打夏桀这个暴君,纷纷拿起锄头钉耙,加入了他的队伍。
当时,在商部落和夏朝都城之间,隔着好几个小方国,他们都是夏桀的忠实粉丝,要灭夏,必须先把这些帮手给剪除掉。商国的军队势如破竹,首先攻灭葛(今河南宁陵北)及十多个小国和部落,接着又攻克了韦(今天的河南滑县)和顾(今天的河南范县),然后再接再厉,准备攻打昆吾(今天河南许昌)国。
地处豕(shi)韦、顾国北邻的昆吾国,他们的国君被称为"夏伯"。夏伯见豕韦、顾国被商汤所灭,立即整顿昆吾之军准备与商相战。同时派使者昼夜兼程,赶赴夏王都,向夏桀报告商汤灭豕韦、顾国的情况。夏桀听了,这还了得,非常恼怒,于是下令起“九夷之师”(东夷人部落组成的部队),准备征商。
商汤本想率军去灭昆吾,然后征东夷,进而灭夏桀。伊尹忙阻止,并说:"东夷之民还服从桀的调遣,听夏的号令,此时去征伐不会取得胜利,灭夏时机尚未成熟,不如遣使向桀入贡请罪,臣服供职,以待机而动"。
商汤采纳了伊尹的建议,暂时收兵。备办了贡品,写了请罪称臣的奏章,派遣使臣带到夏王都,朝见夏桀。
夏桀见了贡品和请罪奏章以后,和身边的大臣们商议,这些大臣都是一些吃干饭的家伙,平时只知道拍马屁得好处,这时仍然忘不了拍马屁,祝贺说:"大王威震天下,谁也不敢反叛,连商侯也知罪认罪,可以不出兵征伐,安享太平"。这样夏桀就下令罢兵,仍然整天饮酒作乐。
夏桀下令罢兵不征伐商,可是一年之后,昆吾的夏伯不懂事,竟然主动率军向商进攻。商汤正求之不得呢,率军迎战昆吾。一战而大败昆吾军,再战而杀夏伯灭昆吾,将昆吾的土地、人民并入商国。
当夏桀得知商汤灭了昆吾,而不再入贡的消息,非常愤怒。哼,打狗还要看主人,小小商汤,谁给你的胆子!夏桀很愤怒,夏桀愤怒了,后果很严重,他立刻下令,调东夷的军队征伐商汤。但是,东夷人这次不干了,传话来说,上次我们大张旗鼓,响应你的号召,准备攻打商汤,你却打了退堂鼓,害得我们浪费了不少粮草。这次,会不会又像上次那样呢?哼,我们的粮草,也是辛辛苦苦得来的,怎能再轻易浪费呢?粒粒皆辛苦,你难道不知道吗?
东夷人不听调遣,夏桀也没有办法,只能恨恨的嘀咕:“你们这些蛮人,等我灭了汤,再要你们好看!”
这边,听说东夷的首领们不听调遣了。伊尹见灭夏的的时机成熟了,就请商汤率军征讨夏桀。
夏桀成了孤家寡人,没人帮他。恰好这时,商汤远祖的亲戚有娀氏又起来造反,无疑给商汤一臂之力。
商汤亲率战车70乘、敢死士兵6000人,攻打夏朝的都城。夏桀只好仓促率王师与商军战于鸣条(今天山西夏县的西部),结果可想而知,夏朝军队大败。桀抵挡不过,经历山逃至南巢。夏朝覆灭,商汤建立了中国的第二个王朝商朝。定都于亳(bó),定国号曰商。商汤死后,庙号成汤。
商汤在位30年,其中17年当商族部落首领,13年作为商朝的开国君主。
由于商汤以武力灭夏,打破君王永定的说法,从此中国历代王朝皆如此更迭,因而史称"商汤革命"。
汤建立商朝后,对内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心,从而扩展了统治区域,影响远至黄河上游,氐、羌部落都来纳贡归服。
商朝发展过程中建立了一些同姓方国,据《史书殷本纪》记载:"偰(卨、契)为子姓,其后分封,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
在子姓名人中,后来的大圣人孔子,也是子姓。
子姓后人多以其氏自称,子姓派生氏有殷(依、燕、颖)、祖、武、苑、邓、侯、郝、彭、丁、汤、沃、庚、乙、瞿、稚、萧等。
