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8.2.12东周其他重要人物故事
书名:《轻松读中国史》(第一部)) 作者:童心陈不老 本章字数:4110字 发布时间:2024-09-08

                                           二.著名改革人物

1.管仲

    要说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家,管仲肯定算一位。

管仲(公元前723年~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安徽颍上人。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

管仲的父亲管庄是齐国的大夫,但是后来家道中落,管仲为了谋生,和好友鲍叔牙合伙做生意。不过,虽然管仲号称春秋时期经济学家,做生意却以失败告终。不过,这段做生意的经历,却让他学到了很多东西。他游历了许多地方,接触各式各样的人,见过许多世面,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

管仲觉得生意不好做,便去考公务员,毕竟,他父亲也算是齐国高官,当时他要进入政府部门,当一个公务员,应该不难。他先是辅佐齐僖公的儿子公子纠。

齐僖公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太子诸儿、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公元前698年,齐僖公驾崩,太子诸儿即位,是为齐襄公。当时,管仲的好友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

不久,齐襄公因妹妹文姜的缘故,将妹夫鲁桓公灌醉并杀死。 对此,管仲预感到齐国将会发生大乱。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公主,管仲和召忽就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去躲避。鲍叔牙也保护公子小白逃到了莒(ju)国避难。

齐僖公在位时,非常宠爱侄子公孙无知,衣服礼仪等种种待遇都和太子诸儿一样。齐襄公即位后,降低公孙无知的待遇。公孙无知非常不满。恰好,齐襄公的手下连称和管至父二人也对齐襄公不满,便与公孙无知密谋发动叛乱。

果然,公元前686年,齐国内乱,齐襄公被大臣连称、管至父和公孙无知等人所杀,公孙无知自立为君。

但公孙无知命短,公元前685年,公孙无知到雍林游玩,被大夫雍廪袭杀。公孙无知死后,逃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各自匆匆回国,想抢夺王位。管仲亲自到半路截杀公子小白,小白的衣带钩被箭射中,装死躲过一劫。最终,鲍叔牙保护的公子小白抢得先机,回国称王,就是齐桓公。然后,鲍叔牙写信给鲁国,让鲁国将管仲交给齐国。管仲回来后,齐桓公要杀管仲,

鲍叔牙劝说:“臣幸运地跟从了君上,君上现在成为了国君。如果君上只想治理齐国,那么有叔牙和高傒就够了。如果君上想成就天下霸业,那么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能强盛,不可以失去他。”

桓公便听从他的建议,和管仲谈论霸王之术,大喜过望,拜其为大夫,委以政事。后又拜管仲为相。君臣同心,励精图治,对内整顿朝政、例行改革,对外尊王攘夷,存亡续绝。

管仲首先整顿行政管理系统,“叁其国而伍其鄙”。所谓“叁其国”,就是将齐国行政区划分为21个乡,士居15乡,工居3乡,商居3乡,分设3官管理。所谓“伍其鄙”,就是将鄙野(国都之外的广大地区)分为5属,设立5大夫、5正官分管。属下有县、乡、卒、邑4级,分别设立县帅、乡帅、卒帅、司官管理。经过改革,行政区域的组织结构更加精细化,并且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然后是改革用人制度,管仲的用人原则是:“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以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任命一切官员时,都必须根据其实际的政绩,特别是要有取信于民的真实政绩,而不是虚假的、表面的政绩。此外,他还制定了一套对各级官员进行奖惩的绩效考核办法,充分调动了官员们的积极性。

在外交方面,管仲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敬。代表天子,对不听话的进行集体讨伐。

另外,在军事和经济方面,管仲都有非常有效的改革,特别是在环境保护方面,针对当时人们“竭泽而渔”的滥捕行为,他制定了“山泽各致其时”的办法。即伐木和捕猎只准在适当的季节进行。这是历史上最早的自然环境保护法,禁止人们为了眼前利益而滥伐滥捕,以保护树木和鱼类的正常生长、免遭破坏。

