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7.1.3西周历代帝王故事
书名:《轻松读中国史》(第一部)) 作者:童心陈不老 本章字数:4209字 发布时间:2024-09-07

                                                       三. 第二位国君周成王姬诵

周成王是周朝第二代国君,姓姬名诵,周武王姬发的儿子,母亲是太师姜太公的女儿邑姜,他是姜太公的外孙。

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灭商两年后死去,成王即位,但那时他还很年幼,只有12岁,不能执掌政事。其叔父周公旦(武王弟,姓姬名旦,一般称为周公)为避免各诸侯反叛,便自己摄政当国,掌管国家大事,安定大局。历史上称为周公摄政,就是代理天子行使国家大权。

周成王13岁即位,死时35岁。在执政初期,由周公摄政,听从教导,当政后,又有召公等贤臣辅佐,勤俭节约,爱民如子,在其临死之际,担心儿子姬钊不能做一个好国君,便令召公姬奭辅佐。

从周成王到他的儿子周康王两代,前后约五十多年,是周朝强盛和统一的时期,历史上叫做“成康之治”。

  

为政举措:

平叛三监

周成王即位时还很年幼,周公旦摄政,管叔、蔡叔不信任周公,便勾结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商朝灭国后,纣王儿子武庚并没有被处死,周武王命他继续祭祀商祖先,并命令管叔,蔡叔和霍叔负责监视,号称“三监”)一起作乱反叛。纣王的儿子武庚虽然被封为殷侯,但是受到周朝的监视,觉得很不自由,巴不得周朝发生内乱,重新恢复他的殷商的王位,就和管叔、蔡叔串通一气,联络了一批殷商的旧贵族,还煽动东夷的几个部落,闹起叛乱来。

武庚和管叔等人制造的谣言,闹得都城镐京也沸沸扬扬,连召公奭听了也怀疑起来。成王年小不大懂事,更闹不清是真是假,对辅助他的叔父周公也有点信不过。

周公心里很难过,他首先向召公奭披肝沥胆地谈了一次话,告诉召公奭,他决没有野心,要他顾全大局,不要轻信谣言。召公奭被召公这番诚恳的话感动,消除了误会,重新和周公合作。周公在安定了内部之后,毅然调动大军,亲自率领大军东征。

这时候,东方有几个部落像淮夷、徐戎等,都配合武庚,蠢蠢欲动。周公下命令给姜太公,授权给他,各国诸侯,有不服周朝的,都由姜太公征讨。这样,由姜太公控制了东方,他自己全力对付武庚。

费了三年的工夫,周公终于平定了武庚的叛乱,把带头叛乱的武庚杀了。管叔一看武庚失败,自己觉得没有面目见他的哥哥和侄儿,上吊了。周公平定了叛乱,把霍叔革了职,对蔡叔办了一个充军的罪。

在周公东征的过程中,一大批商朝的贵族成了俘虏。因为他们反叛周朝,所以叫他们是“顽民”。周公觉得让这批人留在原来的地方不大放心;同时,又觉得镐京在西边,要控制东部的广大中原地区很不方便,就在东面新建一座都城,叫做洛邑(今河南洛阳),把殷朝的“顽民”都迁到那里,派兵监视他们。

在周公努力下,周成王时期平定“三监之乱”,稳固了周朝的统治。

 

成康之治

周成王为政期间,大封诸侯,加强宗法统治权力,对内推行周公“以德慎罚”的主张,务从节俭,用以缓和阶级矛盾;对外不断攻伐淮夷,用武力控制东方少数民族地区,取得了很大胜利。另外还命令周公制礼作乐,规划各项规章制度,奠定了西周王朝的基础。成王时期,社会安定,人民和睦,歌颂太平盛世之声不绝于耳。

公元前1021年,周成王病倒,担心儿子姬钊不能胜任国事,于是下令召公姬奭和毕公用心辅佐。 不久,姬诵病死,姬钊继位,是为周康王。召公、毕公率领诸侯,陪姬钊来到祖庙,把文王、武王创业的艰辛告诉康王,告诫他要节俭寡欲,勤于政事,守住祖先的基业。  

