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晋伐齐之战
战争各方关系:
战争过程:
公元前405年,齐国卿大夫田悼子去世,齐国田氏家族分裂成两派,一派以田悼子兄弟田和为首,一派以公孙孙(田孙)为首;接着田布杀大夫公孙孙,此举造成公孙会(田会)反叛,以廪丘(山东菏泽市郓城县西北水堡)之地投靠赵国。田布派兵包围了廪丘,田会派人向三晋求援,於是三晋(韩、赵、魏)联合出兵救解。
三晋以魏军为主力,魏将翟角为主帅,与包围廪丘的齐军展开大会战。三晋联军以分散而灵活机动的步兵,包围袭击排列成密集车阵的齐军,齐军战败,损失车辆二千及三万军队,联军把屍体堆成二个高丘。而联军的谋士宁越向赵将孔青建议,将齐军的屍体还给齐国,让齐国的人怨恨他们的领导,使得齐国的领导无法再命令下面的百姓作战,因此齐国无法继续抵抗。
田布带着残兵败将,在龙泽与联军再战,又被打败,联军乘胜长驱直入追击,围攻齐国西边的关塞平阴(今山东平阴县),并攻入了齐长城,迫使齐国的执政者屈服。
战争结果:
三晋联军大获全胜,齐国大败。
三.阴晋之战
战争各方关系:
战争过程:
自从魏文侯派大将吴起攻占了秦国的关中河西区域(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改名西河郡之后,秦国举国震惊。因为西河郡关系到秦国的渭河平原的防守。一旦渭河平原被魏国占领,那秦国的粮仓就丢失了,那秦国人只有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讨饭吃了。因此,秦简公和秦惠公父子二人执政时期,夺回西河郡是秦国人的首要任务。但是,面对吴起率领的魏军,他们屡战屡败。秦国人也不依不饶,矢志不渝,屡败屡战,甚至全民皆兵,动员全国的力量,企图夺回河西故地。
公元前389年,秦国起兵50万,讨伐魏国西河的重要城市阴晋,秦惠公亲自带队,在城外布下营垒。魏国西河郡守(西河最高军政长官)是名将吴起。但魏军人数较少,只有5万,是秦军的十分之一,这是什么概念,秦军用脚都可以把魏军踩死啊!要是换作别人,早就弃城而逃了,秦军肯定兵不血刃就轻松进城了。
但秦军很不幸,他们遇到的是吴起。强悍的吴起,世界闻名的名将,他训练士兵,那可是真正的有一套。据说,每次打仗胜利后,他会请魏国国君参加庆功大会。在宴会上,表扬有功人士。立大功的将士坐前排,使用金、银、铜等贵重餐具,吃猪、牛、羊等好吃的食物;立次功的将士坐中排,贵重餐具适当减少,食物也适当减少;没有立功的将士就坐后排,不得用贵重餐具,食物也很少。宴会结束后,还要在大门外论功赏赐有功者父母妻子家属。对死难将士家属,每年都派使者慰问,赏赐他们的父母,以示不忘。这就是他提出的著名的武卒制。
因此,这次秦军来攻,魏军虽然人少,但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还没等吴起下命令,士兵们就自行穿戴甲胄,要求作战。
作战前一日,吴起命令三军:“诸吏士当从受敌车骑与徒。若车不得车,骑不得骑,徒不得徒,虽破军皆无功。”意思是:“诸吏士都应当跟我一起去同敌作战,无论车兵、骑兵和步兵,如果车兵不能缴获敌人的战车,骑兵不能俘获敌人的骑兵,步兵不能俘获敌人的步兵,即使打败敌人,都不算有功。”。
然后,吴起率领魏军在阴晋向秦军发起反击。魏军人虽少,却全是装备精良的魏武卒,秦国兵虽多,但都是简单武装的秦国农民。初上战场的秦军,碰到了比疯子还可怕的魏军,这些魏军都不怕死,什么都不顾,只管往前冲。结果可想而知,
在这场战争中,秦军面对强大的魏军无力抵抗。被魏武卒反复冲杀多次击穿军阵,使50万秦军大败而逃,魏取得以少胜多的辉煌战绩。
战争结果:
此战,虽然秦军人多势众,却严重缺乏武装,秦军主力的数千乘战车无法挽救几十万秦人士卒被击溃的危局,在吴起率领的士气高昂装备精良的魏武卒面前,人数众多却毫无战斗力的秦军被一举击溃,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战后魏国不但保卫河西之地,同时也因此引发“诸侯卑秦”,使秦国上下深以为耻。五年后,秦国发动兵变,废秦出子,迎立秦灵公太子嬴师隰为秦君,即秦献公。秦国由此展开对魏国的一系列抗击战争,直至秦献公二十三年(公元前362年),秦军终于夺回魏国少梁城,俘虏公叔痤。
四.棘蒲之战
战争各方关系:
战争过程:
公元前383年,赵国看卫国不顺眼,派兵入侵卫国。卫国是一个小国,赶紧向邻国老大哥魏国求救。魏国很仗义,派军援救,在兔台打败赵军。
公元前382年,魏国又联合齐国,为卫国报仇,出兵攻打赵国,攻取了赵国的小城镇刚平,兵锋直指中牟。赵国受不了,你有大哥,难道我还没个朋友咯,遂向楚国求援。
公元前381年,楚国出兵援助赵国,与魏军大战于州西。楚军穿越魏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的城门,驻军林中,兵锋直抵黄河两岸。随后,楚、赵联军大败魏军,赵军乘机攻占魏国棘蒲(山东省魏县南)、黄城(河南省内黄以西)等地。
战争结果:
魏军失利。这是自魏文侯改革以来,这场战争是魏国首次在战场上失利。