管仲辅佐齐桓公,君臣同心,齐国成为诸侯中的强国,齐桓公也在诸侯中首先称霸,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管仲著有《管子》一书。管仲去世后,葬于山东省临淄牛山北麓,管仲墓至今还在。

关于管仲的典故:

管鲍之交:

管仲有位好朋友鲍叔牙,两人友情很深。他们俩一起经商。在经商时赚了钱,管仲总是多分给自己,少分给鲍叔牙。而鲍叔牙对此从不和管仲计较。对此人们背地议论说,管仲贪财,不讲友谊,鲍叔牙知道后就替管仲解释,说管仲不是不讲友谊,只贪图金钱,他这样做,是由于他家贫困,多分给他钱,是我情愿的。管仲三次参加战斗,但三次都从阵上逃跑回来。因此人们讥笑他,说管仲贪生怕死,没有勇敢牺牲的精神,鲍叔牙听到这讥笑后,深知这不符合管仲的实际情况,就向人们解释说,管仲不怕死,因为他家有年迈的母亲,全靠他一人供养,所以他不得不那样做。管仲同鲍叔牙的友谊非常诚挚,他也多次想为鲍叔牙办些好事,不过都没有办成;不但没有办成,反给鲍叔牙造成很多新困难,还不如不办好。因此人们都认为管仲没有办事本领,鲍叔牙却不这样看,他心里明白,自己的朋友管仲是个很有本领的人。事情所以没有办成,只是由于机会没有成熟罢了。在长期交往中,他们两人结下了深情厚谊,管仲多次对人讲过: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鲍叔牙。

楚国购鹿:

齐桓公问管仲:“楚国是一个强国,其人民精通格斗的技巧。我们要举兵讨伐楚国,恐怕力不从心。一个楚国就很麻烦了,以后的路该怎么走?”管仲说:“大王您出高价购买楚国特产的鹿吧。这一招准管用。”齐桓公于是在与楚国交接的边境上设立了一座小城,并派人到楚国购买活鹿。楚国活鹿的价格为八万钱一头,管仲让齐桓公派中大夫王邑带了二千万钱去楚国大肆搜购。楚王听说了这件事情,对其宰相说:“金钱,是人都喜欢的,也是国家赖以生存的东西。而鹿,不过是禽兽而已,楚国多的是,即使都不要也无所谓。现在齐国出那么多钱来买我们不需要的东西,这是我们楚国的福气啊!老天让齐国这个傻冒来便宜我们,太好了!赶快发布命令,让老百姓赶紧捕捉活鹿,尽快把齐国手上的钱换过来!”

为炒作这一事件,管仲还煞有介事地对来自楚国的官方采购商人说:“你能给我弄来二十头活鹿,我就赏赐你黄金百斤;弄来二百头,你就可以拿到千斤黄金了。楚国就算不向老百姓征税,财用也够了。”于是楚国上下都轰动了:无论官方还是民间,无论男女老少,全都来劲了,颇有点“全民炒股(或炒房)”的意味。老百姓都放下手头的农活,漫山遍野地去捕捉活鹿。这个时候,管仲让大臣隰朋悄悄地在齐、楚两国的民间收购并囤积粮食:楚国靠卖活鹿赚的钱,比往常多了五倍;齐国收购囤积的余粮,也比往常多了五倍。

于是,管仲对齐桓公说:“好了,这下我们可以安心去攻打楚国了!”齐桓公问:“为什么?”管仲回答:“楚国拿了比往常多五倍的钱,却误了农时,粮食又不可能几个月时间就可以收割的,楚国到时候一定会去收购粮食的。到时候我们封锁边境就行了。”齐桓公恍然,于是下令封闭与楚国的边境。结果楚国的米价疯涨,楚王派人四处买米,都被齐国截断,逃往齐国的楚国难民多达本国人口的十分之四。楚国元气大伤,三年后向齐国屈服。

临终忠告:

管仲得了重病,桓公前去探视,问他说:“仲父的病很严重了,您将有什么教诲我呢?”管仲说:“齐国的乡下人有句谚语说道:‘家居的人不用准备外出时车上装载的东西。行路的人不用准备家居时需要埋藏的东西。’现在我将要远离人世了,哪还值得询问?”桓公说:“希望仲父不要谦让。”管仲回答说:“希望君王您疏远易牙、竖刁、常之巫、卫公子启方。”桓公说:“易牙不惜烹煮自己的儿子以满足我的口味,这样的人还能够怀疑吗?”管仲回答说:“人的本性难道不爱自己的儿子啊。自己的儿子都忍心煮死,对君王又将会有什么爱心呢?”桓公又说:“竖刁阉割了自己以便能侍奉我,这样的人还能够怀疑吗?”管仲回答说:“人的本性都是爱惜自己的身体。自己的身体都忍心残害,对君王又将会有什么爱心呢?”桓公又说:“常之巫能审察死生之理,能驱除鬼降给人的疾病,这样的人还能够怀疑吗?”管仲回答说:“死和生是命中注定的,鬼降给人的疾病是由于精神失守引起的。君王不听任天命,守住精神,却去依靠常之巫,他将因此无所不为了。”桓公又说:“卫公子启方侍奉我十五年了,他的父亲死了都不回去奔丧,这种人还能够怀疑吗?”管仲回答说:“人的本性那有不热爱自己的父亲啊。父亲死了都忍心不回去奔丧,对君王又将会有什么爱心呢?”桓公说:“我听你的。”不过管仲死后,齐桓公还是没听从管仲的忠告,重用、信任这三人,最终死于这三个奸人之手,被活活饿死。

齐管妾婧:

卫国人宁戚想见齐桓公,但没有什么途径,于是就扮作一个仆人,驾车来到齐国国都,住宿在东城门外。有天,看到齐桓公出城来,宁戚就一边击打牛角,一边大声地唱歌,样子非常悲伤。齐桓公非常奇怪,就让管仲上前询问,宁戚看到管仲,喊道:“浩浩荡荡的白水啊!”

管仲不知他喊的什么意思,回来后五天没有上朝,思考宁戚的话。他的小老婆婧见状,就问他:“夫君几天不上朝了,满脸忧郁的神色,请问是因为国家大事吗?”

管仲说:“不是你所能知道的啊!”

婧说:“我听说一个道理,不要认为老人就是老了,不要觉得下等人就是下等人,不要认为小孩就是小孩,不要觉得羸弱的人就羸弱。”

管仲问:“这是说的什么道理?”

婧回答说:“太公快七十岁了,还能在朝歌的集市上宰牛,八十岁了当天子的老师,九十岁了又被封为齐国国君。从这事来看,老人就可以认为老了吗?有个教伊尹的,是有莘氏陪嫁的臣子,商汤把他立为三公,治理国家从此太平。从这事来看,地位低下的人就是低下吗?皋的儿子长到五岁时就知道崇拜大禹。从这事来看,岂能觉得小孩就是小孩?駃騠(jué tí,传说中的骏马)出生七天就能超过它的母亲,从这事来看,羸弱的就一定羸弱吗?”

管仲听了。颔首道:“说得不错,我现在正为一事犯愁呢,现在请你帮我分析一下这是什么原因?”于是把前几天遭遇宁戚,以及宁戚的话告诉了婧。

婧笑着说:“人家已经告诉先生了,您难道没听明白吗?有一首诗叫白水。诗中不是说吗:‘浩浩荡荡的白水河啊,悠哉游哉的鱼儿。国君来召见我,我将会从此有安稳的住处了。可是国家还没有安定,哪有我适从的地方?’这是宁戚想为国家做点大事啊。”

管仲恍然大悟,忙去向桓公报告。桓公于是命令给宁戚修建官邸,斋戒了五天,才接见了宁先生,并把他提升为自己的助手,齐国由此得到有效治理。

有人说管仲竟然和自己的小老婆商量国家大事,有首诗说的好:“先辈有名言,樵夫可问道。”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要虚心好学。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