康王即位,通告天下诸侯,向他们宣告文王、武王的业绩,反复加以说明写下了《康诏》(康王之诰)。因此,在周成王在位的二十二年和儿子康王在位的二十五年,前后四十多年,周朝社会安宁,人民安居乐业,一切刑罚都放置一边,四十年不曾使用,成为西周盛世,史称“成康之治”。是周代的兴盛时期。 

 

受政周公

成王年幼,天下初定,叔父周公惟恐诸侯叛周,于是亲自摄政治理天下。周公亲践天子之位,引起了管叔、蔡叔等弟兄怀疑,于是管、蔡联合武庚发动叛乱,背叛周朝。周公奉成王的命令,平复叛乱,诛杀了武庚、管叔,流放了蔡叔。让纣王的哥哥微子继承殷朝的后嗣,在宋地建国。又收集了殷朝的全部遗民,封给武王的小弟弟,让他做了卫康叔。晋唐叔得到一种二苗同穗的禾谷,献给成王。成王又把它赠给远在军营中的周公。周公在东方接受了米谷,颂扬了天子赐禾谷的圣命。

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颁度量,天下大服。周公在摄政的第七年,成王年长能亲政,于是周公还政于成王,北面就臣之位。成王以周公治理天下有功,将周公分封到曲阜,地方圆七百里,革车千乘。并命后世鲁公可以天子礼仪祭祀周公。

 

成王践奄

奄国主要分布于今山东曲阜附近,是商朝极有实力的方国之一,在商中期,商王南庚、阳甲均曾定都于奄,到盘庚时才迁都于他处,而奄保留了大量商朝子民,逐渐发展成东方的强大方国,又因与商的密切关系,而被大量史料称为“商奄”。

“三监之乱”爆发后,原分封于殷商旧地的管叔、蔡叔及殷纣之子武庚及禄父起兵叛乱,叛乱还得到徐国、奄国、薄姑等东方小国的支持。据史书记载,奄君薄姑当时劝禄父说:“武王刚死,成王年幼,周公被天下人怀疑,这正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请举事!”叛乱的影响很大,成王命周公调大军东征,“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才得以平叛。而此次叛乱的主角,武庚被杀,管叔自杀,蔡叔被俘,奄国被灭,并将其国君迁到蒲姑(山东青州附近)

 

营建洛邑

平叛“三监之乱”后,周公将参与叛乱的“乱民”迁移到洛邑,并建议周成王在“土中”(四方中心)的洛邑建立新的都城,用以管理东方广大的领土。

成王首先派太保召公到洛邑察看地形,具体规划建都的地址 。召公在途中走了半个月,三月初五到达洛邑。初七日,召公指使殷民在洛水北岸规度城郭、宫室、郊庙、朝市的位置,到十一日规划完成。第二天,周公到达洛邑,全面视察了新邑,并且进行了占卜,在涧水东、瀍(chan)水(河南孟津)西之间和瀍水东的洛水之滨营建新邑,皆卜兆大吉。于是周公便把营建洛邑的地图和卜兆呈送给成王,得到成王的赞许批准后,于十四、十五日,杀牛、羊、猪等牺牲(祭神用的牲畜),在新邑立庙祭地。又过了七天,周公向各诸侯国民和殷民颁布命令,之后命令殷民开始大举动工,经过八九个月的兴建,年底成周城便告建成。

不久,周成王来到洛邑,召公令各方诸侯前来朝贺,并向周公、成王奉献玉璋、大弓等礼品。召公向成王献词,并告诫成王要不负上天重托,不废先王之功业,成王虽然年幼,但为国之元首,希望能和洽民众。如今成王迁宅于土中(洛邑),亲理朝政,更应该持重,敬重德行,躬行德教。召公说:“上天将根据帝王的德行赐智慧,赐吉凶,赐享国期限。我王初据新都,更应崇尚美德,祈求上天赐予永久的治理天下的使命。今我率众邦君长,入朝进贺,并非慰劳君王,只是供奉礼品,献祭于上天,使王位世代相传,永无止期。”

周成王对召公说:“我还年轻,需要您的辅佐。希望公发扬伟大光显的功德,使我继承文王、武王的事业,奉答上帝的教诲,使四方百姓和悦,定都在洛师,隆重举行大礼,办理好盛大的祭祀,都有条不紊。公的功德光照天地,勤劳施于四方,普遍推行美好的政事,虽遭横逆的事而不迷乱。文武百官努力实行您的教化,我这年轻人就早夜慎重进行祭祀好了。”

