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8.4.4战国时期重要历史事件
书名:《轻松读中国史》(第一部)) 作者:童心陈不老 本章字数:2430字 发布时间:2024-09-10

五. 徐州相王

事件关系图:

 徐州相王.jpg

事件过程:

战国时期,三晋之一的魏国曾经是诸侯中的老大,动不动就出兵讨伐别国。公元前354 年,魏国出兵攻打同是三晋之一的赵国,围困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派孙膑,田忌援救,发生著名的桂陵之战,齐军大败魏军。魏惠王为了与赵国和解,把已经占领的邯郸归还赵国,但这损失得找人背锅啊,于是,11年后,公元前343年,魏国看到同是三晋之一的韩国好欺负,又出兵攻韩。韩国忙派人向齐国老大哥求救,齐威王于是孙膑,田盼率兵救援,双方发生马陵之战,这次战争,魏国统帅庞涓战死。

魏国受到一系列严重打击,国力大损,同时,西方的秦国,还不时派兵攻魏。相反,齐国在齐威王的英明领导下,任用邹忌为相,实施改革,国力强盛,已取代了魏国的政治地位。齐威王败魏于马陵后,也令诸侯,朝天子,作霸主。

齐、秦在东西方对魏国夹击,使魏国疲于奔命。怎么办呢?这时,魏国的相国惠施对魏惠王说:“老大,咱们还是低姿态一点,和齐国搞好关系吧!”

魏惠王:“唔,你说该怎么搞好关系呢?”

惠施:“齐威王如今牛哄哄的,咱们就承认他的王位吧!”

魏惠王:“唉,好吧!”

于是,公元前334年,魏惠王折节前往徐州,拜见齐威王,并正式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虽然自称王也有很长一段时间,但一直得不到诸侯们的认可,这次居然得到曾经的霸主魏国的认可,当然很高兴,觉得独乐乐不太好,你敬我一尺,我虽然不敬你一丈,但也表示一下敬意,那是基本的礼貌。于是,也尊称魏惠王为王。这就是战国政治史上著名的魏、齐"徐州相王"事件。

按照周朝礼制,诸侯不能称王。在此以前,只有不尊从周朝礼制的楚、吴、越三个国家,在春秋时期已称王。但他们得不到中原诸侯们的认可。像吴王夫差在黄池会诸侯,与晋国争霸主,晋国提出吴不得以称王为条件,夫差也只得去掉王号而以"公"的名号签盟。且这些称王的国家,中原诸侯都把它们当蛮夷加以排斥。因此,虽然楚、吴、越这些国家在春秋时就开始称王,但它们对社会的影响不大。

而齐、魏的称王却不同,它们都是接受周王加封的诸侯,直到战国时,这两国还在率诸侯朝周天子,作着在周天子的旗号下,当诸侯霸主的打算。齐、魏国君称王,就否定了周天子的独尊共主地位,周天子不但在实力上,而且在名号上从此也就与诸侯相一致了。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从春秋以来,建立在"挟天子以令诸侯"基础上的政治观也就随之消失。因此,齐、魏相王是战国时代政治史上一件惊人之举。

徐州相王之后,各国纷纷僭越称王,无视周王的权威。所以战国中后期的君主的谥号都是XX王,而之前的谥号都是XX公、XX侯,如齐桓公、晋文公、魏文侯、韩昭侯、秦孝公等等。

 

六. 五国相王

事件关系图:

 五国相王.jpg

 

事件过程:

徐州相王以后,齐国对魏国停止了进攻,但西边的秦国却很不爽,不停派兵攻打魏国。

秦惠文王五年(公元前333年),任用魏国人公孙衍为大良造(商鞅为秦国设置了十七级爵位,大良造属于最高级十七级,秦始皇灭六国后,修改为二十级爵位,大良造为十六级)。魏国为了与秦结好,把阴晋(今陕西华县东)献给秦,秦把它改名为宁秦。

次年,公孙衍在雕阴(今陕西甘泉县南)打败魏军,魏国将军龙贾被俘,消灭魏军8万。秦惠文王九年,秦军渡过黄河,攻占了魏国的皮氏(今山西河津县西)、汾阴(今山西万荣县西)、焦(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南)、曲沃(今山西闻喜县西)等地。秦惠文王十年,以张仪为相,是年张仪同公子华攻占魏国蒲阳。

但是,为了放长线钓大鱼,张仪又劝说秦惠王将蒲阳与焦、曲沃归还给魏国,并让秦公子繇为"质"到魏国,以与魏修好。然后,张仪出使魏国,劝说魏惠王对秦"不可以无礼"。于是"魏因入上郡、少梁,谢秦惠王”。

魏上郡辖15县,地在今陕北洛川、延安一带。少梁即今陕西韩城县,为河西重镇。秦国夺得魏河西、上郡700 里地,并攻占河东魏国一些地区,这就使秦、魏的力量对比发生根本变化,魏国所依凭的河山之险也大部丧失。

秦国对魏国战争的节节胜利,声威大增,于是秦惠王在魏、齐徐州相王后的第十年(公元前324 年)改元称王。

在齐、秦夹缝中的魏国,以自身的力量显然不能抗击秦国的进攻。为了抵抗秦国(也为了防备齐国),魏国必须争取韩国。

公元前325年五月,魏惠王在巫沙(韩地,在今河南荥阳北)尊韩君威侯为王,韩威侯于是更名为韩宣惠王。同年,赵武灵王即位,魏惠王带着太子嗣,韩宣惠王也带着太子仓到赵国,在信宫朝见赵国新王,目的是结三晋之好。

赵国原本与齐国相好,但是在赵肃侯二十三年(公元前327年)齐伐燕国,三晋联合救燕,赵将韩举与齐军战于桑丘,赵将战死,故魏、韩往朝赵武灵王,以破坏齐、赵的联合关系。

韩国的国力在七雄中是较弱的,魏国虽然拉拢了韩国,并未能在对抗齐、秦、楚的势力中使自己地位增强。在秦国当大良造的公孙衍,因秦惠王任用张仪为大良造,就回到魏国,魏惠王任其为将,号为犀首。

张仪为秦相后倡导连横策略,在秦惠王十二年(公元前323年)与齐、楚的大臣在啮桑(今江苏省沛县东南)相会,目的是联络齐、楚,以便向魏国进攻。

公孙衍在这种形势下,建议魏王赶紧交朋友,结联盟,对抗秦、楚、齐三个大国。于是,在魏惠王后元十二年,魏国邀请韩、赵、燕、中山5国称王,这就是战国中期的"五国相王"事件。5国中,魏、韩已先称王,在这次集会中只是对赵、燕、中山3国新尊为王,且5国相互承认为王。

"五国相王"是魏国的一大胜利,齐国担心魏国凭借这一联盟势力对本国不利,于是加以破坏。它借口中山国小,不承认有称王的资格,提出联合赵、魏废中山王号。赵、魏没有上齐人的当,仍支持中山称王。齐国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关闭同中山国往来的通道,并提出割平邑给燕、赵,让它们一同出兵攻中山。燕、赵也未听从齐国的计谋。齐国破坏"五国相王"结成的联盟终未得逞。

"五国相王"以前,楚早在春秋时已自己称王,齐、秦也先称王,因此,战国七大国到此时已全部称王。"五国相王"后5年(公元前318年),宋国也自称王。各国之中,独有赵武灵王认为赵国实际上没有称王的实力,所以在国内未采用王号,仅称“君”。

     五国相王后,标志周天子的权威彻底消失。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