建国后,商汤又修《汤刑》,《明居》等法,比较关心民命。死后被谥为成汤。
轶事典故:
汤有七名
汤又名履,古书中说:“汤有七名”。历史上见于记载的有:汤、成汤、武汤、商汤、天乙、天乙汤。甲骨文中称作唐、成、大乙、天乙。在古书中还被尊称作武王
汤见伊尹
商汤去见伊尹,叫彭氏的儿子给自己驾车。彭氏之子半路上问商汤说:“您要到哪儿去呢?”商汤答道:“我将去见伊尹。”彭氏之子说:“伊尹,只不过是一个奴隶。如果您一定要见他,只要下令召见就可以了,这在他已蒙受恩遇了!”商汤说:“这不是你所知道的。如果现在这里有一种药,吃了它,耳朵会更加灵敏,眼睛会更加明亮,那么我一定会喜欢而努力吃药。现在伊尹对于商国,就好像良医好药,而你却不想让我见伊尹,这是你不想让我好啊!”于是叫彭氏的儿子下去,不让他驾车了。
解网施仁
商汤有一次外出,在一处茂盛的林子里,看见一个农夫,正在张挂捕捉飞鸟的网。那网做得很好,东南西北四面都挂了。待网挂好后,这个农夫对天拜了几拜,然后跪在地上祷告说,“求上天保佑,网已挂好,愿天上飞下来的,地下跑出来的,从四方来的鸟兽都进入网中来。”汤听见了以后,非常感慨说:“只有夏桀才能如此网尽矣!要是如此的张网,就会完全都捉尽啊!这样做实在太残忍了。”就叫从人把张挂的网撤掉三面,只留下一面。商汤也跪下去对网祷告说:“天上飞的,地下走的,想往左跑的,就往左飞,想往右跑的,就往右飞,不听话的,就向网里钻吧。”说完起来对那个农夫和从人们说,对待禽兽也要有仁德之心,不能捕尽捉绝,不听天命的,还是少数,我们要捕捉的就是那些不听天命的。诸侯听说这件事以后,都称颂说:汤真是一个有德之君,于是纷纷归附。这就是流传到后世的“网开三面“的成语故事。从这个故事看出,商汤有仁慈之心,也很会做宣传,会及时抓住机会,树立自己的形象。
左右贤相
商汤的左相仲虺和右相伊尹是两个身世和经历完全不相同的人。仲虺是个奴隶主,从他先祖起就世代在夏王朝做官,还是薛国的国君。伊尹是个奴隶,从他少年时代起就过着流浪生活,后来成为商汤妻子陪嫁的奴隶,给商汤当厨师。
商汤是个识才之君,任用了二人为左右相。有了仲虺和伊尹的辅佐,首先是治理好内部,鼓励商统治区的人民安心农耕,饲养牲畜。同时团结与商友善的诸侯、方国。在商汤的仁义以及仲虺、伊尹的鼓动下,一些诸侯陆续叛夏而归顺商,归商的诸侯很快地就增加到四十个,商汤的势力也愈来愈大。
桑林祷雨
商汤十九年至二十四年,连续五年的大旱,粮食绝收,汤亲自在国都亳(今商丘)东部的桑林祈祷,准备以自身作牺牲来祈雨,他剪掉头发及手上指甲,洗干净了,放在柴火堆上,准备自焚以祭天。就在大火将燃起的时候,他的行为感动了上天,立即大雨倾盆,解决了五年的干旱。
对商汤的总体评价:
商汤领导商部族和其他反抗夏王朝残暴统治的同盟部族,运用战争的武力手段,一举推 翻垂死腐朽的夏王朝,建立起新的统治秩序。他的所作所为,客观上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符合人民的愿望,因此得到后人的肯定和赞扬。商汤革命是政 治上的一项进步之举,鸣条之战则是中国军事历史上一篇辉煌的杰作。它是中国古代通过“伐谋”、“伐交”、“伐兵”、“用间”的全面运用,最终达到战争速胜的最早的成功战例,对于后世战争的发展,事理论的构筑,都产生过相当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