洛邑称为新都城后,原来的都城镐京称宗周,洛邑称成周。

成周之会

周成王七年,周王朝苦心营建的洛邑宣告竣工,随即就以“四方入贡道里均”为由,决定以洛邑为新都,史称“新邑”,颁布《召诰》、《洛诰》,并决定在洛邑举行盛大的诸侯集会。这是周成王即位以后第一次会盟诸侯  ,在周朝的历史上也是第一次 ,各方诸侯以其方物进献王室。史载,这场检阅诸侯的盛会规模盛大。成周朝会诸侯,坛上挂着红帐子,用黑羽毛作装饰。天子成王面朝南方,冠冕上没有垂珠,朝服八彩色,腰间插着大圭。唐叔、郇叔在左,周公、太公望在右,都有冠冕,也没有垂珠,朝服七彩色,都腰插笏板,依傍天子站在坛上。

 周成王.jpg

轶事典故

桐叶封弟

周成王父亲周武王死时,他尚年幼,由其叔父周公旦摄政。周成王小的时候,有一天,他和与自己感情非常好的小弟弟叔虞在宫中的一棵梧桐树下一块儿玩耍。

忽然,一阵秋风吹来,梧桐树上的叶子纷纷飘落。风过后,地上留下了许多梧桐叶。成王一时兴起,便从地上捡起一片梧桐叶,用小刀切成一个(大臣们上朝时手中所持的)“圭”,并随手将它送给了叔虞,以玩笑的语气对他说:“我要封给你一块土地,喏——你先把这个拿去吧!”  叔虞听到成王这么说,随即欢欢喜喜地拿着这片用梧桐叶做成的“圭”,跑去将此事告知他们的叔父周公。

周公仍代替还是儿童的成王执掌国政,听了叔虞告诉自己的话,便立刻换上礼服,赶到宫中去向成王道贺!早已将此事忘得一干二净,面对周公的道贺,早已将此事忘得一干二净的成王,不禁一头雾水,问道:“叔叔,你为什么要特地穿上礼服,赶来向我道贺呢?“

周公依然面带微笑地对成王解释道:“我刚刚听说,你已经册封了你的小弟弟叔虞!发生了这样的大事,我怎能不赶来道贺呢”

“哦!那件事啊!”这才想起此事的成王,忍不住哈哈大笑说:“刚才,我只不过是和叔虞闹着玩而已,不是真要册封他呀!”

不料,成王的话刚说完,周公立即收起笑容,正色对成王说:“无论是谁,说话都要以‘信’为重;你身为天子,说话更是不能随随便便,当做是在开玩笑一样。如此,你才能得到人民对你的信赖!倘使你总是罔顾信义,任意将自己说出口的话视为玩笑,这样,你还有资格做一国的天子吗?” 

周公之言,令成王深感惭愧……于是,成王便迅速决定:将叔虞册封于唐地!历史上称为“唐叔虞”。唐叔虞也是后来晋国建国始祖。

历史记载,当时,周朝史官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这就是“君无戏言”的来历。

坚守诚信不仅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更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策。

 

周公辅佑

周公为使周成王尽快成长为一名有为的君主,还对他加强教育。因成王是君主,不便指责,所以周公便把自己的儿子伯禽做为周成王的陪读,周成王做得不对的时候,周公就把对周成王的教训、责罚转到儿子身上,使周成王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他的教育下,周成王终于明了许多为君之道,为以后治理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迁宅之议

周成王营建好成周洛邑之后,有没有迁都,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引发争论。汉之前,人们皆认为“周伐纣,居洛邑”,直到司马迁时,提出了“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的观点之后,开启了千年的“迁宅之议”。

但近些年考古发掘出土了一块“何尊“,其上的铭文:“迁宅于成周”、“宅兹中国,自之乂民”语,言之凿凿,记载了成王迁宅于成周(洛邑)的历史。同时也出现了“中国”这个词。

  中国来历.png  

   周成王在位22年(公元前1043年—前1021年),死后由儿子,死后儿子姬钊继位。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