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说“揣摩”在恋爱中探查需求时也十分有效。那么不知诸位是否有疑惑——为什么要大费周章地探查恋人内心需求并量力满足?有人可能觉得这是种讨好,是种单向的情绪付出,于是觉得不如不做。但我们可以发现,一旦有了这种想法,实际上我们就产生了“非此即彼”的潜意识判断。
何以如此言说?试问当你觉得对方的要求是正当的时,你会觉得自己在讨好吗?恐怕也只是在履行恋人的责任罢了;而“单向”无疑加重了这种“非此即彼”的意味。也就是说,你已经将自己无法理解的对方的要求定义为“不正当”了,当然产生抵触心理,当然不愿“揣摩”并满足;在“不正当”的基础上进行需求满足,就很容易被当作顺从——顺从与忠诚一样,是带有强烈等级意味的词语。由此看来,“情绪价值”一词遭不少人厌恶倒也不是空穴来风了。
在此,我借花献佛一下,从此处引入沟通的第一个要点,亦是最重要的点:面对正常人时,要永远默认对方的情绪和需求具有正当性,哪怕现在与我的情绪或需求产生冲突——这同时也是言语上“尊重”的本质。
为了更好说明,下面整理一段华语辩坛杰出辩手罗淼的相关论述:
假想有一对情侣这样对话:“我现在很累了,不想去爬山。”“我想三点去看日出。”——二者都是对的。不是因为我在累时听到你三点想去看日出,就说明你是个荒唐的“小仙女”;也不是因为你三点想去看日出,但我居然在这时感到累,我就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直男。我们双方都具有正当性——在亲密关系中强调情绪价值,要处理的不是对和错的冲突,而是对和对的冲突。什么意思呢?从言语上表现就是这样的:“对不起,我真很累了,没有办法陪你,但是我知道看日出对你很重要,所以我很愧疚,实在抱歉啊。”——这一次算是成全了我,但由于知道我们两者都是对的、正当的,从中择其一时满足需求的不是你而是我,所以我心怀愧疚。
当我们审视这段论述时不难得出这样一个与前文相符的结论:在正常人与正常人之间,一种合理的、能够解决问题或冲突的沟通方式,永远需要建立在一种对对方人格的尊重的基础上——我虽然暂时不能理解你,但我相信你有自己的行为逻辑和价值判断,因此你的需求是正当的。除此之外,拿“对不起,我真很累了,没有办法陪你,但是我知道看日出对你很重要,所以我很愧疚,实在抱歉啊。”这句话来说,我们又可以发现一个结论:表达情绪不等于情绪化表达。很多人有一个误区,就是“愤怒”一定要吼出来,这是完全错误的,心平气和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也是可以体现自己情绪的。比如上文的例子,没有表现出不耐烦,但真实地表达出了自己的累。
倘若有人说,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就算做到这两点,对方也还是不依不饶,那就请关注我的前提。虽然拿恋爱举例,但我所述的终究是“人主道”,是领导者的做法,一个优秀的集体需要的成员至少应该是“正常人”——理解力与认知水平正常,有最基本的理性和逻辑的人。
《废党》中曾承诺要在这一篇讲述如何对针对“爱好影响工作”这一情况作出批评。这种批评考量的其实就是一种沟通技巧。事实上,兼顾“正当性恒定”和“去情绪化(语气)表达情绪”就基本掌握了沟通最大的要点,亦是有效沟通的基础。然后对使用的文词稍作琢磨就不会再有什么问题。没有人希望自己的观点被全盘否定,也没有人喜欢成为情绪垃圾桶,因此永远需要将话语的基调放置在一种“温和的理性”中——温和使人接受,理性彰显意义。这种技巧在家庭中同样适用,尤其是为人父母,如果能做到这两点,就可以避免成为“血缘绑定的情绪暴徒”。
这两点之后,内部沟通需要注意的则是精准性的把控。实际上精准性越强,沟通成本一般越低。因为一旦言语的精准性不够高,在传达过程中接收者的理解就没有了保障,那么误解与胡思乱想就会显现,接着谣言就将很容易出现。于是为了弄清始末,期间花费的沟通成本相比之下无疑是巨大的。因此在最初的无论线上还是线下的沟通中都务必注意细节。据说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时,将原本“三不”(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后的“集中精力再干三十年”去掉了,就是为了避免被外界理解为“再干三十年就结束”。而审视当下的新闻传媒环境,我想这样的修改并非多此一举。还有些管理人员不爱说人话,写报告也像毛主席说的“党八股”。比如下属来请示工作建议,便说“要科学、合理地开展工作,力争在保持现有成绩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进步”,倘若工作有所成绩,这位上司自然能分一杯羹;可要是工作办砸了,领导追究,这位上司也完全可以说下属没有“科学、合理地开展工作”——我们一般认为这种上司是组织的蛀虫、是吃干饭的废物。这种极不精确的表达或许可以起到“明哲保身”的功效,但却让人恼火,毫无实际价值——当然,这种行为的本质是不负责任。可有效沟通本身也应是领导者乃至所有管理者的责任。
本篇名“言辩”,上文沟通即为“言”,接下来就要说“辩”了。“辩”使人想到辩论、争辩,这是一种有明显诉诸对象的、有鲜明论述意图的口语表达。它的功利性是更显而易见的。倘若说沟通之“言”是为了组织内部的巩固,那么“辩”无疑就像一把剑,是为了向外开疆扩土的——其实不完全,剑也可以用来割除内部的肿瘤,使整个组织更加健康。
但不必一上来就讲得这么大,权且从简明的入手——先来讲讲单纯的“辩论”。
有句话说得很好,叫:真理总是越辩越明。
为什么这么说呢?以一般的辩论赛为例,正方反方便是对这件事情两个比较极端情况展开论述,争取的是评委与观众的态度而非对手;评委的评审标准至少包含内容的充实性、逻辑的严谨性、语言表达的清晰和条理性、辩论技巧的运用以及辩论态度的表现——并不是单纯的我更倾向于什么观点,而是谁的论述使我更愿意接受——是的,这是不能先入为主的。而为什么好的辩论赛如此宝贵,值得反复观摩思考?因为当两股理性却截然不同的声音相互碰撞时,它们交织、撕扯、互补,于是我们能够看到一件事情较为宽阔的面貌;当没有任何一方的观点能够一家独大时,这种思想上的微妙平衡可以让人将事情考虑地更加周全。
当有了大致的理解之后,我们应该对辩论下一个“遮诠式”的定义:不是口头上压服对方,不是否认对方讲述的既定事实,不是纯粹的论断的冲击,不充斥混沌的情绪,不是对对方“人”的批判,不是最后不欢而散。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合格的辩论至少需要符合事实、具有普适性的论据支撑,并且对事不对人,同时开展的前提是双方人格的平等;有效的辩论必然使某一方被说服或双方达成某种共识——需要指出的是,求同存异也是一种共识。这些和辩论赛有所不同,因为纯粹的辩论无关输赢成败,阐述的也并非先前人为定下的观点,而是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需要注意的是“被说服”“达成共识”的最终观点往往并不完全是原来双方的观点之一或简单融合。因为在观点的冲撞与思想的交锋中,双方可能感到很多争端或许只是因为表达习惯的不同,即用词不同导致的理解偏差——这使双方对彼此观点之间的误解不断缩小。这个过程中,由于双方这样那样的原因出现的两个较为对立的观点,理想状态下是会发生互补的,即你我都发现了不尽完美之处。而这种理想状态下的互补不是两个端点向中间延伸成一条线,而是以各自的倾斜程度向上延伸然后交汇于一点。因为这时再把端点连接就形成了一个三角形,所以我将其称之为“共识三角原则”。
这种“倾斜向上”的观点,可以类比哲学所谓“否定之否定”,中国亦有“扬弃”的概念。就是说由于辩论引发的思考使得观点更加完善,这种完善进行的方式是对原来观点一定程度上的否认然后重新确认,接着否定上一次的否定并再次确认然后循环往复——否定了否定不代表回到原点,相反,这是一种类似螺旋状的上升,上升的高度就是认知高度。这是不断抛弃错误或旧事物并不断拿正确或新事物填充造就的,因而是一种进步——“真理总是越辩越明”,就是因为这种螺旋上升的认知进步。
在一个“观点三角”中,两个端点的延伸线倾斜程度越大,说明各自产生的观点偏移越大;达成共识或一方被说服时,也就是两延伸线交汇于一点时,该点离底面的高就代表最后的观点和最初的相比认知提升的高度。所以,理想的辩论就是要顶角的角度越小越好——这说明高的数值更大,也就是认知的提升越大。然后就能发现,我判断辩论理想与否的标准其实是“对人是否起到提升作用”而言的。至于为什么“三角原则”加的前缀是“共识”,这是因为实际上有一方被说服或许也是一种共识——现实不比逻辑,对工作或生活造成影响的分歧解决了其实就算是达成共识,而不是只有“类等腰三角形”才算达成共识。就像从两头爬山,我们走过的坡路或许长短不同,但终究共同登上山峰——这就是达成共识。
于此,辩论不同于争吵,它是要使人有一种相互理解或者自我升维的愉悦的。辩论的前提也得到扩展:第一,辩论者的理性——这使观点具备基本价值,并且不会出现情绪的混沌;第二,永远不觉得自己完全正确——这不是要求我们在观点上要反复无常,而是肯定事物的矛盾性与运动性,因为只有这样才有求同存异的可能;第三,彼此承认双方在人格上的平等——辩论开始,权威终止,只有这样才能畅所欲言。
在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总像打一场辩论赛那样言谈,但根植于观点的交流却是常见的。其实当观点的碰撞开始,辩论的原始形态就产生了——可这同时也是争吵的原始形态。所以为了避免没有价值的观点冲突,应当自发将其往辩论上引导。典型的反例是互联网舆论骂战,正例则是百家争鸣和那场诞生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论战——思想解放运动就是在历史拐点的社会辩论中脱胎的。
作为领导者,引导辩论的直接目的一般不是纯粹提升组织成员包括自己的认知水平,而是解决影响工作的思想分歧。因此没有必要一味追求我所谓的“理想的辩论”,而是要保证落实“合格的辩论”。辩证的过程中理解增加,误解缩小,真实想法得以看见。一方面让领导者可以对一些观点定性,然后做出合理的决策判断;另一方面让无意中抱有不良思想的组织成员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彼此间达成共识,消除不良习气。就像毛主席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不过或许由于双方认知差距太大,在鞭辟入里的文辞下辩论结束得太快罢了。
合理的决策判断使组织集体行稳致远,即为“向外开疆扩土”;达成共识,消除不良习气即为“割除内部的肿瘤,使整个组织更加健康”。
至此,“言辩”中“辩”的层面也说完了。我们却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认知水平,是言行的决定性因素——不持久地从生活或书本中学习就无从谈及认知提升,不带入对方视角考量就无法情真意切,不博闻广记就不能妙语连珠。——言辩,实际上是个人素养的体现,是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最好证明;有些高知人群也不懂得如何说话,这是因为他们只有知识,却没有文化。一旦一个人安然接受了自己“嘴笨”的现实,就休要再提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